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思路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思路
1.合理怀疑假设。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初期,应假设被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和有关业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存在不真实、不合法的情况,只不过尚不知其具体表现形态与存在于经济业务的具体环节。被审计单位也许不存在这些问题,但只有确立这一假设观念,才有可能以监督检查者的态度与眼光去审查被审计单位的每一份会计资料和每一笔经济业务,以及每一件与检查工作有关的事项,才有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查与评价,也才有最大可能及时、准确地捕捉或发现问题的疑点或线索,进而确定审计的突破口。
2.内部控制评判。所谓内部控制,是指每个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盲目性,稽查人员应通过调查、询问、观察等方式检查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以确定其是否健全有效。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部分环节不健全,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不健全环节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作为检查重点,将健全环节的部分作一般性抽查,以正确处理详查与抽查的关系。
3.短期目标考虑。企业管理当局常常伪造各种资产负债,或虚增虚减收益,或变相报销等,粉饰或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以达到特定的利益需要。这种行为一般称为报表粉饰,从而出现对财政部门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部门报的是亏损,对主管部门或股民公众报的是盈余,以实现其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
4.重要性水平的运用。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水平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水平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报或漏报的限度。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被看做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是否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二、审计方法
1.总体分析法。总体分析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某一会计报表项目与其既定标准的比较,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它包括本期实际数与计划数,本期实际数与同行业标准的比较。比率分析法是通过对会计报表某一项目与其相关的另一项目相比所得的值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审计证据。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连续若干期某一会计报表项目的变动金额及其百分比的计算,分析该项目的增减变动方向和幅度,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
2.审阅检查法。审阅检查法是审计人员对会计记录和其它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复核。
(1)寻找异常数字。在会计资料中,当数字与特定经济业务相联系时可能出现的异常:①数字精确度,会计资料中有些数字应结合具体业务和特定环境决定其精确度,应精确而没有精确到规定程度,不应精确而精确到异常精确,都应视为异常数字;
②数值大小,在会计资料中某一数值的大小有时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如果某一数值不符合其特定经济业务的大小范围,应作为异常数字,作进一步检查;
③数值变化规律,会计资料中有关指标大都有其变化规律,若某一时期该指标数值超出其变化规律,应视为异常数字,例如营业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现象。
(2)寻找异常时间。异常时间是反映在会计资料中的时间不正常或不符合经济业务实际发生时间。具体表现:一是往来款项长期挂帐,二是季节性业务记录时间不正常。
(3)寻找异常地点。所谓异常地点是指反映在会计资料中的不符合经济业务正常发生的地点。其一,根据距离远近寻找,在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客户,按经济活动的内容可以大体确定其距离,若超出其距离范围则视为异常,例如舍近求远的采购活动。其二,根据物资流动的合理流向。经济业务内容与其地点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物资运动的正常合理流动方向决定其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经济活动涉及的地点与业务内容无关,或相互矛盾则视为异常。
(4)寻找异常单位。异常单位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不应发生或一般不会发生业务往来,但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业务往来的单位。因为任何一个经济实体,其经营业务都有特定的范围,且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可根据会计资料反映的业务范围及往来的有关情况分析是否正常。同时,根据购销业务是否涉及第三者或更多方面,判断其合理性。
3.核对证实法。核对证实法是通过对会计及有关资料的相互对
照,以验证其是否相符、有无错误的一种技术方法。
(1)账表核对。会计报表中大部分数据来自帐簿。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数据直接或间接来自有关帐户的期末余额;“损益表”中的数字来自有关帐户的本期发生额。进行帐表核对可以发现不符事项。
(2)帐帐核对。各有关帐簿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如总帐与所属明细帐在金额、余额方向等方面相一致;资产帐户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帐户在某一时点上的余额应相符;“库存商品”与“营业收入”帐在出库数量、销售数量方面应相互对应。对存在对应关系的帐户进行核对以发现问题。
(3)账证核对。会计账簿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的,所以两者在内容、金额、会计科目方面应相符。被审计单位在账簿中如有多记、少记、重记、漏记和错记等情况,通过账证核对便可发现。
(4)证证核对。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应取得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通过二者之间的核对,可以检查在时间、数量、金额、内容、原始凭证张数等方面是否相符,从而寻找差异,发现问题。
(5)账实核对。反映在账簿中的经济业务的各有关情况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情况应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账实不符情况。对于现金和存货可采用盘存法、调节法进行核对;对于往来款项可采用肯定式函证和否定式函证进行核对。通过核对,剔除记账的时间性差异因素,其余差异均应进一步查证与核实。
4.账外信息法。错账、假账有的可能在会计资料中直接反映出来,大部分是间接反映出来,甚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在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从“账外”捕捉信息,则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没有固定格式,处处留心,见机行事,灵活多样。例如:在有关人员介绍情况时,要细心听取、发现疑点、寻找矛盾;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办公条件、工作环境、职工工作态度,了解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并与企业现实情况相对比,捕捉错账、假账线索;了解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有无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经营行为;是否存在失去主要市场或主要供应商的情况;是否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有无异常原因导致停工、停产的现象;有无关键管理人员频繁更替、离职且无人替代的现象。以上的方方面面均可为审计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