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卿 山东省青岛市姜山镇海尔希望小学 26660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包含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阵地。为了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
一、要以情感人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情感可以感染所有的人。同样,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会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与学生的情感相容。教师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的道德概念,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学习中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如上《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我用激昂的语调给学生讲述了这个悲痛的事件,号召学生勿忘国耻,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好多学生都被感动了,下定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以情感人”是心灵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大门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说就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提高课堂质量,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
二、要以境动人
品德与社会课要以生活中相关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案例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关的生活情境与社会案例,以此来渲染课堂气氛,与学生达成共鸣,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境体验。
如在上《诚信》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三鹿奶粉事件以假乱真欺骗无辜的婴儿,最终毁掉了企业,使几千职工下岗失业,给社会好多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能力。
三、要以美冶人
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同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为此,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
如上《青春期男女的交往》这一课中,我时时教育学生如何和女生交往,男生如何对待女生,男生要处处树立美的男子汉形象;男女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
又如讲《我们的农业》这一课时,启发学生领悟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跳舞、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孩子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边歌边舞,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孩子身上形成了。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四、要以形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时时树立榜样,处处树立榜样,使自己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楷模。以榜样为力量,以榜样为镜子,以榜样为旗帜。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坐标,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模范形象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作用?
首先,要做到讲述的事迹生动感人。如《黄海大战》一课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在身中数弹将要牺牲的一刹那,他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课堂上可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教育感化学生,让他们珍惜生活、努力进取。同时,在介绍榜样人物的事迹之后,总要联系班级实际表扬一个或几个先进同学,哪怕是点滴的闪光思想或微不足道的榜样行为,都抓住不放加以宣扬。这样容易使道德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后,要做到讲述榜样人物动人的事迹与分析榜样人物闪光的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先模仿榜样人物外部的行为表现,再体会其内心思想,先从机械式的模仿再到独创性的模仿。教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尽快从生活学习中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来学习、来模仿,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行为上模仿,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他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同时得到提高。
总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要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多拓展课外资源、课外事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论文作者:李述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榜样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