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路径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专业市场国际化是指专业市场的经营活动超越国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从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纯国内专业市场发展成为国际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商品流通中心的过程。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江苏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广东西樵轻纺城等一些专业市场,积极培育、提升现代市场经营业态,努力拓展国际贸易空间,专业市场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有些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和货源出口的基地之一。在中国最大的专业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005年全年实现成交总额288.48亿元,市场中有20328户市场经营户开展了外贸业务,市场商品外销比例达到58.7%,超过内销17个百分点。海关义乌办事处办理出口标准集装箱11.4万只;境外驻义乌机构现有648家,常住外商约8000人,市场商品辐射到212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设立采购中心。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注:资料来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工作总结。)。

关于专业市场的内涵,学术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专业市场本质上是一种商贸集群,其国际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浙江省是市场大省,义乌市和绍兴县是该省专业市场发达的两个县级市,2005年综合经济实力分别列全国百强县的第15位和第9位。其所在的金华市和绍兴市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分别列浙江省第3、第4位,仅落于杭州和宁波(注:金立其,叶红玉.提升浙江省块状经济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68.)。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绍兴、义乌两地近年来的专业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研究专业市场国际化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专业市场国际化问题并没有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充分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将结合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的实践,围绕诸如决定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国际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路径和阶段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任何组织或者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同时也受到组织内在资源和能力的制约,专业市场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主要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二是专业市场自身拥有的国际化经营的资源和能力,表现为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所以,在专业市场国际化、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这三者之间客观上存在密切的关系。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同,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从静态看,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国际化程度决定了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程度;从动态看,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变化,也会引起专业市场国际化模式相应的发展变化。因此,本文把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市场经营国际竞争力、市场管理国际竞争力、市场服务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作为分析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变量,制定出与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经济国际化环境相匹配的专业市场国际化模式。根据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同,专业市场发展形成以下四种基本模式(见图1)。

图1 从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国际化程度看专业市场国际化

(一)“本地经营”的模式。在“Ⅰ”中,由于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专业市场的发展应该是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专业市场刚刚产生和起步阶段,全国各地的专业市场的供求基本上在本地。立足本地辐射全国是专业市场经营的主要模式。

(二)“全国经营”模式。在“Ⅱ”中,由于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高,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够成熟,专业市场的发展重点主要在国内。面向全国,国内经营是其主要经营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以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为背景,我国专业市场普遍发展,一些专业市场经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开放度低,面向全国,国内发展是我国各个专业市场经营的主要特征。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虽然使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大批的国外客商到中国专业市场采购商品,专业市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市场对外贸易比例迅速增加。但专业市场经营仍然以国内经营为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早在1998年就确立了其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注:引自义乌市长周启冰《1998年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但直到2002年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建成开业以前,仍然是全国经营为主,外贸经营为辅的专业市场。如2000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达到192.99亿元,但它主要是一个“买全国,卖全国”的国内市场,市场商品外销的比例约占14.7%(注:数据来自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

(三)“内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在“Ⅲ”中,由于专业市场经营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其跨国经营的能力。但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市场的开放,市场经营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普遍提高,使市场经营主体能够利用专业市场对外贸易交易平台,不出国门开展市场对外贸易。这种模式是当前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最主要模式。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的商品已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市场商品的外销比例超过了内销。整个专业市场经营已经开始从“全国经营”转向“内向国际化”经营。

(四)“外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在、“Ⅳ”,这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内向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入外向的国际化。专业市场经营管理公司,直接“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投资,创办专业市场,与世界各地小商品生产、购销网络对接,最终形成“卖全球,买全球”,具有小商品经营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小商品中心。它实质上是市场商品、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公司“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这种经营模式要求整个专业市场系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国际竞争力。2000年,义乌华丰实业公司在南非投资210万美元,组建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有限公司,经营“中华门”市场,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专业市场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够强。

在上述四种模型中,“Ⅲ”和“Ⅳ”是专业市场国际化的主要模式。从国际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专业市场一般先从“Ⅲ”即内向国际化,再向“Ⅳ”即外向国际化发展。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外向国际化是内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内向国际化,是目前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最基本模式。

由于专业市场系统一般由经营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专业市场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市场经营国际化、市场管理国际化和市场服务国际化,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也从市场经营、市场管理和市场服务体现出来。市场经营系统国际化是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核心,对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模式和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现有的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实践表明,专业市场内部三大系统的国际化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且专业市场经营系统内部,主要是市场经营商品和市场经营主体国际化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往往是市场商品国际化快于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特点也决定了现阶段内向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在目前我国许多专业市场的经营系统中,许多市场经营的商品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受市场经营主体的自身国际经营能力不强的制约,不能直接到国外开展经营活动。但专业市场内向国际化经营,对广大商户来说,具有交易方式简便,费用低风险小的特征,大大降低了市场经营户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一笔典型专业市场市场外贸交易过程是:第一步,国外客户(往往在当地外贸代理的陪同下)实际查看商品,进行询价;第二步,通过当面洽谈方式,同市场商户磋商交易;第三步,当一方的发盘被另一方接受后,交易达成,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口头或者书面);第四步,卖方按买卖合同的规定,交到指定的仓库,买方付款(往往是人民币)。这种交易是现金结算的现货交易,从本质上看具备实际交货的EXW(Exworks工厂交货)合同的基本特征。采取EXW合同成交,对出口商来说,其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都是《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3中贸易术语中最小的,价格也是最低的。这使外贸出口交易方式简便,费用风险与国内贸易区别不大,大大降低了市场经营户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所以,内向国际化经营自然成为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的最基本模式。

三、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

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自身国际竞争力提高,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基本上沿着“从立足本地,到全国经营,到内向国际化,最终实现外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从国内经营到国际化发展的。根据这条发展路径,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初级的国际化阶段。这一阶段从境外经营主体进场采购,到境外经营主体进场设摊采购,形成对外贸易交易平台为标志。其主要特点是:在市场交易系统方面。一些国外客商直接到专业批发市场采购商品,市场经营户从原来的纯国内经营转变为偶然的、零星出口商品。在专业批发市场内设置专门的商位,一些外商入内设摊;在市场服务系统方面,为专业批发市场外经贸配套的服务设施逐步建立起来;在管理系统方面,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者开始留意这种国际化经营的去向,把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道路。

第二阶段:积极的、内向国际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境外企业进场设摊销售产品阶段,构筑国际贸易交易平台,形成国际商品市场网络并形成国际商品市场网络和品牌优势为标志。经营模式以内向国际化为主,国内经营为辅。境外经营主体入场设摊经销外国商品,意味着专业批发市场从经营本国商品的对外贸易平台,转变成为经营全球商品的国际贸易平台,标志开始形成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一阶段的国际化的成功,积累国际化的经验,坚定了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者国际化的信心。但是,专业批发市场进出口业务的扩大并成为主要业务,给专业批发市场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求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的中心从国内业务转移的国际业务上来,从战略规划管理的高度来统一协调和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国内外的经营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的、外向国际化阶段。这一阶段以跨出国门,依托网络和品牌优势,经营专业批发市场为标志。经过第二阶段积极的国际化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国际小商品关系网络和品牌优势。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者开始凭借自身的商品关系网络和品牌优势,到国外投资,经营国际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专门投资、经营、管理各种类型专业批发市场的跨国公司。

1982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办后,就有一些义乌市场的商品通过边境贸易,进入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国市场。但其真正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从1991年开始。那年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商人首先到义乌采购商品,标志着义乌市场开始进入国际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偶然的、初级的国际化阶段。到1998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小商品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确立了其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但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特别是商品流通领域中外经贸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其经营活动超越国界,渐渐融入国际经济,开始从地区性、传统型的纯国内批发市场向国际性,开放型的商品流通中心发展。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建成开业,标志义乌市场开始进入国际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积极的、内向国际化为主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成为市场的发展方向。市场外贸发展迅速,从2000年至2004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50%以上。大批的外商进驻义乌市场采购商品。2005年7月28日,义乌国际商贸城韩国馆、香港馆开张,标志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经营本国商品为主的对外贸易平台,开始转变成为经营全球商品的国际贸易平台,标志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开始形成,市场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市场依托已经形成“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品牌和与国内外小商品网络,开始了外向型国际化经营发展道路。通过输出民间资本或与外企合营等方式,已在南非、阿联酋、乌克兰等地开办十余个紧密和非紧密型分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约有3000余个经营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了国外销售点,一头在义乌采购,一头在国外市场销售,实现产、供、销和结算的一条龙。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决定了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加入WTO,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取决于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它是决定专业市场国际化成败的关键。结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国际化实践,内向国际化经营是当前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最基本模式,“从立足本地,到全国经营,到内向国际化,最终实现外向国际化”是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主要发展路径。在专业市场国际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中国小商品城等专业市场而言,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的跨越,必须大力提升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竞争优势。

专业市场是一个集商品交易、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商贸集群。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体系,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企业的策略与结构以及政府和机遇等要素条件。据此,建议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框架,来构筑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际化的发展。主要措施包括:

(一)努力提高专业市场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包括商品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品牌资源等要素条件。这些要素又可以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类。在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中,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下降,而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且已成为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要重点加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品牌等高等要素的培养和供给,从而使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具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专业市场国际化的需求条件。专业市场内的生产企业、市场经营户和境外采购商的国际化需求,是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需求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前景。专业市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需求当前需要重视和挖掘,从而促进专业市场管理和市场服务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和完善专业市场国际化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专业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必须有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有力的支撑,如物流、外贸服务、会展和培训等。一要发展物流产业。线路要发达,运输网络应对接各国际线路,能够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二要构建形式多样,服务高效、良好的外贸服务基础。发达的外贸产业和高效的外贸服务系统,必将使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具有良好的外贸产业支撑。三要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四要不断完善外贸外语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发展的外贸、外语教育产业必将将促进专业市场走向国际化。

(四)提高市场公司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专业市场竞争力与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市场公司采取的策略、产业竞争结构和产业内竞争者的强弱都密切相关。对于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者来说,要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实行国际化竞争战略。同时通过提高专业市场内部竞争度,来促进市场主体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国际化导向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商贸业发展战略,培养专业市场国际化的产业要素,营造国际化的环境,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闯荡国际市场。

标签:;  ;  ;  ;  ;  ;  ;  

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路径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