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分拆的原因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花旗论文,分拆论文,启示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花旗分拆
2009年1月16日,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的美国花旗集团宣布重大重组计划,把旗下业务一分为二,形成“好银行、坏银行”战略体系。
通过战略重组,花旗集团将分拆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其中,花旗公司将负责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资产值约1.1万亿美元、目前利润贡献率达80%的全球传统银行业务(包括商业银行、零售银行、私人银行及全球交易等),集中为大企业和较富裕的个人客户提供服务。花旗控股则负责约85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和消费信贷等拟摆脱或缩减的非核心业务,其中包括专门售卖人寿保险、互惠基金和其他金融产品的经纪人公司Primerica;消费金融业务公司Citi Financial和私人标识信用卡业务;在日本的多项消费者相关业务;约3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等风险资产。花旗控股的工作主要是严格管理风险和损失,并最终有可能将这些非核心业务出售。
此外,花旗控股还掌握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2009年1月13日,花旗集团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将旗下经纪业务部门合并为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摩根士丹利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现金,拥有该合资公司51%的股份;且摩根士丹利有权在三年后将持股比例增至65%,四年后可增至80%,五年后可100%控股。合并的部门包括花旗的证券经纪业务部门美邦(Smith Barney)、Smith Barney Australia、英国的Quilter业务,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财富管理部门。花旗与摩根士丹利目前的存款仍各自保留,合资公司吸收到的新资金将按股权比例分配。摩根士丹利美邦旗下管理的客户资产约为1.7万亿美元,经纪人超过2.3万名,将向全球680万个家庭提供服务,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经纪行,超越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及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经纪业务。这些举措标志着花旗过去十多年创立的“金融超市”模式宣告终结,这家创立于1812年、一度占全球银行业头把交椅的金融巨头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尽管花旗认为重组有助于改善其资产负债表状况,精简运营结构,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但重组计划宣布后,花旗股价当天仍下跌了8.62%,报收于每股3.5美元(历史高价曾为56美元),市值仅200亿美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花旗分拆尤其是出售美邦的举动,是卖掉自己的未来以解决当前财务困境的不得已之举。美邦是花旗全球财富管理业务的两大组成部门之一,也是该集团旗下难得的优质资产,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集团带来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2008年第四季度,当花旗集团面临121.37亿美元的经常性经营亏损时,全球财富管理业务仍有0.29亿美元盈利。出售美邦之后,花旗将有约95亿美元进账,税后利润约为58亿美元。由于两机构的经纪业务有重叠,合并还可为花旗与摩根士丹利共节省约11亿美元成本。但经历了巨额信贷损失和大量出售资产之后,花旗即使幸免倒闭,其盈利能力也将大幅降低。
二、分拆的主要原因
(一)花旗持续亏损需分拆自救
2008年第四季度,花旗集团亏损82.94亿美元,若剔除其出售德国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则亏损121.37亿美元,是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五个季度亏损总额达285.48亿美元。其中,2008年全年亏损达187.15亿美元,每股亏损3.88美元,是该集团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年。该集团2008年已裁员约5.2万人,按其裁员7.5万人的计划,还会再裁员2.3万人。尽管2008年底,花旗的总资本和一级资本比率分别高达15.6%和11.8%,但市场仍担心其资本不足以抵消亏损,2008年花旗股价累计下跌77%,2009年以来股价又下跌了30%,导致花旗最终需要分拆自救。
(二)政府施压
2008年10月和11月,花旗先后获得美国政府共450亿美元注资,以及对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和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在注资谈判中,美国政府已暗示花旗应该认真考虑进行分拆的可能,并且要求花旗增加资本储备、重整发展策略、降低经营风险,以免令纳税人的钱有去无回。再加上金融海啸导致经济衰退的经营环境,花旗的经营状况并未好转,2008年其信贷损失和拨备高达347.14亿美元及录得285.48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其中第四季度为126.95亿美元,占信贷损失和拨备的36.6%,录得82.94亿美元,占亏损总额的29%,导致花旗最终需要分拆。但由于在目前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花旗要成功出售被分拆的业务和资产较为困难,未来不排除花旗会再度向美国政府寻求援助的可能。
(三)花旗的“金融超市”经营模式失败
花旗于1998年10月与保险和股票经纪公司旅行者(Travelers)集团合并之后,总资产跃升至840亿美元,市值曾高达1550亿美元。由于拥有美邦公司的旅行者集团在1997年买下所罗门公司后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此举使花旗的保险、商业银行、证券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服务一应俱全,形成“金融超市”,并开创了对客户进行不同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经营模式,使花旗的个人存款客户可获得保险和证券经纪服务,企业贷款客户可获得财务顾问和股票、债券发行等资本市场服务,从而可通过“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与个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花旗集团的各项业务缺乏整合(例如,公司的每项业务有各自的后勤队伍,全球35万员工中有14万是IT员工,并有16个资料库及2.5万研发员工),对科技投资匮乏,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哲学;双主管制使内部权力斗争及各部门、各业务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加上花旗集团各部门可自由经营业务,只需向总部提供盈利的经营管理模式,刺激了各部门追逐短期盈利、大量从事高风险的与次按相关的债券业务,导致其“有毒”资产过多和杠杆比例过高。2008年第三季度末,花旗的账面杠杆比例高达15.3倍,若加上表外资产,则杠杆比率高达25倍。第四季度,其账面杠杆比例下降至11.9倍,仍高于美国银行的10.2倍。因此,早在美国金融危机开始之前,许多股东已抱怨花旗的规模过大,发展慢于竞争对手;花旗在金融危机中的惊人损失更使投资者将矛头直指管理层,有关业务分拆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导致花旗在经历金融海啸的重创之后,重新调整业务经营模式。
三、花旗分拆的启示
(一)不能轻易断言全能银行模式终结
全功能银行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则使风险传导更为迅速。花旗“金融超市”经营模式的失败,不应归咎于银行业务模式,而应归咎于花旗本身业务管理与风险管控的失败。例如,与花旗一样,JP摩根、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和许多欧洲银行都采用了“金融超市”模式。虽然其国际化程度远不如花旗,但多元化业务管理与整合优于花旗,次债投资也比花旗少,因而相关亏损也较少。
此外,为了避免金融风险,近期香港金融管理局为保障银行客户而推出一些新规定,要求银行传统提存活动与零售证券业务有更清晰的划分,其中包括:银行须将传统银行业务和投资业务实体分隔,如设立“投资者专区”及在显眼位置设立风险警告标志;从事投资产品销售的前线员工不能从事传统业务运作;将存户资料与投资者户口的资料分开处理;这些划分亦适用于保险类产品。
这些新规定虽然使银行难以进行交叉销售,但并不意味香港地区或是其他国家的银行在采取类似措施后,混业经营和全功能银行模式的终结,从此会回到分业经营的模式。新规定只是使银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有针对性地、主动地进行交叉销售,银行仍会像超市那样,在架子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而供客户选择。
(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加速转型
在面临核心业务和客户双重流失风险时,寻求更安全的业务模式成为投资银行业务转型的方向。在过去几年经济和市场周期处于上升和高涨阶段时,投资银行往往追逐收益丰厚的自营业务而相对忽略经纪业务。随着金融海啸导致信贷紧缩和资本稀缺,资本集中型的自营业务收入减少甚至亏损,投资银行不得不回归到雇员集中型、不需要占用太多资本及收入相对稳定的证券经纪业务。不过,摩根士丹利在1997年与零售经纪商添惠公司合并为摩根士丹利添惠之后,整合与内部权力斗争曾使其付出不少代价,以致花了数年时间才逐渐使业务走上正轨产生效益。如今,新的合资公司如何发挥协同效益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大多数投资者疲于应付金融海啸、市场信心低迷之际,合资公司可能会面临长达数年的业务量和盈利低迷期。
(三)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较低
除了花旗分拆之外,美国银行业的另一巨头美国银行也在2009年1月16日宣布,受美林2008年第四季度破纪录的153.1亿美元亏损拖累,美银出现自1991年以来首次季度亏损17.9亿美元,估计未来数季的亏损仍会等于或高于2008年第四季度;2008年全年,美国银行的利润仅为40.1亿美元,较2007年的149.8亿美元大幅下降。这导致美国政府向美国银行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1180亿美元资产提供担保,以缓解美银所收购的美林集团亏损超过预期的困境,确保完成收购交易,防止出现类似雷曼倒闭的新一轮金融海啸威胁整体金融市场稳定。此前,美国银行已获得150亿美元注资,美林也曾获得100亿美元注资,新的注资及资产担保使美国银行接受公共资金援助数额与花旗相同,资产担保方式也相似。
与此同时,欧美均展开新一轮大规模拯救银行业的行动。例如,美国政府计划成立一间收购银行“有毒”资产的“坏银行”,以减轻银行的拨备需要和资本压力,刺激贷款活动,进一步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有毒”资产提供担保(类似于对花旗和美银的资产担保)。由于金融机构可能需要1.2万亿美元资金应付新一轮金融危机,目前美国复苏及再投资计划(TARP)资金仅余3500亿美元,若收购银行坏账的措施难以见效,美国可能采取更激进的做法,把问题银行全面国有化,由政府全面控制银行业。
此外,英国政府也推出新一轮支持银行业及刺激借贷的计划,其中包括:把政府持有苏格兰皇家银行的50亿英镑优先股换成普通股,以减轻利息负担,并使股权从58%增至70%;推出为银行自选高风险资产提供担保的资产保护计划;为按揭抵押证券市场提供担保;为得到政府注资的银行所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购买高素质的私营资产,以及1年期贴现窗特别流动资金计划等,以便为银行的潜在损失变相设定上限,令市场对金融体系恢复信心。爱尔兰银行于1月15日宣布把Anglo Irish银行国有化。
这些新的救市计划意味着,由于银行受“有毒”资产持续减值拖累,导致2008年秋季欧美政府以向银行直接注资为主的救市行动效果不大,政府注资大多用来填补银行亏损而无力增加贷款,欧美银行业危机仍在持续,需要政府推出新一轮的拯救行动。2008年美国已有25家银行倒闭,未来一两年内会有更多金融机构倒闭;银行业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及恶性循环将会延迟经济复苏的到来;奥巴马上台后将陆续推出高达825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及再投资计划(ARRP),其效果仍拭目以待;金融市场将继续大幅震荡,但出现类似雷曼那样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较低。
(四)花旗分拆为其他有实力的银行提供了战略收购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持续,许多欧美大银行自身难保,很难整体收购花旗,导致花旗需要分批出售旗下资产。除了一些“有毒”资产之外,花旗出售的资产也包括一些具有品牌、市场份额和经验等无形资产价值的资产,加上目前许多金融股的股价已处于低位,这为日本、中国等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轻的国家的有实力的银行提供了战略收购的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