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实在论文,在地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以来,重视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正如有些教师所说,过去主要考虑教师怎样教,很少考虑幼儿怎样学。现在,已比较注意针对幼儿特点进行教育,力求做到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但是,要使促进幼儿发展的观念真正落实,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包括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包括如何使已有的正确认识体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下面把笔者的认识结合在具体问题中谈一谈。
一
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个论点,对幼教工作者来说,应属于基本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即幼儿发展的阶段性,而对于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即幼儿发展的趋势,则注意得不够。许多教师往往只注意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不大注意幼儿在此之前或之后的特点、发展任务及如何使各年龄段的发展衔接好。比如幼儿入学准备的问题,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那是大班教师应该关心的事情,与中班、小班的教师无关。事实上,幼儿入学准备情况如何,同整个幼儿期,即儿童入学前各个年龄班——小班、中班、大班的发展都有关系。这在理论上,就是儿童发展的连续性的含义所在。也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既有前因,又会有后果的。
拿具体的事例来说,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是幼儿入学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入学以后,每天有许多时间坐在书桌旁读书和写字,而不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会增加疲劳度,严重影响儿童的视力、身躯的正常发育。我国小学生中,不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普遍存在,不少小学教师虽然想尽办法,采用了各种措施力图纠正,但仍然难以解决问题。其困难之处,就在于姿势的形成是一个习惯问题。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是不容易纠正的。我们曾经试图在大班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大班教师同样感到为难。她们认为,这种不良习惯,孩子从小班开始执笔时就已经养成了。那么,小班敦师(包括中班教师)是否已普遍重视了这个问题,并且意识到他们的教育工作与儿童入学准备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
幼儿习惯的养成,不仅表现在坐姿和执笔姿势这些方面,幼儿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习惯的问题。幼儿的许多不良习惯常常是在无意中养成的。如果说幼儿自己没有意识到,可以认为是正常的;那么,幼儿园教师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并且未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则是不可原谅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课题的研究(1990~1994),着重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并研究如何在幼儿期培养这些素质,为儿童入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参加这一课题的各个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后劲”。这一科研结果充分说明:教师在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时,必须坚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十分注重儿童发展的趋势及需要,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
幼儿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包括幼儿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把幼儿的发展同对幼儿的教育割裂的倾向,忽视教育目标的倾向。所谓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然是促进幼儿向预定的教育目标发展。教育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幼儿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在幼儿阶段打下最初的基础,向着国家所需人才的方向发展。儿童发展虽然有固定的、为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程序,但发展是有方向性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教育的导向。从儿童的发展规律看,年幼儿童的发展,主要受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成长的制约性就越来越明显。以幼儿心理的随意性发展为例,3 岁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不随意性的;他们的随意性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见异思迁”,做事常常有始无终,是该年龄段儿童的鲜明特点。3岁前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虽然存在,但一般来说, 他们的自制力都处于低下水平。当儿童逐渐长大,随意性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此时儿童发展的方向性的分化日益明显。从年龄特点来说,儿童既会有不随意性活动,又能够进行随意性活动。于是,同样都是正常儿童,有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个性,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十分任性,养成了自制力低下的不良个性。这种个别差异的产生和能力的分化,就不是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是教育的结果。
儿童的个别差异,不仅是水平性差异,儿童最初的习惯和后来逐渐形成的性格与个性,都是方向性的差异。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对幼儿发展的导向。忽视幼儿发展的正确方向,实际上就是任其走上错误的发展方向。所以,考虑教育工作,必须从教育目标开始,不能把教育目标放在儿童发展的后面来考虑。
三
谈及幼儿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时,还要强调幼儿发展的大背景。所谓幼儿发展的大背景,就是通常所说的宏观环境(也可以说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大教育”)。教育因素绝不是单一的,每个儿童的发展所受到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的。所谓“大教育”,就是指儿童所生活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等对儿童都会发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所生活的环境,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工作。
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领域中,较多地宣传多元文化教育。我们在学习外国的经验时,如果不研究他们提出问题的背景,而简单地仿效,甚至机械地照搬照套,就会导致忽视我国国情之弊端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的文化大量传入我国。许多孩子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国玩具,大城市的不少孩子被“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文化所吸引,五花八门的广告、玩具武器包围了孩子们。更有甚者,标有日本侵略军旗舰称号的战舰、德国法西斯时期的坦克等玩具,在我国的一些城市连续出现。上述种种社会文化环境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对于这些“大背景”的影响因素,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的国情是:一方面要对外开放,进行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斗争。我们在向儿童介绍外国文化的同时,如果不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观念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因为,他们不清楚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德国法西斯曾经对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施行了多么残酷的蹂躏。幼儿不可能天然地产生对日本和德国侵略者的仇恨,相反,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好奇、好玩而对那些带有侵略者象征意义的玩具武器产生兴趣和好感!因此,当前的大背景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对幼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改变千篇一律的说教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进行生动的教育,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实际的体验。对学前儿童来说,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立、自强、自卫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切实可行的。
四
在大背景之下,微观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也是强有力的。有的教师在看到大背景中的不良因素及其对儿童的不良影响时,往往产生悲观情绪,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消极态度是应该克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小环境、小气候可以对抗或减弱大环境、大气候的不利影响。有一位优秀教师说,一次带幼儿去公园,她和幼儿一起目睹了成人的不文明行为。这时,老师首先表现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态度,孩子们也跟着对那些不文明行为采取了否定的、厌恶的态度。此时,在公园这一大环境中存在着消极的不良影响,而这位教师却及时地在师生集体这一小环境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对抗不良影响。这种做法能够使孩子们因为受到教师的熏陶和感染而增强“免疫”功能。
过去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着重分析儿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近年发现,各种环境因素并非孤立地对儿童起作用。它们共同构成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儿童发展受不断变化的综合刺激的影响,因此,为了了解和教育儿童,必须对每个儿童发展的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不能简单化。1995年,北京市妇联组织为期一年的六婴成长追踪行动,由专家对当年1月1日出生、随机挑选的3男3女,逐月进行入户的义务指导。对这6个儿童来讲,尽管有共同的教育指导, 但因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客观教养条件各不相同,孩子的成长产生明显分化。这充分说明,微观教育条件,即小气候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问题,在基本理论上是一个已有共识的问题,但是落实到幼教实践当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领域。实践向我们提出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些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论也得以丰富和充实;理论的发展、提高又指导我们的进一步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事业才能稳步地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