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183;情报与文献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情报论文,基金项目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项目,它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军队院校五大系列,其研究课题集中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全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1]。自1994年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心设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资助了一大批有关课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研究的现状及热点,我们尝试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发布的1994-2009年的资助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述,以期发现我国图书情报文献学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所具有的特点,并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1 项目年度及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自1994年设立“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来,经过十多年图书情报界的努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逐年增加。截止2009年,共立项资助470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6项,一般项目324项,青年项目109项,自筹项目9项,其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1994-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型分布表
从表1可以看出,自立项资助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情报文献学的科研立项数量总体上基本呈上升趋势,相邻年份稍有调整,这与我国不断加强对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全国各学科立项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是一致的。从2001年开始增幅加大,资助项目由1994年的11项,到2009年的66项,增加了6倍多,这表明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同时还可以看出,除1994年和1997年分别立过一项重大项目外,其余年份一直阙如,立项的主要类别集中在一般项目,占立项总数的近70%;青年项目近四年年立项项目均超过10项,2009年更达到29项,增速明显快于项目总数的增加速度,这与国家社科基金的评审工作倾向青年项目的原则有关,其规定青年项目指标不得用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则可用于青年项目[3],既体现了国家社科办在规划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表明该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着眼点在逐步向年轻化转移,青年研究学者正在逐步承担起学科研究的重任。
2 项目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区域分布,可以了解图书情报文献学各地区的研究实力和布局。一般来说,承担课题集中表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研究实力和水平。本文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来考察地区科研项目情况、学术科研能力和发展状况,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项目地区分布表
序号 省市 项目数
比例%序号
省市项目数 比例%
1 北京12225.96 17陕西 8 1.70
2 湖北 6112.98 18
黑龙江 6 1.28
3 上海 42 8.94 19宁夏 6 1.28
4 江苏 32 6.81 20山西 6 1.28
5 河南 25 5.32 21江西 5 1.06
6 湖南 22 4.68 22重庆 4 0.85
7 广东 21 4.47 23福建 4 0.85
8 天津 15 3.19 24广西 2 0.43
9 山东 14 2.98 25贵州 2 0.43
10安徽 11 2.34 26
内蒙古 2 0.43
11吉林 10 2.13 27新疆 2 0.43
12四川 10 2.13 28云南 2 0.43
13浙江 9 1.91 29海南 1 0.21
14甘肃 8 1.70 30青海 1 0.21
15河北 8 1.70 31西藏 1 0.21
16辽宁 8 1.70
合计 470 100
由表2可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立项。承担项目数量最多的是北京,有122项,占总量的1/4,其次是湖北和上海,分别是61项和42项,占总量的12.98%和8.94%。这三个地区承担的项目共225项,占总量的近50%,充分体现了其在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研究实力,是我国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核心区域。此外,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天津、山东、安徽、吉林、四川9个地区承担的项目也较多,均超过10项,是项目产出的重要区域。而一些边远地区,如西南、西北的广西、贵州、内蒙古、新疆、云南、海南、青海、西藏等省市,十多年来立项项目仅1-2项。同时,在研究中发现,获得立项较多的地区既是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地区,也是图书情报文献学的高校或研究所较集中的地区,如北京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湖北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等,其科研实力和水平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种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领域专门人才的相对集中,也导致了目前“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项目绝对数量悬殊、研究不均衡、地区差异非常大的局面。
3 项目主持人所在系统分布情况分析
对项目主持人所在系统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出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领域各系统的科研水平与状况。将项目主持人按系统划分为高校、科学院、党校、公共馆、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军队院校六大系统,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项目主持人所在系统分布表
系统
单位数 所占比例% 承担项目数 所占比例%
高校 106 67.52356
75.74
科学院10 6.37 428.94
党校 17 10.83 265.53
公共馆 9 5.73 194.04
党政机关科研部门 10 6.37 173.62
军队院校
5 3.18 102.13
合计 157
100470 100
从表3可以看出,106所高校共承担了35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占承担项目总数的75.74%,校均承担项目3.36项,其中武汉大学承担42项,北京大学承担29项,中国人民大学承担21项,充分说明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的研究主体是高校,也表明高校不仅是培养图书情报文献学人才的摇篮,而且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次是科学院、党校和公共馆,分别承担项目42项、26项和19项,占项目总数的18.51%,其中又以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1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7项,党校系统的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各4项,公共馆系统中的国家图书馆8项尤为突出,显示了较强的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研究实力。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和军队院校承担的项目数最少,分别为17项和10项,显得研究力度不够。这与各系统科研生产力布局基本一致,但同时也显示出各系统所重视的程度或相关的研究实力的差异。
4 项目承担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基金资助项目的机构分布,可以了解在图书情报学基金项目研究中的队伍分布现状,从一个角度评价该领域内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机构[4]。通过统计表明,从1994-2009年承担470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有157个机构,其中承担10个项目以上的有8个机构,承担5-10个项目的有16个机构,承担2-4个项目的有39个机构,承担1个项目的有94个机构。承担10个项目以上的机构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承担10个项目以上的机构分布表
序号 单位项目数 占项目总数的比例% 累积比例%
1
武汉大学42
8.94
8.94
2
北京大学29
6.17 15.11
3 中国人民大学 21
4.47 19.58
4 华中师范大学 12
2.55 22.13
5
南京大学12
2.55 24.68
6 中国科学院12
2.55 27.23
7 北京师范大学 11
2.34 29.57
8 中山大学 11
2.34 31.91
合计
150 31.91
由表4可知,承担项目数最多的8个机构共承担项目150个,占承担项目总数的31.91%,其中承担项目数最多的是武汉大学,有42项,占总数的8.94%,其次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承担项目29项和21项,这三所大学共承担项目92项,占总数的近20%,充分表明他们在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领域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各承担12项,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各承担11项。这8个机构中,只有中国科学院为非高校单位,而且除北京师范大学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外,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7个单位均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档案学博士点,其中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拥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些机构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声望很高的学科带头人、较强的师资力量,其高素质的研究团队为这些机构承担基金项目提供了智力和组织、人才保证,他们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力军。
5 项目负责人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统计分析,共有424人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分布情况见表5。
表5 项目负责人分布表
项目 数人数 占总人
承担 占总项目
负责人
数比% 项目数 数比%
410.24 4 0.85
侯汉清
340.94 12 2.55
黄长著,焦玉英,刘兹恒,余锦凤
2
368.49 7215.29
毕强,卜书庆,陈传夫,陈能华,董小英等
1 383
90.3338381.32
巴兆祥,包和平,蔡东宏,蔡蓉华,曹树金等
合计
424 100471 100
注:①其中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图书情报工作网络化研究”由黄长著和周文骏共同负责。
②如姓名相同,以单位相同视为同一项目负责人。
能获得国家级项目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骨干力量,十年内能获得多次立项的基本是本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表5可以看出,有41人负责过两项及以上的项目,占总人数的9.67%,完成了项目总数的18.69%,他们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负责过三项及以上项目的有5人,他们是侯汉清、黄长著,焦玉英,刘兹恒,余锦凤,他们在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实力,是学科研究中的佼佼者。而广大的383人的1个项目获得者,承担了项目总数的81.32%,他们是该学科领域项目研究的后备力量。
6 项目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对项目主题根据其内容特征以及内容相关性进行分类,得到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等22个主题类别,项目主题分布见表6。
表6 项目主题分布表
主题 项目数主题 项目数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利用
43知识管理、知识产权19
文献、古籍、期刊和出版发行研究 37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18
档案事业、档案工作 36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16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知识共享 36学科理论研究 13
信息服务与用户 33文献分类与计量13
图书情报事业
28数据库、知识库建设11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 27情报学、情报工作研究 11
知识创新与整合 25图书馆管理10
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关研究25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9
法规、制度、政策、标准研究建设 24信息系统 9
信息技术研究
22人才培养 5
从表6可以看出,图书情报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主题内容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内容涉及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和应用性的研究课题,从学科理论研究、图书情报档案事业、法规标准建设、分类与计量、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到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知识创新与整合、信息需求与获取、信息服务与用户、人才培养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在470项立项项目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主题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利用43项,文献、古籍、期刊和出版发行研究37项,档案事业、档案工作36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知识共享36项,信息服务与用户33项,占全部资助项目的近40%;资助项目超过20项的主题还有图书情报事业、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知识创新与整合、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关研究、法规制度政策标准研究建设、信息技术研究。这些主题都是目前国内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通过图书情报文献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的一些发展趋势。
6.1 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将得到进一步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利用。国内知识管理研究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增幅非常快,在470项图书情报文献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知识管理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从2000年至2002年每年各一项发展到近三年平均每年10项,其研究的上升趋势表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知识管理一定会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将以知识管理应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文献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服务等为中心展开。
6.2 情报分析与竞争情报的研究将得到更多重视
当今社会,“情报爆炸”带来的情报积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组织情报,并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所需情报,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竞争情报作为情报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虽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量上不多,仅2003、2004年各一项,2009年两项,但是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流程、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以及情报采集技术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学者的重视。
6.3 数字图书馆、区域图书馆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模式,也是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5],其研究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模式与功能到数字图书馆标准研究、用户研究、法律问题研究都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相信数字图书馆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心将放在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资源整合研究、数字图书馆模型与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图书馆协作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也将受到重视,并将取得一定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5-04
标签:数字图书馆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大学论文; 图书馆论文; 情报学论文; 中国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