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人经验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教学策略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论文,农民论文,教学策略论文,经验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2-0061-04 一、经验学习的内涵 杜威在其经典著作《经验与教育》中将生活经历和学习的联系总结为“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通过经验发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移动的力量,其价值只能根据它的指向和作用来判断”[1],这些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成人学习的研究,很多成人教育者都强调经验在成人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之父林德曼提出“成人教育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就成为成人学习者的活教材”[2],诺尔斯更形象地提出“成人积聚了一个不断增长的经验蓄水池,成为越来越丰富的学习资源”[3]。经验是成人学习的基础,这是学龄期学生难以企及的学习优势,成人要发挥这一优势进行学习,成人教育者则要充分利用成人的经验,这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更体现了对成人学习者的尊重。 成人经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成人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经验的详细回顾、深刻理解、系统反思、抽象分析以及建构应用等步骤学习和获取理论与技能,并改进原有经验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循环发展、螺旋上升,逐渐提高成人学习能力、丰富生产知识。成人的经验学习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成人自我导向的自发学习,主要表现在成人本人在经验中摸索学习、与邻居或伙伴交流的经验学习;另一种是教师或专业人员主导的经验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或专业人员运用经验学习理论,采用相关教学策略带领成人进行经验学习。本文将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经验学习谈起,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启发农民的经验学习意识和方法,最终实现农民自我导向的经验学习。 二、农民经验学习的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的根本。全国约有8亿农民,能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仅为少数,在职农民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但不能有效利用经验进行学习并转化为生产技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经验学习的意识 贾维斯认为从某种经验出发,个体可能会采取假设、不加思考、拒绝、前意识、实践、记忆、沉思、反思性实践和体验学习九种不同的路线,这九种反应类型构成了一个阶梯。假设、不加思考、拒绝三种反应不会引起学习的发生;其他六种反应则能代表六种不同的学习状态,前意识、实践、记忆三种反应是非反思性学习,个体无意识地将某些东西进行内化的过程,或是个体对一种新技能的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沉思、反思性实践和体验学习三种反应为反思性学习,贾维斯称之为“较高级的学习”,需要学习者更多的卷入学习过程,沉思是对学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却不需要某种行为结果,反思性实践类似于问题解决,体验性学习指个体体验环境的结果。 对照贾维斯的学习过程模型,大多数农民处于非反思性学习阶段,甚至是仅有经验而未能引起经验学习的状态。农民的常年耕作,仅仅限于不加思考的机械化工作,部分较用心的农民也只处于实践和记忆的过程,跟村民或农技人员学会某一技能,会熟练应用这一技能,没有深入思考技能更新之处甚至是技能更新的理论支撑点,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能达到反思性学习效果。不能以经验为基点进一步学习与提高,这是大多数农民生产效益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作为农民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带给农民知识,还要在熟悉农民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会农民在经验中学习,并促进学员将所学用于生产。 (二)缺乏经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占12.1%,中专及大专大学程度仅占5.3%。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程度差距很大[4]。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辈教诲,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世代相传,辅以常年的生产经验摸索,“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啥咱干啥”,这句俗语是农民对农业生产现状的真实描述,无形中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技能含量,使生产技术不能更新、生产效益很难提高。 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创立的“本体心理学”中提到: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有益于同环境的互动。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人的直觉及其天生的智慧很大一部分丧失掉了。如果找回失去的部分,人就可能获得成功,对农民而言,理论学习就是失去的部分。理论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对农民而言,无论干的效果如何,怎么干是农民熟知的,但“是什么”、“为什么”则是农民缺乏的,也是制约农民生产技术发展的瓶颈。笔者在成人教学中曾经对果树种植大户、肉鸡养殖大户进行过“为了更好生产,现在最需要学什么”的访谈,学员均提出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当进一步问到“学习哪方面的理论”时,学员则无从谈起。可见,产业的历练已经让农民获得丰富的生产经验,但在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则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成人教学要从农民的现有经验出发,依托农民已有实践经验,融入理论知识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实践能力,服务农业生产。 (三)缺乏经验学习的必要能力 库伯构想的经验学习圈[5]认为,经验学习需要四种不同能力:(1)使自己投身于各种新的经历的开放精神和意愿(具体的体验);(2)能从不同视角检视这些新的经历的观察和反思性技能(反思性观察);(3)可以在观察中形成综合观点和概念的分析能力(概念的抽象);(4)将新观点和概念应用于现实中的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的实验)。库伯把这些能力勾画成一个循环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四个阶段,从具体的体验开始,经过反思性观察、概念的抽象到积极的试验,始于经验,又回归到经验,构成了从经验开始的循环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建构了新的经验。 对照经验学习圈的必备能力,分析当下农民的学习水平,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相关能力。首先,很多农民没有开放精神,对熟悉的农事生产环节没有改进意识,不想改变多年以来的传统做法,即使是改变,也要看到别人做出的效果才愿意尝试,墨守成规的耕作模式制约了其创新精神;其次,大多数农民的反思性观察和概念抽象能力欠佳,在耕作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也在不断地摸索经验,但是反思性观察角度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的概念的抽象能力更逊一筹,主要表现在谈具体做法时能说上几句,深究根源就很困难,这源于农民薄弱的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有效融合,是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脱钩的必然结果;最后,前三种能力的欠缺必然影响进一步实验,无法形成经验学习圈的循环。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没有发生或发生效果欠佳,学习作用于经验的效果也就无法产生或差强人意,这是农民多年沿用同一生产模式的原因。 尽管现阶段农民自我导向的经验学习现状并不乐观,但经验学习是农民学习的有效途径。首先,经验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发生在生产中,只要农民有了经验学习的意识并掌握相应方法,农民时时处处可以反思、分析、实验;其次,学习内容与生产相关,学习效果与经济效益挂钩,符合农民学习解决生产问题的期待;最后,学习方法与农民学习特点相符,农民较弱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无法接受与生产脱节的理论教学,以经验为基础则为农民搭建起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台阶,让农民有兴趣有信心。当前,农民自我导向的经验学习尚未建立起来,只能依靠教师或农技推广人员带动其经验学习,提升其学习能力,拓展其生产知识。 三、基于成人经验学习的教学策略 农民的生产经验来自于年复一年的农事劳动,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是“接地气”、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技能或策略,但同时也是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从属于不同的独立个体,难以准确表述和详细记录,以致宝贵的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存储和传播,成为“缄默知识”。毋庸置疑,很多农民的经验是有利用价值的,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需要将其开发利用转化为有借鉴意义和便于共享的“显性知识”,以便传播和传承。因此,需要将农民经验由无序化、分散化转为可系统归纳、准确表述、易于应用的理论知识,完成农民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对接,以对接点为基础进行理论知识深化,促进农民提高已有理论水平,进一步应用到生产并总结经验,开始新一轮的螺旋上升的经验学习过程(图1经验学习流程图)。 图1 经验学习流程图 但如前所述,现阶段农民不具备经验学习能力,只有依靠教师引导农民完成这一过程,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深入调研,明晰经验基础 农民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目标制定的合理性,都离不开对农民已有经验的了解和分析。作为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要分层次有重点的了解学员已有经验。首先,在正式教学之前要了解学习对象基本情况,包括学员所在地的产业状况、从事产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生产困难与问题,有了这些基本信息,教师可以简单确定教学方向,依照教育计划安排主要课程;其次,每门课程开设前,教师要继续深入了解学员经验,围绕课程主要内容,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成人已有经验状况,以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再次,教学过程中要持续挖掘学员的已有经验,针对某一生产技术问题,了解学员生产过程,挖掘技术要点。 (二)搭建平台,促进经验分享 经验只有被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才能在个体之间或者向群体实行整体的传播。农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善于在公共场合阐述观点,课堂上,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启发农民的经验学习意识,协助农民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或与他人共同学习,搭建经验学习的平台,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分享经验的机会。如可以围绕一个技术问题开展讨论、生产技术模拟、经验交流会等,积极地引导农民相互沟通。分享经验是农民经验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员、对教师都有重要意义。对倾听者来说,通过分享他人的经验,可使农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有用经验,解决个人生产问题;对分享者来说,将自己的做法表述出来是重新梳理经验的过程,与倾听者的沟通是反思经验的过程,经验得到他人认可,分享者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其持续深入的学习;对教师来说,通过经验分享环节捕捉到学员成功的技术信息,利于其收集分散的个性化的生产经验,了解到学员生产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帮助其找到理论知识的薄弱点,确定经验与知识的对接点,准确定位理论学习内容。经验分享要求学员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彼此影响、深化认识,个性化的经验被详细回顾、深刻理解、系统反思,逐渐转化为便于共享的知识。 (三)设计情境,经验中学理论 通过经验分享,教师确定农民原有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对接点,准确定位本课教学内容,将经验与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确定的具体教学内容与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吻合,教师对学员的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有了进一步认识,此时的理论教学更能突出教学目标,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开始理论教学。问题情境是成人经验学习的重要载体,以经验分享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围绕“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为农民逐层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对学员在经验分享中呈现的正确的知识、技能、想法予以肯定,要对学员出现的错误观点、做法给以明确否定,阐明危害,解释原因,如果属于操作性技术问题,教师要当堂示范,并强化具体步骤。其次教师要引导农民的知识学习过程,讲解经验对接的知识点,分析经验的理论支撑点,明确经验背后的原理,让学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使分享者豁然开朗,倾听者也能深刻理解经验,便于操作。最后,在经验对接知识点的水平上进行理论深化,明确“怎样做更好”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较深较系统的理论要与农民已有经验挂钩,让理论基础薄弱的农民学员学起来不吃力,又要与生产直接相关,对生产有帮助,因此,深化的理论知识的内容与深度需要教师课前认真斟酌,讲解过程中要观察学员反应,不能引起学员理论学习的畏难心理。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案例情境、仿真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法,在各种教学场所和环境中模拟生成过程和环节,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场景,将符号化、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各种教学场所和环境中,使理论知识在解决模拟的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在学员大脑里能形成新概念,理论知识得以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生成并传授。 (四)学以致用,建构新经验 建构新经验是学员理解所学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强调个体对于新知识的内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已有经验的拓展、延伸和重构,这一过程是诞生更有新意、更加高度个性化的经验的摇篮,是新一轮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起点,是经验学习流程的关键步骤,要求个体自身积极参与,要求学员认真及时地亲身实践。对学员而言,解决生产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民学习的明确目标,有了对经验的清晰认知,学到改进经验的新技术,并且知道新技术的来龙去脉,熟悉其做法,理解其原理,学员有亲身实践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以答疑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及时进行引导,利用电话、走访等方式了解学员的实践情况,检查学员新技术的规范实践情况,为学员提供沟通新技术的机会,督促学员积极实践新技术进而摸索新经验。本环节教师要强化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树立在经验中反思、学习新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探索新经验的意识,最终养成习惯,实现农民经验学习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五)个性化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农民的经验学习开始于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是农民学习和反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经验分享、对接理论、学习理论、实践应用、建构新经验的学习流程,在教师精心策划的环节中学习,学员在经验中抽象概括出知识,在新的情境中生成经验,完成经验学习的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员经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学评价也不能仅仅定位在知识学习的效果检验上,还要具备经验学习方法的导向性、经验学习激励的功能。根据农民身心特征和经验学习特点,教学评价应以学员为主体。首先,学员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农民及时记录和表达个人学习感受,评估自我在经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还可以评价个人在一个时期内经验学习的收获,个人实践技能和经验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学员可进行互相评价,对他人的经验分享过程进行评价,指出其进步或不足之处,评价他人经验学习表现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经验学习的评定,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反思意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的随机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员的具体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强调对经验学习具体行为的评价和指导,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总之,对农民经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与学员个体、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对农民经验学习的效果要进行正确、合理、个性化的评价,产生鼓励其经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经验学习能力的效果,同时发现其经验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有效地指导经验学习提供有力依据。标签:农民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