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学论文,关系论文,政府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的大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广阔的领域,必然大力寻求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和优化,努力实现运行效率和产出效益的提升。对于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来说,经济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资源永远不能达到社会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因此对经济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是大学的重要资源支撑,大学与政府之间基于这种经济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过程也同样存在。
经过初步研究和探讨,我们把大学外部经济关系定义为:“大学作为利益关联主体,与其他外部利益关联主体之间基于经济资源而进行的选择、配置和利用,并实现大学的社会总价值产出而形成的互动关系。大学外部经济关系中存在四类利益关联主体:大学及政府、企事业(包括国企、外企、民企、国内外科研机构、国外教育机构等)和自然人(包括学生及其关联者和校友)。”(注: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的理论架构》,《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大学外部经济关系内容丰富,运行复杂,其关联主体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对象,其运行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着独特的表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及大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中,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也是以资源交换形式发生作用)一直是影响大学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是大学与其他外部利益关联主体形成良性、顺畅的互动关系的关键。
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基本内涵
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是大学和政府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双方拥有的不同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资源交换,进而形成大学社会总价值产出的互动关系,我们把大学与政府间构成的这种广义资源交换和互动关系称之为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不是单纯一种“经济上”的关系,而是一种“具有一定经济意义或经济含义”的关系。所谓的资源交换,并不是某种单纯的经济交换或商品交换,而主要指一种广义的社会交换,它意味着互动双方在社会资源方面的转换与流动。
“大学与其他利益关联主体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均可提供一种‘东西’即交易的内涵。”(注: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的理论架构》,《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这种“东西”即交易的内涵,就是大学在与其外部利益关联主体实现资源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这种利益交换的行为只有通过自己做出有利于别人的行为才有希望得到。正如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直截了当地说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4页。)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这种广义的资源交换背后也是一种利益关联主体双方对利益的选择,这种选择关系是建立在大学和政府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的基础之上的。
对资源的选择、配置和利用必须基于经济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及各类主体的选择行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经济学认为:政府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也应是教育投入的主要承担者。”(注:许光中:《有限市场化: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有效途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政府通过发展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文化和科技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可以获得巨大的宏观经济效益。按市场经济“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作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高教投资的大部分。教育的巨大社会收益驱动政府不断追加对教育的投资和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不断调整和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这已经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这种责任既是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其从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所产生的驱动行为。同样,高等教育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必要资源支撑。尤其在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相对不足的教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的办学经费和师资队伍短缺,仪器设备陈旧,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得不到改善。而且,在现有的办学体制下,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主体还难以形成,大学的融资渠道有限。在这种背景下,没有政府的强势资源支撑,大学要更好地解决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间的矛盾,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是不可能的,这就产生了大学对政府资源的依赖行为,大学必须想方设法地从政府手里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撑,这已成为大学的首要选择。大学和政府双方拥有不同的对方需要的、可供交换的资源,进而形成大学和政府间各自的利益动机和交易动机,从而驱动大学和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主体构成
完整的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是由交易主体、交易内容、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四部分组成。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交易主体自然是大学和政府两个不同的利益关联主体;交易内容是利益关联主体间可供交易的资源“元要素”;交易方式是指实现资源“元要素”交换的途径和手段;交易环境主要指在大学与政府间资源交换过程中,影响大学与政府间资源交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大学和政府作为社会不同利益的代表者,履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各自不同的职能特征又形成不同的“元要素”特征和交易内容,并通过不同的交易方式和途径形成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
1.交易主体的职能特征。
大学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何种人才,即如何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二是能够为知识或原创性知识积累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如何实现大学的利学研究功能;三是为社会提供或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即如何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注: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的理论架构》,《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大学通过履行三大社会职能不断向社会输出其自身具有的资源要素,同时交换和获取新的资源要素以维持自身的发展。将大学置身于社会系统中,其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还表现出很强烈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社会功能。大学通过履行三大职能和三大社会功能不断向社会输出自身具有的资源要素,同时交换和获取新的资源要素以维持自身的发展。
作为社会的宏观管理者和社会利益的宏观协调者,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大学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自然也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内,教育职能当然也就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教育职能是多重而复杂的。政府是社会管理者、资金供给者和教育生产者三位一体的职能模式。“社会管理者职能主要包括教育的立法执法、规划、信息服务、制定课程和学校设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以及其他宏观管理职能。资金提供者职能,主要是通过税收筹集教育经费,并将其拨付给学校或学生,以对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成本补偿。教育生产者职能,是政府举办公立学校,直接提供教育服务。”(注:袁连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应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交易内容:元要素。
大学和政府的资源“元要素”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学提供可供交换的资源“元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品牌、声誉、社会地位等等,并通过资源“元要素”的交换获取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新资源。大学输出元要素的重要特征是大学元要素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正外部性”特征。大学输出的元要素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是指,当一些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其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有外部性”(注:李福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大学资源获取能力的大小与“元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与社会对“元要素”的需求紧密相连。
政府提供的“元要素”包括资金、设备、场地、政策、法律法规等。组织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主要通过“元要素”的提供,培育和发展良好的市场体系,通过对社会各种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平衡配置,获取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政府提供的元要素具有很强的供给特征和保障功能。资金、设备、场地等元要素作为大学办学的必备资源及政府提供供给的主要形式,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元要素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保障。
3.交易方式的选择。
大学和政府具有了实现资源交换的内容即“元要素”,为了满足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就要积极寻找资源“元要素”交易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交易途径和交易方式对资源要素交易行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收益,这种收益的大小就代表了大学对社会的部分价值产出。“利益主体的行为目标及运行动力就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注:陈志平:《利益驱动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探求》2000年第2期。),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政府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获得宏观经济效益,也可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收益。正是因为投入高等教育具有巨大收益或潜在收益,才会产生政府对大学进行选择投入的行为;潜在收益越大,政府的投入也就越多。同样,大学对政府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政府可以或能够提供给大学一定的资源要素支撑。但由于大学和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职能角色,尤其是政府自身具有社会管理者、资金供给者和教育生产者三位一体的职能模式,决定了政府的选择行为必然是主动的,大学的选择行为只能是被动地适应。
基于形成大学总社会价值产出最大化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投入对整个大学与政府间的经济关系至关重要。政府对大学的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两种。直接投入方式是政府直接作为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的直接交换模式,政府代表社会直接对大学进行包括制度、资金、政策、设备、土地等在内的资源投入。间接投入方式是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宏观调控者的间接交换模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调控来影响大学外部其他利益关联主体与大学间的交易行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最大提供者,承担着推动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承担着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的重要责任。政府实现这种责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教育科研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基本建设,促使教育科研机构生产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注:赵芾、李政:《略论教育科研市场的消费者》,《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大学的资源投入方式以直接投入方式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对大学的间接投入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给大学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
4.交易环境。
大学的功用和价值在于大学通过履行自身职能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大学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社会功能的体现无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紧密相连。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一方面决定着大学向社会输出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着大学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大学知识生产的整个过程、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的各个主体和环节无一不在这一社会环境下进行。影响大学与政府间资源交换关系的因素是复杂的,各种影响因素形成不同的影响力,各个影响力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学与政府间的资源交换过程正是在这些复杂因素的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并通过各种价值力的整合形成资源配置力来实现政府对大学的资源输入。
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互动模式
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运行主要表现为资源“元要素”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交易过程,“元要素”价值形成过程和交易过程形成的互动循环构成了整个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互动模式。
1.模型构建的几个基本假定。
鉴于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复杂程度,我们必须从给定条件下的简单理想化模型入手来说明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互动模式的基本运行特征,然后再逐步分析给定条件的改变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基本运行模式的影响。基于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首先构建一个较为理想化的互动模型(如下图所示):
这个理想化的循环过程是建立在几个基本假定前提条件下的:(1)假定大学组织系统内部的运行是能够提升价值水平的,如果大学系统内部运行的结果使得价值水平下降,大学也就自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们也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2)假定政府内部运行过程消耗或转移的大学产出价值小于大学组织系统内部创造的价值,否则无法体现大学总社会价值产出的增加;(3)假定大学和政府间资源和价值交换是无成本的(交易成本是零)。
2.模型的基本架构。
我们首先从大学获取一定资源入手,假设大学从政府获取的资源为“元要素1”,获取“元要素1”的过程就是大学对政府拥有资源的选择过程,也代表了政府对大学的资源供给;大学获取元要素后,不断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努力实现大学自身的价值提升,“元要素2”即是经过大学自身价值链运行过程形成的新的、可供交换的资源要素,它附加了大量的大学知识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大学自身的内部职能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要素的价值量是增加的,这也是整个外部经济关系价值链条运行的基本动力条件;“元要素2”通过一定的资源交换方式转化为政府所需要的“元要素3”,这种资源交换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品牌、声誉、社会地位等等,“元要素3”所包含的资源内容和效用直接决定了大学获取资源的能力,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的资源选择过程;政府通过获取大学的资源“元要素3”,通过自身系统运行和调节(包括自身的运行成本消耗),再次对资源进行利用和配置,从而形成政府提供给大学的“元要素4”,在这一过程中,元要素的价值量是减少的,因为政府对“元要素3”进行了重新的配置,政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政府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不产生新的资源要素;“元要素4”再经过以政府职能为主导的、一定形式的资源交换方式转化为大学从政府获取的资源“元要素1′”,即1→2→3→4→1′的“元要素”一个循环过程和价值水平的螺旋上升过程,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运行就是由这样若干个简单循环过程组成,并实现整个大学社会总价值产出的提升。
3.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的基本运行过程。
(1)大学自身“元要素”价值的提升(1→2过程)。
哈默(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认为“公司是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营养和保持稳定的根系是核心竞争力”。(注:哈默(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转引自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科技导报》2003年第5期。)大学也如此,大学价值收益的获得以及获取的多少取决于大学创造价值的能力,取决于大学的竞争能力,大学内部价值提升更多的体现为大学“元要素”的价值提升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影响大学价值提升或者说影响大学竞争力的因素和力量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清晰的概念模型来解释。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为了实现其自身总社会价值产出的提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实现大学功能的各种能力体系,是各种协同组合的要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各种不同的资源要素联结、互动和整合,影响着大学整体价值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他们通过资源的交互作用、互动增进和系统耦合,促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即促成了大学总社会价值产出的提升。
(2)政府向大学提供“元要素”的形成(3→4过程)。
政府形成可供给的“元要素”是由政府履行自身职能来实现的。我国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政府的职能就是直接全部负责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的功能是多重的,政府在建立市场方面,通过立法、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其他经济手段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在监督市场方面,通过对教育质量和大学行为的监控和约束,保证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在引导市场方面,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等教育产业。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研究经费、拨款等方式,鼓励大学成为国家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参与市场方面,由于大学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正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不断调节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并通过税收、公债、通货供给等转移支付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
(3)资源交换过程和价值力的整合,即(4→1′,和2→3过程)。
如前所述,大学和政府间资源交换关系是一种“广义的资源交换关系”。大学与政府间广义资源交换关系是由这样一些力的结构来构成的,它包括资源力、体制力、行为力、法制力、环境力五个价值力,五个不同性质的价值力合成资源配置力。这种资源配置力既包括政府对大学的资源供给,也包含大学对政府的资源提供,最终双方资源配置的好坏和多少以资源配置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源力,在政府对大学进行资源投入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大学的物质资源投入,包括资金、土地、资产等“元要素”;在大学对政府进行资源提供时,主要表现为人才、知识、技术、品牌和社会声誉等内容。体制力,由于政府是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和管理者,大学体制力相对于政府体制力对资源交换关系的影响甚小,因此体制力主要体现为社会的基本经济体制和政府的政策、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科技产业政策等对大学获取资源的影响。行为力,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政府的意愿对大学获取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对交换关系产生的影响。法制力,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立法、法律监督作用保障大学合法获得必要的办学资源和影响大学获取资源的多少;环境力,主要是各种市场体系和环境对大学获取资源的影响。
理想化模型代表了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趋于顺畅。在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大学获取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政府资源供给能力的大小和大学社会价值输出的多少,这种关系既受政府提供各种资源价值力的整合程度的影响,也受大学自身价值产出程度的制约。其中,政府提供资源价值力间的整合是有一定的交易成本存在的,制度与制度之间、制度与行为之间的交易费用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大学的价值产出形式要转化为社会需要的生产价值力,比如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等等,也同样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资源保障。我们分析得出的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互动模式重要意义在于:它给出了几条理顺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的基本途径,即一方面要注重理顺和发展大学自身的价值生产环节,提升大学的价值生产能力,使教育资源在大学内部的配置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政府的运行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政府运行消耗,形成可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资源供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积极地改善价值交易的环境,加强政府提供给大学资源价值力的耦合和政府资金、资源对大学价值产出的保障供给,不断形成有利于双方价值交易的交换环节和交换路径,减少交易成本,使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些对于构建良性合理的大学与政府间经济关系、促进大学总社会价值产出不断增加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大学论文; 经济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管理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