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银行监管研究

我国中央银行监管研究

崔鸿雁[1]2012年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叁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邸磊[2]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国际金融发展历程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几乎都伴随一定程度的银行危机,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银行危机。在改革时,贷款量会迅速增加、实际利率波动极大,在监管策略放宽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增加。从某种程度上看,利率市场化在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对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1988年,我国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案,在过去的30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危机已露端倪,本文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银行风险监管的策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展开探讨,总结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剖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新问题,针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下防范银行风险与危机以及提升监管效率的可行性建议。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风险与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目标、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为后文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立足国际实践,探讨世界上典型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其影响银行业风险机制,总结美日韩等国渐进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的经验教训。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银行危机发生概率上升,利率市场化是诱发银行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监管层面入手,分别探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对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的监管政策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50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和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监管对银行危机的治理机制中的有效性。在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特点、成效及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其特征。以2007-2013年我国38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银行传统盈利空间缩小即净利差降低的现实,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商业银行的收入上,净利差的稳步收窄的现象能够有效减少波动,然而会导致价格竞争的局面,从而又加大其波动;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以及出现的价格竞争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的,然而却难以促使其提升资本化水平。最后,针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危机,本文深入探讨了应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政策及其效果。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划分,总结各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特征及其现实基础,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挑战及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基本原则,梳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方向,并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应实现功能化,走向开放性的监管道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事前防范危机的坚强防线。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叁点:一是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或金融危机存在内在的正向逻辑关系,即利率市场化会增大银行风险,进而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二是通过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风险及银行监管叁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加强银行监管,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后保持金融稳定的必要途径。叁是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效银行监管举措,认为构建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传统的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事前防范危机的坚强防线可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张玉梅[3]2007年在《我国银行业监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将纷纷登陆中国,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中流砥柱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机遇,这无疑给我国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论述和研究各国的监管框架、监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了银行业监管的概念和目标,以求从基本概念上对监管进行清晰的界定。由于我国目前最活跃的就是商业银行,因此,在监管方面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进行分析。其次介绍了几个在银行监管方面各具特色并且经验成熟的国家的监管框架,同时对这几个国家的监管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同时,介绍了我国的银行监管现状,并在文中对我国监管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最后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通过对现有监管法律的分析,并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对我国现有的监管法律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一是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另外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控制风险。

王传正[4]2005年在《论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造成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从历史到现实,人们在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这些急剧变化同银行业固有的风险一起也造成了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危机。1980-96年期间,IMF的180个成员国中,有130个国家的银行业发生过严重问题或金融危机。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银行业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最为严厉的经济部门之一,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自由化思潮及各国普遍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仍是沿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轨迹前进的。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金融监管普遍加强,其中不仅涉及监管技术的进步,更涉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和分合。各国政府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着手实施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和建立金融安全网。各国政府希望通过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来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 在各国银行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推动监管手段、监管技术进步,完善监管制度的同时,经济学家也在从多角度对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对监管制度的框架进行设计和完善。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经济学家和监管当局在监管体系的许多领域达成共识,其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其他文件指南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监管标准和指导原则。这些共识主要包括:第一,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是银行监管的叁大支柱。第二,确立资本管理的监管理念,深化了对资本的认识,将风险水平与资本要求紧密结合。第叁,指出内部模型法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第四,银行监管从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

李琪[5]2005年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是关系我国金融经济稳定与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关系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金融经济能否持续增长、顺利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监管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现阶段转轨经济的特点,借鉴他国金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和措施,为完善金融监管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我国金融监管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机构自身的弊端,因此,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根本举措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等改革步伐。(2)针对当前分业监管体制所存在的不足,考虑到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借鉴他国经验,我国应适时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在过渡时期,应采取完善主监管制度和由银监会负责对混业经营的临时监管等措施。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五章。导论主要包括选题原因、文献综述、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突出特点四个部分。第一章对金融监管作了一般考察,是全文的基础。主要介绍了金融监管的对象、依据和内容等几个方面,并以改革开放、1992 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分界点,简介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第二章提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首先,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严重滞后、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其次,金融监管本身也存在问题,如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金融信息披露滞后;此外,由于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金融国际化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高科技和网络化、金融业并购浪潮等,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正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第叁章是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监管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首先,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弊端,如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模糊和证券市场政府干

汤凌霄[6]2003年在《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东道国角度,研究跨国银行监管问题。受巴塞尔委员会监管理念的启发,为突出监管的宗旨,作者将“系统性风险”作为跨国银行监管“理论和逻辑的起点”。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源于宏观经济和银行业自身两方面因素。本文仅从监管所能控制的因素——银行业自身——寻找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得出的结论为:银行的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银行风险迅速蔓延、市场信心失落甚至崩溃。这与从监管的一般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从而为以监管来解决跨国银行突出的信息不对称和负外部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于“如何监管”则是沿着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叁个环节来展开。监管实践以及监管研究均采用这种顺序。但作者认为,采取逆向顺序进行研究似乎更为妥当。之所以将市场退出监管,即“金融安全网”置于监管流程的首位,是因为:第一,金融安全网能够稳定市场信心,是直接应对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第二,金融安全网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使其容易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防范金融安全网引发的道德风险,就为市场运营监管、市场准入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叁,市场退出监管是当前国际上尚未统一的、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作者将市场退出监管置于监管环节的首位,有利于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与重视。 因此,从理论线索看,作者循着这样的思路:金融安全网主要针对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市场运营监管主要针对由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安全网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而市场准入监管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金融安全网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市场运营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则立足于将系统性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实践线索看,本文首先从历史的高度对跨国银行的国内监管和国际监管进行了总体考察,随后又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欧盟,对其外资银行监管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 无论是监管理论,还是国别、国际监管实践,无论是历史考察,还是现状分析,其目的均是为了探寻和解决中国当前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外资银行系统性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由外资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引起的;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即由外资银行挤压具有内在脆弱性的中资银行,导致其倒闭而引起的。这两种系统性风险决定了中国外资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法。就监管全局而言,监管宗旨应从防止单个银行的倒闭向防范系统性风险转变;监管目标应从片面强调金融稳定向兼顾金融效率转变;监管取向应从替代和消灭市场向完善和补充市场转变;监管责任应从集于政府一身向分散于银行、存款人、债权人、行业组织等经济主体身上转变;监管手段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监管方式应从限制性向风险性转变。就具体的外资银行监管而言,在市场准入环节,应率先与国际接轨,实现准入条件的审慎化和准入机构的多元化;在市场运营环节,继续援引一些有效的限制性监管方式,逐步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控制风险为目的,强调政府监督外资银行的内控机制和培育市场约束力量的审慎性监管方式;在市场退出环节,逐步建立风险性的市场退出机制,即建立针对单一银行的立即纠正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应急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从而实现退出形式的多元化和市场化、退出成本的分散化和最小化。

韩伟[7]2004年在《有问题银行的监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系统、比较、实证的方法,在对有问题银行给出定义的基础上,立足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银行的负外部性等既有经济学理论,深入剖析有问题银行产生的内外部现实原因,较为系统地总结归纳分析了西方主要国家对问题银行预警识别、处理等方式方法,联系我国银行监管的实际,提出完善我国有问题银行监管的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对有问题银行给出了定义,明确了将有问题银行的监管作为研究对象。还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明有问题银行产生和监管的一般理论基础,分析了银行内、外两方面对有问题银行形成的现实原因,指出宏观经济环境、银行制度缺陷等外部因素都会造成有问题银行的出现,而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冒险经营、控制制度缺失等同样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会使健康的银行变为有问题的银行。第叁章是对西方主要国家监管有问题银行做法的总结性介绍和分析。首先从监管的组织体制出发,研究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的银行监管体系,接着评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银行预警识别制度、方法,然后研究分析了国外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方式。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有问题银行监管的历史沿革,然后分析了我国对有问题银行处置的模式、基本情况、个案介绍,最后指出了我国对有问题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首先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对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从法律制度、组织体系、预警系统、救助重组安排、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对有问题银行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屠云[8]2007年在《金融监管体制演变下的银行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是在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下进行的,经历了放任自流的银行监管——安全性的合规性监管——效率优先的银行监管——安全与效率兼顾的风险性监管——激励相容的银行监管的全过程。可以说统一的监管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统一监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银监会的成立不但完善了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更从某些方面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但是却带来了另外一个更加艰巨的难题,这就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尽管我国政府明确了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但是越发丰富的金融创新却使得这样的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这样一个准混业经营的金融环境,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保险业的不断融合、金融控股公司的普遍化加大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此外随着入世承诺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的实现,多是跨国“金融百货公司”的外资银行一方面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是对现行分业监管提出了挑战。但是,分业监管体制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业发展水平,我国的金融机构是必然会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到那个时候我国的金融监管也将会水到渠成的向统一监管体制过渡。在中长期内我们的任务仍是做好金融机构之间的分业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强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

韩俊莹[9]2016年在《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后,全球大部分国家一直笼罩在次贷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下,世界经济似乎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为了扭转经济下行局面,各国央行纷纷采取如下调利率、提供常备借贷便利等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行动,其中隐含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全球发展趋势相同,“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见,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货币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影响作用显着。因此,相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央行来说,是否真的通过货币政策冲击达到了调整信贷规模与结构的预期效果、效果怎样,需要更准确、更细致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搭建“理论架构→现状剖析→实证分析→策略选择”的逻辑框架,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具有“完善货币政策”以及“强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双重作用。具体思路为:首先,在界定货币政策冲击内涵并介绍相关理论的前提下,从渠道和路径两个方面着手,深入剖析货币政策冲击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内在机理;其次,结合经济背景,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体现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变动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情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现实考察;再次,结合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从识别指标、识别策略以及识别模型叁个层次,详细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问题;最后,在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识别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信贷资产总量及期限结构的影响,并最终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从货币当局角度出发,为完善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与实施提供策略选择。理论准备方面:首先,将货币政策冲击定义为货币政策变动中,对宏观经济状况响应之外的部分政策变动。冲击可能来源于货币当局政策偏好的外生变动、货币当局的策略性考虑以及技术因素等方面。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货币政策包含货币政策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不能独立于货币政策而存在。本文也是从货币政策出发,来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其次,在论证货币政策是外生且短期有效的同时,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调整配置行为入手,分别分析资产组合理论、不完全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最后,从渠道和路径两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机理进行分析。现实考察方面:首先,自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直接信贷规模调控为目标的阶段、以存款准备金为主要工具的阶段、向资产负债表管理倾斜的阶段叁个主要阶段。其次,货币政策工具中,货币供应量的总体规模呈现出稳步快速上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经历了一个从平稳到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过程。金融机构不同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银行间市场利率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均经历了稳步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最后相对平稳的变动过程。最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稳步增长,期限结构长期化,且其增长率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工具增长率的变动存在同步性特征。实证分析方面,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与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结合使用,发现: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以及短期贷款、长期贷款的影响均存在结构迁移效应;第二,我国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效果较好,而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影响;第叁,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对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调整效果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特别是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调整效果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明显强于大型商业银行;第四: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对长期贷款的影响程度大、持续时间长,价格型货币货币政策冲击对短期贷款的影响程度大、持续时间长;第五,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之间,信贷资产总量也会产生相互促进作用,且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程度较强;第六,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还不具备水平效应,也即需要通过政策中间变量,间接调节和刺激产出。最后,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模式,从“完善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对于货币当局,从差异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注重与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在理论上贡献是较为明确的从文字上界定了货币政策冲击,并对其如何识别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贡献是创新性地从货币政策冲击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调控效果,丰富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货币当局更好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提供策略支持。

马腾[10]2017年在《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同时,金融业的发展还存在着潜在的高风险性。世界范围内数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以重要的警示,也让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和重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中,金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公众利益都需要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我们要不断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使它变得更加科学、高效。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再现当时真实的社会场景,另一方面是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近代中国的金融监管思想,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前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少走弯路,少些迷茫和曲折,为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对金融体制的改革愈发迫在眉睫,尤其是要重视对金融监管机制的调整和完善。面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冲击,我国的金融行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也需要顺应世界的潮流。因而,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演变的探索,对当前中国创新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优化金融市场活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金融业的研究历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其中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文献也出现了一些,但是专门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现有的成果还不够系统和全面,需要进一步详细论述和分析。经济史实影响着经济思想,而经济思想反映着经济史实,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章力求从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的实践发展、政策演变等方面的经济史实中,找到金融监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渊源,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金融监管活动。行文的研究立足于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度探索和分析,当时中国的金融理论界围绕着一些重大的金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争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有的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成果,二是政府实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践经验总结。同时,在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演变的探析过程中,又重点突出每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首先从该阶段金融监管思想形成的大背景和历史原因着手,进而探讨这一阶段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行业的监管思想内容,从具体的金融组织监管思想、金融市场监管思想、金融法律监管思想等分类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理论的演变过程,最后提炼并总结出这一阶段金融监管思想的特点。全文将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产生(1840-1911),从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银行监管思想、证券监管思想和保险监管思想等的具体内容来分别进行分析。其中银行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制定银行监管法规思想、设置银行监理官的思想、《银行通行则例》体现的银行监管思想、设立中央银行,加强货币发行监管的思想等。证券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监管思想以及《公司律》体现的证券监管思想等。保险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保险立法实践的开端以及《保险业章程草案》中体现的监管思想。最后总结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特点。第二阶段是北京政府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初步发展(1912-1927),从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初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银行监管思想、证券监管思想和保险监管思想等的具体内容来分别进行分析。其中银行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对银行监管重要性的认识、设置银行监理官的思想、银行准入和退出的监管思想、《银行通行法草案》的制定等。证券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监管思想、对证券交易所进行监管的思想、证券监管法规体现的监管思想等。保险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制定保险法规思想的提出以及保险法规体现的监管思想。章节最后一部分提炼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特点。第叁阶段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金融监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28-1937),从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以及银行监管思想、证券监管思想、保险监管思想和货币监管思想等的具体内容来分别进行分析。其中银行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对银行监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设置银行监理官的思想、银行准入和退出的监管思想、1931年《银行法》的制定等。证券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监管思想、对证券交易所进行监管的思想、证券监管法规体现的监管思想等。保险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1929年《保险法》的制定以及1937年《保险法》的制定等。货币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国内思想界的货币监管思想以及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期间的货币监管思想等。章节末整理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特点。第四阶段是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金融监管思想的深入发展(1938-1949),从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深入发展的历史缘由以及银行监管思想、证券监管思想、保险监管思想和外汇监管思想等的具体内容来分别进行分析。其中银行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银行监管重要性的深入认识、中央银行监管思想的深入发展、设置银行监理官思想的发展、1947年《银行法》的制定等。证券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监管思想以及对证券交易所进行监管的思想等。保险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设置保险监理局的监管思想、战时兵险的管理、《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体现的监管思想等。外汇监管思想方面讨论了国内思想界的外汇监管思想以及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期间的外汇监管思想等。最后归纳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思想的特点。全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启示,主要概括了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与历史启示,从整体上系统地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并从中提炼出对当代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的一些重要启示。通过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文章最终得出以下这些结论。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一、受西方金融理论的影响较深。二、追求法治化监管但效果未达到预期。叁、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带来的历史启示: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叁、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四、股份制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五、金融市场监管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发挥金融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参考文献:

[1].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

[2].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 邸磊. 河北大学. 2016

[3]. 我国银行业监管研究[D]. 张玉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4]. 论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D]. 王传正.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监管研究[D]. 李琪.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6]. 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D]. 汤凌霄. 厦门大学. 2003

[7]. 有问题银行的监管研究[D]. 韩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8]. 金融监管体制演变下的银行监管研究[D]. 屠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 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研究[D]. 韩俊莹. 湖南大学. 2016

[10]. 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思想研究[D]. 马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中央银行监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