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自主论文,方式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讲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又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因此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而,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在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有了重大的突破。传统概念中的语文教学旨在怎样将课文讲深、讲透,把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割裂为对字字句句的理解,从而使不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其实,我们的教师在如何钻研教材,如何传授知识等方面已经作了许多研究,但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却收效甚微。学生不想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激发其求知欲;学生不会学习,教师就要启发他们,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听之任之或包办代替。因此,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是符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历史使命的。
二、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了解认识兴趣。它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它与教学内容的新颖与引人入胜、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学习的成就有关。间接兴趣是和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发生兴趣,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有影响,尤其是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这样,教师了解了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正确分析和认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可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由于学生不是成人,因此,教师要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对学生不要有偏见。不能态度粗暴,随意喝斥。在课堂上,热烈、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感到自已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教师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分组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1.优化课堂结构。
(1)导入新课要“强力度”。新课的导语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传授新知要“参与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充分体现训练的过程。教师的“训”是完全为学生的“练”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主动、热忱、细心地去适应学生的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训和练之间,训者与练者之间愉悦融洽的良好氛围。教师要进一步扭转语文教学重内容、轻文字;重理解、轻感悟的状况。教学要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对语言文字由理解到积累、运用的过程,逐渐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要体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要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压下去,尽可能地增加面向全体的、有效的语文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减少无意义的语言,对于有些习惯性的要求完全可以用手势。教师的提问要提得精当,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能体现教学的思路,体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教师要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究的就是启发的时机。学生作文时的“愤”、“悱”之感总是在说说写写的过程中产生的。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求知的欲望特别强烈,思维也格外灵敏。此时加以点拨,如同下了及时雨。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求发音准确、清晰,措词精当科学,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要以启发性目标进行设计。如:设疑引趣,由传说引出悬念,立刻就把人吸引住了。以情育趣,有的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拨动儿童的心弦,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学习情趣。儿语激趣,“甜”,语调亲切悦耳,饱含慈爱之情;“趣”,语言浅显明白,充满生活情趣;“短”,语句结构短小,节奏简洁明快。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从而极大地调动儿童无意识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的直观手段有四种:教具直观,包括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及实验用具;声像直观,包括电化教具,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使儿童身临其境,多种感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板书(画)直观,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精华,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有效地解决学习的疑难点;活动直观,创造条件让儿童参与教学,开展教学游戏,进行教学实验等活动,能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适当地开展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威信性动机或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经常在课堂上以小队为单位,比赛谁最爱动脑,谁发言最积极。这样,学生积极性大增,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总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