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在太空奏响东方红论文

孙家栋在太空奏响东方红

记忆讲述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孙家栋的人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49年前,一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第5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颗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就是孙家栋。

权重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5]。根据评价指标对普查工作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应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AHP法[6],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即为该权重;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指标反馈给专家,重新进行两两对比,直到所有的指标的权重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将所有专家得出的权重求权重算术平均值,得出的指标体系的权重的结果见表1。

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世界。不久,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府提出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随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在钱学森的举荐下,孙家栋担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从此,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家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定下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目标。为了让卫星升空后能在地面上“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而为完成“听得到”的目标,技术团队决定将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传送到地面,通过接收站解码后发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让各种型号的收音机都能完整接收。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拖着巨大的火焰奔向太空。15分钟后,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传遍全球。

当晚,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值班的孙家栋,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

为此,文中提出采用AD8347与SI4133为核心的多频点射频模块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对现有多系统中的多个频点信号进行下变频;通过合理设计滤波器相关参数和接收机基带跟踪环路结构,实现单通道对L1,B1信号的同时处理、定位。文中主要阐述了通用射频模块的设计方案、微带线电感等设计经验,实现了多频点通用射频模块,最终通过测试验证结果。

标签:;  ;  ;  ;  ;  ;  ;  ;  

孙家栋在太空奏响东方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