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傈僳族的传统道德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傈僳族论文,道德论文,传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傈僳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而其传统道德思想则是傈僳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它在傈僳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统一的道德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傈僳族人民都为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道德思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傈僳族传统道德思想的基点
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在傈僳族社会生活中,一般的道德传统有以下几个基点:
1、维护团结、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一个傈僳族的氏族、家族或村寨,就是一个集体。如果有损于家族利益的情况发生,如果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受到外侮,任何一个成员的利益、财产和生命受到危害,其成员必定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致对外,整个集体的成员,都负有保护家族的义务。无条件地服从和维护共同利益,这是每个家族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2、礼貌待人、热情好客是傈僳族共有的传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有路人经过房屋时,主人都会热情地将客人让进堂房,敬酒、让茶、看坐。傍晚一定要客人休息,因为在太阳西沉时把客人送走是会被耻笑的。留下客人后,主人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客人,杀鸡备酒。睡前,把火塘边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
3、尊老爱幼是傈僳人的美德。年轻人遇到了长辈长者,要有礼貌,说话要客气,不管认识与否,在路上碰到都要侧身让路,等对方走过后,自己再走。在家里时,年轻人不允许到长者的上方或长者的座位上就坐。年轻人外出时,要向家中的老人说明原因,只有老人同意,才能出行。归来时,要先进屋向老人行礼请安。
4、有事相帮、互助平等是傈僳族传统道德中的主要表现。傈僳族认为帮助孤寡老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往往是一家有难,大家出面帮助。
5、和睦相处、平均分配在傈僳族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傈僳语中有句话叫“自眯伙”,意思是共同协作。一家有事,大家甚至整个村寨的人都会去帮忙,因此,在傈僳族村寨保留了较完整的共同耕作制度——“瓦作来华”。在这种原始协作下,劳动产品通常是平均分配。全村寨人不管是谁家的粮食均为共有,如果谁家断粮了,就可以随着到下一家去就食,主妇在做饭分食时,会像看待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一样,不分内外,不论多少天,绝不会被赶走。这家的粮食吃光了,再到第三家、第四家,一直到全村各家的粮食全吃光了,大家集体协作,全体劳动力上山采集。正因为如此,解放初期,在傈僳族地区进行计时计工、按劳分配时,他们很难接受。
傈僳族传统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还有诸多方面的表现,但仅从上述几个基点来看,傈僳族传统道德的内涵是深刻的。
第一,它反映了傈僳族社会经济生活。由于自然、地理等条件的不同,傈僳族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解放前夕分布在内地丽江、永胜、维西、兰坪、云龙等地的傈僳族,已有阶级分化;分布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到本世纪中叶,虽然生产资料已出现多寡之分,物质占有出现贫富差别,但是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可见,直至解放前后,傈僳族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为低下,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自觉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存在脱离劳动,剥削他人,居于社会上层的人员;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只能是大家共同生产,互相帮助,平均分配。在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生活中,傈僳族的道德尚属于统一的道德范畴,并且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傈僳族每个成员。道德的核心是平均主义。正是由于原始社会在傈僳族社会生活中延续到1949年前后,从而使傈僳族反映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规范在该民族的思想和行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巩固,对傈僳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原始平均主义仍是不少傈僳族群众奉行的道德准则。类似平均分配的现象在云南傈僳族地区仍然存在。
第二,它反映了傈僳族传统道德的多层次性。傈僳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组织。16世纪中叶开始,傈僳族开始大规模不断迁徙,尤其是在17~19世纪的200多年间,傈僳族大批迁到现澜沧江、怒江、德宏、临沧、耿马、禄劝、大姚等地,基本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居住的傈僳族,已由刀耕火种向精耕过渡,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而逐年增收。而身居高山的傈僳族,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在封闭的生活圈内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云南怒江等地的傈僳族在解放前夕还盛行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形式,耕地大多数是轮歇地,三五年才轮种一次。这种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傈僳族传统道德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前者的道德传统受封建道德的影响相对较大些。其封建因素就多些。后者原始道德的因素及传统习惯占主导地位,受封建道德的影响相对少些。
二、傈僳族原始信仰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道德传统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传统都与本民族的其它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传统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从其它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富养料,借助其他传统使自己充满活力。傈僳族的道德传统和其他民族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只是由于傈僳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心理素质、原始信仰、思维特征等方面与其他民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道德传统与其它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就必然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
1、信仰活动中包含道德思想内容
原始的道德规范靠信仰、传统和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然而,信仰、传统、舆论往往要由原始崇拜来培养、扶持,甚至某些原始崇拜观念同时也就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傈僳族的原始崇拜可谓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大表现形式。傈僳族分布面广,其原始崇拜具有多样化的特色。由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与该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相通,所以在傈僳族的原始崇拜中,包含着浓厚的道德因素。比如,傈僳族维护团结、维护集体利益,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等道德观念,就得到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的支持和维护。解放前散居于不同地方的傈僳族都分属于不同的图腾,信仰同一图腾的人们组成的氏族社会叫“初俄”,“初俄”里的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亲属关系。“初俄”有共有的生产资料,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收获、共同欢度节日,彼此有收养孤寡和经济上互相帮助的义务和责任。“初俄”必须一致对外,有共同抵御外侮之责。
再如,傈僳族捕获猎物要平均分配,以及粮食共有、见者有份的道德传统也与其原始信仰活动有关。傈僳族认为,野兽是属于山神的,猎获野兽实际上是山神把野兽馈赠给大家,因此,不能看成是猎手一个人的猎获物。
在捕猎活动中,由于上述图腾崇拜的影响,使傈僳族视自己的图腾动物为庇护神,并成为一种道德规范来进行要求,不能伤害图腾动物,否则会受到神的惩罚。如虎氏族,就非常敬虎,上山捕猎时决不能猎虎,一旦遇到了老虎,也认为自己是不会被虎伤害的。傈僳族是以十二生肖纪年的。逢虎年时,虎氏族的长老、头领要带领全氏族成员举行祭礼仪式,向刻有或画有虎形象的木雕及图像行祭,老人则唱起“木瓜布”调,给大家讲述虎氏族起源的往事,故事中穿插道德规范的要求,使子孙后代不忘先辈的传统,牢记道德的要求。全族男女老幼一起饮酒、唱歌、跳舞,气氛热闹和谐。
2.原始信仰中的神判成为道德规范的制约因素
随私有制的出现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复杂化,经历了长期缓慢发展之后的傈僳族,其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尽管土地不很集中,社会财富仍然相对贫乏,阶级分化也只是属于初级阶段。但是,毕竟古老的氏族制度在走向崩溃,傈僳族原本原始淳朴的道德开始被破坏。偷窃、抢劫、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及违背氏族道德的恶行开始滋生。于是,在氏族成员的强烈要求下,长老和头人召集氏族成员会议,讨论如何防止和惩治破坏社会安宁的行为,制订了一定的条例和禁忌。如同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一样,条例的制定是从原始宗教中去寻觅的。傈僳族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灵是公正伟大的,任何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犯罪者或许可能在世俗社会逃避过关,但最终将无法蒙骗神灵,逃过神的惩罚;蒙冤受屈者即使一时被人误解,却最终会在神灵面前向人们昭示自己的清白;神的力量是无边的,以神的魔力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建立社会道德。傈僳族的神判“捞油锅”便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如果某甲家人生重病不愈又怀疑是某乙“买魂”所为,双方互相指责,难解难分,就会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准备一口油锅,由一公证人出面,将水煮沸,放入一块“神石”,让原告与被告发毒誓和咒语,然后用手伸进油锅去捞取“神石”。原告的咒词是“某乙杀了我家人的魂,使我家人患了重病,神灵有眼,请把他的手烫出泡来。”被告的毒誓则是:“我并没有侵犯某甲的利益,请神证明,不要烫伤我的手。”捞完神石第三天,公证人要检验被告的手是否烫伤,若被烫伤,则认定是原告胜诉,若未被烫伤,则是原告败诉。为何要实行这一道德规范呢?其根据在原始崇拜的观念:违法者必触怒神鬼,神鬼使犯罪者难逃厄运。由此可见,这类道德规范受到原始崇拜观念的维护同原始崇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某甲某乙某巫师的斗争核心是维护逐渐开始巩固的私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其中,强权者往往可以借用“神判”之手诬害他人,而善良者也会利用“神判”及自己的聪明才智摆脱无理的指责。
3.民间文学中反映的信仰与传统道德
傈僳族民间文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亦即个人与社会的氏族、村寨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或者说是原始道德。民间文学代代相传,往往是在庄严的仪式、庆典上由长老朗诵,这些道德规范由此深入人心,形成牢固而有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支配着一个氏族的道德风貌。傈僳族民间文学中有被神化的英雄或人化的天神,他们在民间文学中被赞美、膜拜,他们的品格和业绩成为该民族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如傈僳族《古战歌》,以古代英雄木必扒领导的傈僳族人民开辟怒江河谷的历史事实为题材,叙述了傈僳族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傈僳族人民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木必扒成为人所崇拜的对象,他既是傈僳族祖先崇拜的圣神,又是一位领导人民渡过险关,建立家园的英雄。又如傈僳族神话《怒江为什么山箐多》,歌颂了一位开天辟地的创造大神,这位大神力大无比,为了给人类创造大地,辞别阿爸阿妈到很远的地方,当他听到阿爸阿妈病重的消息,仍忍住悲痛,以无畏的精神将大地一直营造到怒江。阿妈病死的噩耗传来时,他悲痛欲绝,把捏好的泥山、沟箐扔向四方。所以,傈僳族居住的地方山箐多。在这里,神话中的创造大神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爱父母、更爱人民,为了替人类谋大地,连父母的疾病也放在一边。他有创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还有济世于民的善心,更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他既是人们道德的化身,又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不论是英雄木必扒还是创造大地的大神,他们身上共同的道德品质就是勤劳、勇敢、智慧、互助。这些就是原始社会中主要的道德规范。勤劳、智慧、勇敢在民间文学上都是指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的共同品质,有的直接表现为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有的表现为人格化的自然力——天神的斗争。互相帮助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傈僳族要求在氏族成员之间,不分亲疏,互相帮助。傈僳族民间文学中所歌颂的优秀品质是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同时通过民间文学,这些品质又在艺术形象中被规范化,人们代代相传,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美,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傈僳族民间文学艺术是颂场英雄、谴责邪恶的重要形式,通过民间文学的传说和演唱,在傈僳族社会中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进一步懂得做人的道理,促进了优秀道德传统的巩固和发展。
三、傈僳族传统道德的推陈出新
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傈僳族道德传统的群体特征有许多在今天看来完全可以改造继承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傈僳族传统道德重视群体,强调个体归属于群体的行为原则,对于傈僳族地区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群体意识可以上升到以整个中华民族为群体体系,强调个体首先归属于这个群体,这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傈僳族道德传统受该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本处于封闭的、自我调适的道德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较强的稳定性。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民族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随着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扩大,傈僳族道德传统正面临如何吸收、消化其他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以及识别、抵制其中的不良因素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扬傈僳族道德传统中的优良部分,并注入社会主义道德的新内容,是搞好傈僳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