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进行的。好的音乐作品经久不衰、流芳千古。春秋战国时的歌唱家秦青,歌声可以响遏行云、声振林木。
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艺术的魅力是靠鲜明的音乐形象而实现的。伯牙的琴声所以能感人,是因为琴声表现了“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才达到了“伯牙鼓琴,大马仰秣”的境地。《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规定了中小学教学原则“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音乐教学原则之一就是要强调教学中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譬如声乐教学,是引导学生机械地进行声音模仿,找位置、求共鸣势必事倍功半。反之,结合音乐形象,“唱歌兼唱情”,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而以歌声表达出情感,必然会事半功倍,在音乐教学中,不论是唱歌、视唱练耳、欣赏或器乐都要以注意通过形象?达到教育的目的。譬如小学低年级教材《卖报歌》,就要下功夫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深入理解报童的形象。“大风大雨满街跑”反映了饥苦、寒冷的叫卖形象。还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饥寒交迫中的报童,十分盼望“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强烈地对比,学生自然会好恶分明,在憎恨旧社会的同时,必然唤起对新社会的热爱。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这样达到的。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经验、知识、评价、定势,是通过人们的感受和思索,在接受音乐形象的过程中,象生活那样非偶然获得。正像列宁所说的那样:艺术能够深入地“重耕”整个的人,并使他“感染终身c”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民族音乐像一个浩瀚的海洋,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教材。音乐的民族性,是民族特点、民族特性、民族心理素质的反映。音乐教育自周代就形成了独立的体系,音乐教育没有任何理由割断历史,因为民族音乐是历史的宝贵财富。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必然会接触到我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如器乐方面。当学生了解到我国周代就已经有了七十多种乐器并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时,当了解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时,势必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激发学生对这个伟大的民族的热爱。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音乐家,从音乐理论的研究到器乐演奏及唱歌都堪为民族的骄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一些音乐家的品格,更令人折服:雷海青誓死不为叛贼奏乐;李叔同削发为僧后还念念不忘拯救国家;朱载墒克服了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这些音乐家的优秀品格、高尚情操、超人的技艺,这一切无不给青少年以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在我们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那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优秀民族器乐曲,像一枝奇葩,散发出迷人的馥香。如《百鸟朝凤》、《十面埋伏》、《二泉映月》、《阳关三叠》、《流水》、这些脍炙人口的乐曲,令人陶醉。凡开设过民族器乐曲欣赏而又留心学生反映的教师,都会心悦诚服地承认:“真没想到音乐有这么大的教育功能。”的确如此,民族音乐反映了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情趣爱好、审美观点,所以,哪怕是一首短小的民歌,也会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之产生共鸣。民族音乐的广泛普及,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趣,明辩了学生的是非,故而能使学生自然地将那些不伦不类、歇斯底里、萎靡不振的精神鸦片抵毁。
音乐的教育功能,一定要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吻合。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对于人的情感的影响有着特殊作用,它与人的听觉、感觉能力直接相联系。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以唤起情感的共鸣。音乐教学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特别注意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感情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是和理解音乐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音乐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学习乐理知识,演唱技能则是理解音乐语言的捷径。在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情感共鸣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教师充满感情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范唱、教师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音乐表现技能和鉴赏力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以下几点:1.曲调感即了解旋律的进行,了解曲式的结构,了解调式调性,进一步理解旋律的表现意义。
2.音乐的听觉表现就是再现反映音的高低、音的强弱,及音色关系的听觉表象能力。当这种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一般所渭的“内部听觉”,o3.音乐的节奏感节奏的体现,反映在感受音乐节奏和准确的再现音乐节奏的能力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节奏第一”及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就是基于感知音乐的时间关系而特别强调了节奏的意义c值得指出的是,合唱教学在整个心理发展上有着特别突出的作用。它在要求音色统一、音量均衡、强弱一致、速度一致、情感一致的同时,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在进行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必然会纠正突出个人声音的倾向,在协调一致中形成理想的合唱效果,这些都有助于形成集体意识和责任心。另外,独唱、重唱、乐器演奏都要求富于表现力,都强调音准、节奏的准确性,这些对个性培养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大有补益的。从而看出音乐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很多方面都能表现出来。正像音乐大师们所说的,音乐既能使人们的精神爆发火花,但它又像一股清泉,滋润人们的心田。在大力加强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的情况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教育功能,将大放异彩!
论文作者:蔡莉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形象论文; 民族论文; 共鸣论文; 节奏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