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本质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研究是一个图书馆学研究绕不过去的坎[1],因为它涉及到“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学”的定位以及图书馆学科基础的奠定等问题。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知悉,所谓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它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该事物具有的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第二,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属性;第三,对该事物的多种其他属性而言,是规定和影响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属性。第四,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图书馆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表象与本质是有距离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现象是易逝的,多变的,有较大的流动性;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在规定事物的特殊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以前,事物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本质是根本不存在的。[2]”“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的了”[3];“对现象层的描述,可以通过直观思维实现,而对本质的揭示和解释,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4];“哲学认识本质”[5]。图书馆学要求我们必须确定图书馆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表象运用哲学方法来剖析和描述它的本质属性。
1 “图书馆”的概念
这里的“图书馆”应指一切形态的图书馆,指抽象意义上的“图书馆”,指客观存在的能够体现其本质属性的图书馆,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图书馆。在这里“图书馆”只是人与社会互动活动的一种客观规定,不一定具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实体或机构。我们必须抛开具体的机构或实体才能真正探讨“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尽管我们仍然叫它“图书馆”。
2 “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属性
2.1 “图书馆”特殊的本质属性
“图书馆这一对象在社会总体系中肯定有其特殊地方,图书馆事业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包括各门科学在内的进步,肯定有其值得研究的价值”[6]。“图书馆”独特的属性是什么呢?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首先将它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典型事物的互相比较本来就具有方法学上的意义。对事物进行比较应该有比较标准,我们经过随机抽取而后又经过淘汰,最后抽取以下四个比较标准:(1)工作目的;(2)工作对象;(3)工作维度;(4)工作方式。“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工作的社会系统,对知识进行工作的社会系统还有教育、新闻、档案系统,能够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等。我们首先选取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与“图书馆”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图书馆工作与其他的对知识工作的系统区别在哪里,从而找出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独特属性。
2.2 “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的比较
教育系统。(1)工作目的。教育系统的工作目的与图书馆基本相同。(2)工作对象。对知识进行工作。(3)工作维度。图书馆是以整个社会为工作维度的,而教育系统是以体制为工作维度的。举一个例子,河北大学的学生不能随便转到北京大学去就读,这里教育系统对知识的工作维度是以学生(人的智慧素质)为体制边界的;而一个河北大学的学生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去“看书”(获取知识)应该是允许的,即便他去哈佛大学图书馆去“看书”也没有问题;理论上“图书馆”不会将“非本学校”既“非本体制”的成员排斥在“读者”范围之外,它的理想状态就是追求全球全社会的知识资源共享。(4)工作方式。教育系统的工作方式体现它的主体意志,它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就给予这个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图书馆”是体现“客体”(人)的意志的,读者(客体)需要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由读者自己选择,读者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和需求选择知识的权利。即教育系统基本以强制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图书馆以服务的方式进行工作。
2.3 “图书馆”与新闻系统的比较
新闻系统。(1)工作目的。新闻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新闻的传播,它重视的是新闻的“传播”而非“传承”,即它的工作目的主要是共时信息(知识和非知识)而非历时信息的传播。(2)工作对象。举个例子,有新闻报道,“昨晚在某酒吧某小姐遇刺”——一则实实在在的新闻而不具有知识含量,换句话说新闻传播的恰恰不是信息的知识部分,新闻注重的是人们对这则社会事件的“关注”而非“认识”。(3)工作维度。新闻系统的工作维度与图书馆相同,都是以社会为工作维度的。(4)工作方式。新闻系统的工作方式体现它的主体意志,即它主动提供它需要传播的信息。
2.4 “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比较
档案馆。具有很多与图书馆相似的属性,相同的不作赘述,只阐述不同的方面。(1)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它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提供“读者”需要的知识,前者并不真正关注读者的知识需求,更不关心“知识”作用于读者的效果。(2)、(4)基本相同。(3)工作维度。档案馆与图书馆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非传播性和非交流性;即它的工作维度具有限制性与定向性,不是以整个社会为工作维度的。
2.5 “图书馆”与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的比较
我们把企业也看作一个社会系统。(1)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为了从“知识”这个“资本”中获得利润,它追求的是知识的资本意义[7]。(2)客观上的确是对知识的传承进行工作。(3)企业对知识的工作维度是以企业的体制为维度的,由于企业的本位及精神注重利润的特点,企业对知识的工作维度尤其狭小。(4)企业对知识的工作方式强烈地体现了它的主体意志——知识的拥有者以及生产者对“知识”的选择及生产基本不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这种知识管理主要是体现“企业”的意志。
表1 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系统(构件)的比较
项目
社会系统工作目的 工作对象工作维度 工作方式
图书馆知识的社会传承
知识社会 体现客体意志
教育系统
知识的社会传承
知识体制 体现主体意志
新闻系统
新闻信息的传播
知识与非知识社会 体现主体意志
档案系统
知识的社会传承
知识体制 体现客体意志
知识管理的企业 追求知识资本的利润 知识体制 体现主体意志
3 “图书馆”最基本的性质
3.1 “图书馆”存在的目的
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就是知识。“关于客体的真理性知识是这个客体的复写”[8],“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以上的定义决定了“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图书馆只对包涵知识的文献或信息进行工作,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只能是知识体系。图书馆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知识的需要,随着这个需要的发展而发展。从“图书馆”的历史纵向进行解剖——原始图书馆的工作是进行知识记录和保存;封建时代图书馆主要职能是对知识的储藏,同时也开始进行知识的整理、组织工作;近、现代图书馆除了知识的储藏整理组织工作还注重知识的传播与利用。未来图书馆的前景是集知识收藏、整序、组织、提取、描述、产出、管理于一身的“知识管理社会中心”再选取一个“图书馆”的横断面进行解剖,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文献采集是知识选择;文献类分是知识序化;文献馆藏是知识组织;文献检索是知识提取;文献计量是知识的状态描述;“知识管理”是知识的合理流向与科学产出。图书馆的技术方法的改进甚至蒙蔽了图书馆存在的真正目的——(以知识)“平等地”服务于“民众”是图书馆的追求。
3.2 “图书馆”对知识工作的特点
“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比较有什么根本区别呢?我们仍然用上述四条标准来衡量。(1)工作目的。图书馆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对知识的需求。(2)工作对象。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知识”,这一点上与新闻系统有区别。(3)工作维度。图书馆是以社会为工作维度的,这一点与教育系统、档案管、企业有区别。(4)工作方式。“图书馆”完全体现“读者”的意志或曰其“客体”的意志,这一点与教育系统、新闻系统、企业有区别。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把“图书馆”完全从以上这些相近的事物中彻底区分出来。“图书馆”对知识工作的特点是它无条件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
3.3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其他的社会系统与图书馆的主要差别是它们对知识的工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指的是地域界限、时空界限、体制界限、国度界限、意志界限、素质界限等等因素。而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是无条件的;“知识”具有多重的属性其中包括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知识的社会属性中又包括知识的资本性,商品性和社会性[9]等等;在知识的这些属性中图书馆追求的就是知识的“社会性”。探讨一个事物的本质需要进行科学抽象,而抽象一般都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假定一个理想状态,那就是所有的“图书馆”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社会性”基本不存在了,“知识”的运动在这里基本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体制的意志等。从而可以看出图书馆最普遍的最稳定的根本属性——它是一个无条件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的工作系统。“智力自由是每个社会个体寻求和获得知识没有制约的权利”[9]。图书馆以信息公平这一社会理想为价值取向,反映了图书馆与人类历史文明相始终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10]。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本文中“社会”的概念。社会,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11]。所以由“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的人类群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社会——比如“北大社区”,实际上是指在“北京大学”的共同的物质生产关系之内的所有人,不仅包括北大的师生,也包括为北大工作的民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的物质生产活动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社会”的概念也越来越趋向于“全人类”。本文中“图书馆”的“社会性”即指事物的这种属性,也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中的“社会”的涵义。
4 决定图书馆的发展变化的属性依据
4.1 “图书馆”的变化发展
决定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属性依据即为它的根本属性——最大限度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由这种根本属性决定图书馆的宗旨是在某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尽它最大的所能为人类需求提供知识,因为只有通过与人的作用它才可能达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的目的。如果这个属性不能得到体现那是因为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非它自身的限制。例如原始图书馆没有组织知识的功能,所以它只能为人类提供简单的社会记录,它的局限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局限所决定的;封建图书馆的功能仍是提供社会记忆记录,它没有开放功能是由它当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近代图书馆开始关注读者,不仅提供知识同时关注读者的阅读效果,但它仍具有无法介入读者阅读过程从而关注阅读效果的局限,这个局限仍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局限造成的。试想如果图书馆能够制作知识地图,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导航与知识配餐,那么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现代图书馆的典型可以首推数字图书馆,它已经基本打破了“图书馆”的物理界限、时空界限、体系界限等。它更加趋近于完全无条件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的宗旨了。我们越来越感到阮岗纳赞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有机体”的论断的深刻意义。图书馆的形态、观念、方式、功能等就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些不断的发展也都是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而决定的,它的本质属性是不会变化的。同时“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也必然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4.2 “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目前最新的社会形态
“知识管理”虽然是从企业“起源”的,但它不是企业的职能而是图书馆的职能。“知识”从来就不是企业的主要工作对象,企业只是在利润的刺激下来挖掘它内部(由人承载的知识)的一种资源罢了。而“知识管理”即是知识的合理流向与科学产出,这个环节正是与图书馆的文献计量(知识的状态分布与描述)相衔接的。“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研究并且实施知识的科学分布与流向,进而发展到“原性知识”由于读者的智慧作用而跃迁为“活性知识”从而产生“知识创新”,由知识的社会性功效而产生知识的社会价值,这正是图书馆的工作范畴。进一步讲,“知识管理”还涉及到知识的社会性生产与再生产,这种专门涉及“知识”的以社会为维度的科研性工作恰恰是“图书馆”的工作范畴。只有“图书馆”才能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进行真正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目前最新的社会形态。图书馆学者正在介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过程。近几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者的研究课题已经进入了知识管理的领域,研究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机制;研究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的关系、主客观知识交互作用的关系;研究拥有知识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知识交互作用的关系的论文层出不穷。“图书馆既注重共时知识分享(synchronic sharing),又注重知识的历时分享(diachronic sharing),这是由于其业务活动的非赢利性以及固有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12]”。
知识的“社会性”包含知识的社会意义、社会功效和社会价值。“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追求”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需要。“图书馆”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社会依托甚至是社会实现。“图书馆”通过社会的“人”与知识的作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意义、社会功效和社会价值。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图书馆”与人类社会同在永远不会消亡。“图书馆”的前景是非常广阔与美好的。“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承的重要社会载体,我国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提高和扩大……[13]”。而“图书馆”的名称到底应该叫做什么更合适,这应该是我们图书馆学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