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肾内科 河北石家庄 050011
【摘 要】目的:分析含糖透析液对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D)过程中的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所具有的影响。方法:共选择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所收治的经HD治疗的30例DN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者,并将其分作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5例,参照组不使用含糖透析液,研究组则使用含糖透析液,对比两组在透析前、透析中及透析后的舒张压(DP)、收缩压(SP)、平均血压(MBP)以及含糖水平(GLU)等差异情况;并对比HRV时域指标(高频谱与低频谱)、频域指标(PNN50与SDNN)差异情况。结果:和参照组对比,研究组在透析之前的DP、SP、MBP以及GLU等差异不显著(P>0.05);在透析中与透析后研究者的各项指标则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频谱和PNN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低频谱和SDNN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DN患者在DH过程中采用含糖透析液对其血压与HRV的影响比较小,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性不强,对于维持血液透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含糖透析液;血液透析;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483-02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ialysate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HD) in the process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has affected .Methods: A total of our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12 to 2014 after 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DN HD patients admitted between September by researchers as this, and divided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15 cases in each study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is not used dialysate, the study group containing sugar dialysate, compared to two in the pre-dialysis, dialysis and post-dialysis diastolic (D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P), mean blood pressure (MBP) and sugar levels (GLU) and other differences in the situation; and compare the HRV time domain indicator (high frequency spectrum and the low frequency spectrum), frequency domain index (PNN50 and SDNN) differences in the outcomes.The result: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comparison study group differences before dialysis DP, SP, MBP and GLU, which are not significant (P>0.05); in dialysis and post-dialysis researchers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0.05); high frequency spectrum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PNN50 study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5), but the low-frequency spectrum and SDN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DN dialysate during the DH affect their blood pressure and HRV is relatively small, sympathetic irritation is not strong, for hemodialysi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dialysate;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在临床上发现DN患者在血液透析中比其他的血液透析患者更加容易出现维持性低血压与低血糖情况,并且两者间具有相对的因果关系,使得DN患者的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DN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有紊乱状态,特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其是引发患者出现猝死情况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反应指标为HRV[1]。当前在国内大部分透析室中所使用的透析液皆为无糖透析液,会造成低血糖情况出现,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含糖透析液能够有效的预防在透析中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是透析低血压和HRV影响当前尚无明确证明。故本文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现将具体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所收治的经HD治疗的30例DN患者,男性患者共有17例,女性患者共有13例;最小年龄是19岁,最大年龄是69岁,平均是42.1岁;所有患者经过诊断皆符合DN的诊断标准,其纳入的标准为:①年龄不小于18岁;②在我院的透析中心实施维持性MCD,并且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4个小时,持续半年以上;③在透析之前1个月内没有住院的患者;④全身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消耗性疾病;⑤糖化血红蛋白≤7.2;⑥患者皆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的标准:①患者有超过Ⅱ度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意外等严重疾病;②有心脏瓣膜病疾病或者为急性的冠脉综合征等;③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病变;④有重度贫血或者血红蛋白不超过60g/L者;⑤有感染症状者;⑥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将30例DN患者随机分作两组,参照组15例,研究组15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
1.2血液透析的方法
对两组患者皆实施常规的降糖治疗,在透析之前要禁止接受对血糖有干扰的药物或者是对心脏节律性有干扰的药物,比如受体阻滞剂及口服性避孕药等;在这个基础上,参照组不使用含糖透析液,选择碳酸氢盐溶液,其成分为Na+138mmol/L、Mg0.5mmol/L、K 2.0mmol/L、Ca 1.75mmol/L、HCO32-3.0mmol/L、C1—19.5mmol/L;研究组则使用含糖透析液,也就是碳酸氢盐溶液的基础上加上葡萄糖,并配置成为5.5mmol/L浓度的含糖透析液,血液透析一周3次,每次持续4个小时,超滤量不能超过干体重的5%。用费森尤斯F4008S血液透析机,血液透析器选择山东威高的聚砜膜F15一次性透析器,膜面积是1.5m2。血流的速度每分钟是230ml,透析液的流速每分钟是500 ml。在试验的过程当中,所有患者原有的降糖药方案不变,保持原有饮食习惯,同时于透析期间禁止进食任何食物。在透析开始之前抽血化验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与电解质、白蛋白以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并注意观察在透析期间患者有无低血糖与低血压等症状出现,例如饥饿、恶心、呕吐、无力、心动过速、冷汗、肌肉痉挛以及意识模糊等。
1.3血糖和血压的监测
对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在透析之前、透析1小时、透析4小时及透析后的DP、SP、MBP及GLU值进行测定,血压的测量选择水银血压计,在测量中采用无内瘘侧上肢并且血压计和心脏保持同高。在检测GLU时标本选择静脉血,在每个透析的阶段检测3次血糖与血压值,保留其平均值结果。
1.4 HRV指标的监测
对HRV指标的监测选择美国博利屋公司所生产的型号为BH一3000t的24h3导联动态性心电图,和血液透析的心率情况进行同步的记录,并通过HRV的分析系统来检测与记录HRV的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其中,时域指标分作SDNN和PNN50,SDNN主要每隔5分钟的正常RR间期的平均标准差值,PNN50是NN50计数在总RR间期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值,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皆用SPSS14.0软件加以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对于各个指标的测量则通过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当组间的对比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时,那么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血压和血糖的数值情况
两组患者在透析之前与透析1小时后的DP、SP及MBP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和参照组对比,研究组在透析4小时和透析完成后的DP、SP及MBP等明显比较高(P<0.05);在透析前两组患者的GLU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在透析1小时后,研究组GLU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发现DN患者在血液透析中比其他的血液透析患者更加容易出现低血压与低血糖情况,并且两者间具有相对的因果关系,使得DN患者的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DN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有紊乱状态,特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其是引发患者出现猝死情况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反应指标为HRV。而在慢性肾衰竭病因当中,DN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而当前对DN最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血液透析替代治疗,通过血液透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的症状[2]。由于无糖透析液中的细菌很难生长,对于血脂代谢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当前国内大多数都是选择无糖透析液对DN患者实施血液透析。但是DN患者因肾功能出现减退症状,其体内胰岛素的灭活能力也相应减退,使得高胰岛素的血症被引发,从而造成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反应[3]。经过研究显示,选择无糖透析液时,每次在血液透析时患者的机体会消耗大概30g的葡萄糖,所以选择无糖透析液来开展血液透析工作,在透析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因低血糖而昏迷休克[4]。
在近些年来,国外对于含糖透析液越来越重视,临床相关研究则认为,选择含糖透析液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的血浆渗透压,并确保血容量的有效性,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得以维持,补充在透析过程中所损失葡萄糖,从而进一步降低低血糖反应概率[5]。
在血液透析中患者出现死亡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心血管事件所引发,而2型糖尿病在心血管事件引发中有着易化的作用,所以DN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出现心血管事件导致死亡的概率就进一步提高[1]。在临床上大量的研究都有所证明,血液透析的患者有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症状存在,尤其是其交感神经的系统功能会出现亢进情况,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HRV能够对植物神经的功能性可有效的评估,并且为无创性评估,可以反映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水平和相互间平衡性,并且对于患者的预后也可以有效的评估[6]。因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对其体内血流动力学会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得外周血管的阻力下降,降低了应激能力,从而造成患者血压难以维持稳定,发生一过性的低血压。同时,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情况,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心脑等相关重要器官的缺血症状,从而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由此可知,HRV与血压的变化情况对于DN患者在血液透析中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全有效的血液透析可以减少在透析的过程中患者血压波动的情况,将机体交感神经的系统活性降低[7]。当前选择含糖透析液对DN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时HRV与血压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证明,所以本组研究主要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共选择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所收治的经HD治疗的30例DN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者,并将其分作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5例,参照组不使用含糖透析液,研究组则使用含糖透析液,对比两组在透析前、透析中及透析后的DP、SP、MBP以及GLU等差异情况;并对比HRV时域指标(高频谱与低频谱)、频域指标(PNN50与SDNN)差异情况发现:和参照组对比,研究组在透析之前的DP、SP、MBP以及GLU等差异不显著(P>0.05);在透析中与透析后研究者的各项指标则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频谱和PNN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低频谱和SDNN则明显降低(P<0.05)。
由此可知,含糖透析液应用在DN患者的血液透析中血压的波动比较小,无一过性的低血压情况,无糖透析液应用在DN患者的血液透析中的时间比较长,会使低血压形成,并且血压的波动比较大,前者更不易出现低血糖的反应。所以含糖透析液应用在DN血液透析中对血压与血糖的影响比较小,并且不会引发交感神经过度的激活,有利于患者预后,对于维持血液透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侠,赵新菊,曹立云,左力.含糖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0,14(03):21-23.
[2]郭建忠,李兴国,梁海英,马彩虹.含糖透析液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压血糖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3,05(06):35-36.
[3]于爱萍,屈清荣.老年血透患者应用含糖透析液对血糖血压临床影响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04(16):65-66.
[4]雒云祥,孙莉姬.含糖透析液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低血糖及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03(14):33-34.
[5]于爱萍,屈清荣.老年血透患者应用含糖透析液对血糖血压临床影响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25(16):14-16.
[6]徐静,程叙扬,金其庄,曹立云,刘莉,左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关系[J].中国血液净化.2011,03(11):12-13.
[7]周凡力,邹贵勉,车文体,王俊,蒋玉红,廖琪.含糖透析液对糖尿病透析患者透析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0,14(02):85-86.
作者简介:
王天智,女,(1975-),天津市,本科,主治医师, 一直从事肾内科及血液净化室工作。
论文作者:王天智,武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低血糖论文; 含糖论文; 血压论文; 低血压论文; 情况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