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TSA测量旅游就业量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测量论文,旅游论文,TS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9-1971(2006)02-0107-05
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旅游卫星账户是测度旅游就业量的科学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测量旅游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1],我们以黑龙江省为例首次运用TSA方法测算黑龙江省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其具体实际操作过程分为五个步骤:设计抽样调查问卷内容,建立黑龙江省TSA账户的框架结构,填制TSA账户,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测算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实证分析是严格按照TSA的要求进行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1 设计抽样调查问卷内容,采集数据信息
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黑龙江省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做了抽样调查,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计算,如表1所示。
表12004年课题组抽样调查工作简介
调查时间 2004年6月10日—9月10日
调查对象省内游客、省外游客
2003年7月1日—10月30日期间的黑龙江省内部
调查内容旅游消费情况
分两次发放调查问卷,每次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
调查过程卷890份:省内游客填写683份,省外游客填写207
份;游客中有573份出省旅游,317份不出省旅游。
资料来源:“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的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组抽样调查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研究还需要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如年度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总值、非旅游者的信息数据以及旅游特有产品的划分等[2],但是黑龙江省的诸多统计年鉴里没有明确的数据信息,而且年鉴里的行业分类也与旅游统计的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这些都成为编制TSA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具体解决办法将在第二步和第四步里详细阐述。
2004年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890份有效问卷中,省内游客填写683份,省外游客填写207份,总共出游人数1824人次,出游总消费2252212.70元,平均每人花费1234.77元。其中,168份是一日游游客,旅游时间二至七天的最多,这说明黑龙江省旅游者能够接受的并且愿意支付的旅游时间在一周以内,约占总人数的53.24%,这个统计数字可以从侧面印证我国“黄金周”旅游政策的合理性。其他的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
2 建立TSA账户的整体框架
首先,从旅游消费的范围知道游客除了消费旅游产业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外,还会消费非旅游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零售业提供的商品)[2]。根据TSA的统计分类标准,对抽样调查的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进行统计,测算出哪些产品是旅游特有产品、相关产品和非特殊的旅游产品[3]。
其次,根据2002年我国新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游客消费的产品划归到相应的行业之中;再根据TSA的统计分类标准,将游客旅游活动涉及的产业分为旅游特色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非旅游特征产业,再将不同的旅游产品按其属性分别归类于上述三种产业里。
再次,根据区域TSA账户的统计分类标准,将旅游者分为入省游客、省内游客和出省游客。其中,入省游客可细分为一日游游客(在黑龙江省不过夜)和旅游者(在黑龙江省过夜);省内游客可细分为一日游游客(在黑龙江省内常住,环境外不过夜)和旅游者(在黑龙江省内常住,环境外过夜);出省游客细分为一日游游客(在黑龙江省省域外不过夜)和旅游者(在黑龙江省省域外过夜)[4]。
最后,以旅游产品的明细分类为纵轴——供给方,以旅游者的明细分类为横轴——需求方,建立起联系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黑龙江省区域TSA账户的整体框架。由于省域内部旅游直接影响着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省域内部旅游的相关数据是TSA账户的核心内容。
3 进行数据整理,填充TSA账户
首先,利用矩阵图来区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找出哪些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体现了旅游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如表2所示。
表2旅游产品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表[4]
生产地
销售地 黑龙江省非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A类产品 B类产品
非黑龙江省 C类产品 D类产品
对表2作如下说明:
A类产品——在黑龙江省生产,在黑龙江省销售;
B类产品——不在黑龙江省生产,在黑龙江省销售;
C类产品——在黑龙江省生产,不在黑龙江省销售;
D类产品——不在黑龙江省生产,不在黑龙江省销售。
其次,测算旅游产品i的销售收入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由表2可知,只有A、B、C类旅游产品的消费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公式得:
W[,i]=A[,i]+B[,i]※R+C[,i]※(1-R)(1)
其中:
W[,i]表示j类游客消费旅游产品i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A[,i]、B[,i]、C[,i]表示j类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中分别来自A、B、C类产品部分;
R表示零售业的利润率。
R=(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商品销售收入总额(2)
根据公式(1)我们可以完成表3。如果能够得到各类产品的零售业的利润率来替代综合零售业的利润率,那么得到的数据W[,i]会更接近实际。但是目前受现实条件制约,我们只能采用综合零售业的利润率,根据公式(2)及《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4),得出2003年黑龙江省的综合零售业利润率为:
R=(690152-591319-48743-4.54)÷849792=0.054
关于黑龙江省的省域内部旅游TSA账户详见表3:
表3黑龙江省的省域内部旅游TSA账户
需求方 游客最终消费的现金支出游客最终消省域内部旅
供给方 入省旅游省内旅游省域内部旅费的其他形式
游消费总额
现金消费额 现金消费额 游现金消费额 (现金和实物)
A特殊的旅游产品
1-旅游景点
4728
24789
29517 0
29517
2-住宿服务 10122
34980
44705 18640
63345
2.1.旅馆和其他住宿服务 10122
34980
44705 0
44705
2.2.免费或自己负责的第二住所 × × × 18640
18640
3-农产品 140539425347 23407687
4-林产品 3244
12029
15273 3255
18528
5-畜牧业产品 137945845963 4500
10463
6-渔业产品75442334988 32008188
7-食品制造业产品 6087
19558
25645 0
25645
8-饮料制造业产品 4688
20870
25559 0
25559
9-烟草制造业产品 157627784354 12005554
10-亚麻产品
75944645223
5005723
11-纺织服装鞋帽产品 20608007
10068 2400
12468
12-皮革羽绒产品 136179649325 3000
12325
13-木材加工及竹草等产品28 835 863 0 863
14-文教体育用品 1956
11705
13661 0
13661
15-石油化工产品4633083355 03355
16-医药产品 112127463868 03868
17-工艺品等 112064207541
4007941
18-乘客运输服务 27064
96393 123457 0 123457
18.1铁路19031
52865
71896 0
71896
18.2公路 10709141
10211 0
10211
18.3市内交通 26928986
11678 0
11678
18.4水路
76 236 312 0 312
18.5航空 4195
25165
29360 0
29360
19-餐饮服务 8228
46051
54279 5000
59279
20-邮政服务
29813761675 01675
21-零售业
11216
48463
59679 0
59679
B非特殊的旅游产品
固定资产 2704 111306 114011 4400 118411
其他消费合计 2174
24517
26691 2500
29191
合计94118 501318 595047 51335 646382
资料来源同上。
注1:×表示缺少数据,没有统计。
注2: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入省旅游现金消费额+省内旅游现金消费额。
注3: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现金和实物)=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游客最终消费的其他形式。
4 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
首先,利用已知的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产品i的平均消费额。在表3中,找到抽样调查的旅游产品i的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根据公式下面得到每位游客对旅游产品i的平均消费额S[,i]。
根据公式:Z=K+L+H(3)
其中:
Z表示黑龙江全省的游客总量;
K表示省域内的国内游客量;
L表示省域内的国际游客量;
H表示出省游客量。
另根据公式:H=W※α※b(4)
H表示出省游客量;
W表示黑龙江省总人口;
α表示黑龙江省总人口的出游率;
b表示出游者中的出省旅游率。
经过计算,α=(890-207)÷(2000-207)
b=(683-573)÷683
2003年全省人口为3815万人,所以,根据公式(4),得到
H=3815※α※b=732.48(万人次)
再根据公式(3)(注:K和L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
Z=K+L+H=3590+58.71+732.48=3927.73(万人次)
根据公式:X[,i]=Z※S[,i](5)
X[,i]表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i产品在不同旅游行业中的总销售额;
Z表示黑龙江全省的游客总量;
S[,i]表示游客对i产品的平均消费。
根据TSA的理论方法来核算各产品的旅游产品率:
P[,i]=X[,i]/A[,i](6)
P[,i]表示i产品的旅游产品比率;
X[,i]表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i产品在不同旅游行业中的总销售额;
A[,i]表示不同旅游行业中i产品的总销售额;
其中:A[,i]=∑A[,ij]j=1,2,……,n
j表示旅游相关行业。
通过以上的计算就可以得到P[,i]。但是本次抽样调查受调查的规模和条件限制,无法获得A[,ij]数据,无法计算得出A[,i]。我们在黑龙江统计年鉴里直接找到A[,i]数据,然后直接根据A[,i]数据和公式(6)得出结果。
最后,根据TSA的理论方法来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
P[,j]=Y[,j]/A[,j](7)
其中:
P[,j]表示j行业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销售额占此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
Y[,j]表示j行业中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销售额;
A[,j]表示j行业中不同旅游产品的总销售额。
Y[,j]=∑(A[,ij]·P[,i]),i=1,2,……,m
A[,j]=∑A[,ij]i=1,2,……,m
其统计结果详见表4:
表4黑龙江省主要旅游产品的旅游产品率
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产品i的名称 i产品的旅游产品率P[,i]
1-旅游景点 ×
2-餐饮产品 17.18%
3-农产品1.22%
4-林产品
25.12%
特5-渔业产品 27.75%
殊6-食品加工产品 11.50%
的7-饮料制造产品 17.45%
旅8-烟草制造产品 14.41%
游9-文教体育用品 ×
产10-医药产品 ×
品11-铁路运输 ×
12-公路运输 ×
13-航空运输 ×
14-市内交通 ×
15-旅行社
×
1-亚麻产品 3.35%
非特 2-纺织服装鞋帽产品 2.49%
殊的 3-木材加工及竹草等产品 1.54%
旅游 4-石油化工产品 7.21%
产品 5-邮政服务 ×
6-零售业1.91%
资料来源同上。
注1:×表示缺少数据,没有统计。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缺少统计部门关于A[,ij]的相关数据,在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P[,j]时,我们采用的是假设法,即:假设每个行业只有我们所列入的产品是主要产品,而其他产品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相应行业的旅游行业率可以近似等于该行业产品的旅游产品率。这种方法虽然不如TSA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P[,j]的方法准确,但在本次实证分析过程中,仍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受本次抽样调查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次实证分析不能严格按照TSA的理论方法来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因为即使是统计系统比较完善的加拿大,也耗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编制加拿大国家旅游卫星账户。
5 利用产业技术假设,测算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
根据上述步骤进行测算,我们得出黑龙江省部分旅游产品的就业情况,其结果见表5:
表5部分旅游产业的就业情况统计表
产业明细分类j行业内的 j行业的
j行业内的旅游
(j行业) 就业人数(人) 旅游产业率
就业人数(人)
1.旅行社
4839× 4839
2.餐饮业 10183
17.18% 1749
3.农业
3316111.22% 4045
4.林业
361800
25.12% 90884
5.渔业 4547
27.15% 1234
6.食品制造业 35375
11.50% 4068
7.饮料制造业 30193
18.17% 5486
8.烟草制造业
4596
17.45%
802
9.文教体育用品制
2031
26.21%
532
造业
10.医药制造业 45579
14.41% 6567
11.纺织服装及其他 57272.49%
142
纤维制品制造业
12.石油加工、炼焦 510537.21% 3680
及核燃料加工业
13.零售业1513181.91% 2891
合计 1038852×126916
注1:表5中旅行社就业总量的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副本)》,为2003年数据;其他行业就业总量数据来自《黑龙江统计年鉴2004》。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运用TSA方法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世界旅游组织对黑龙江省的预测的结果(2005年就业人数为10840811人)较为接近。虽然区域旅游卫星账户已在我国部分试点成功[5],但要想建立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在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TSA账户可在我国各省市得以运用,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引起学界对旅游业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