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与相对的内涵及其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949(2002)03-0005-04
绝对与相对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笔 者认为对绝对与相对的内涵和关系的正确理解是个关键问题。但多年来,没有一位经典 作家对它们的内涵和关系做过明确的规范性阐发,也没有一本论著为它们做过系统的权 威性解释,所以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对这对范畴的片面理解而造成一些失误。本文就这个 问题作一些探讨,请同行指正。
一、绝对与相对的理论渊源
在哲学发展史上,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极其古老,可以说当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 原和基础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被提出来了。许多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促 进了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片面性,造成了一些失误。 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早在两千多年前,作为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已经初步看到 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他提出了著名的“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观点。他 以川流不息的河水作比喻,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他说:“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1](P13)而且他把生灭变化的根源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以对立统一观点作为 自己哲学的中心。他把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源归结为火的燃烧和熄灭,“世界……过去、 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1](P12)这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观点。 恩格斯评价说:“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 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2](P60)同时也可看出,赫拉克利特 还缺乏前进运动的观点,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的上升性是绝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 道路的回复性是相对的,因而带有循环论色彩。他把自然界的运动看作周而复始的绝对 循环,认为火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火生成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起点和终点都在同一 个点。他甚至错误地预言世界每隔1.8万年又要重新开始。
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将他老师的观点绝对化,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这本来是对辩证法的形象的形容,而克拉底鲁却说“人甚至一次也不 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当人进入的时候,早已不是那条河了,早已变了。他看到 了运动的绝对性,但他同时认为,事物瞬息万变,只是一阵风,不可捉摸。因此,他认 为,“什么也不能说,不能给事物以名称”。显然,他没有看到事物运动是相对静止和 绝对运动的统一,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僵局。
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命题:飞矢不动。这是著名哲学家芝诺提出来的。他认为 ,当我们说在一定时间内一只箭从某地飞到某地时,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只要 对这一时间和空间做一无限分割,我们就会发现箭此时此刻在此点上,彼时彼刻在彼点 上,运动仅仅是这些无限的“刻”和“点”的总和所造成的一种“假象”,因此,飞驰 着的箭实际上是不动的。这里芝诺的错误显然在于没有看到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 性的关系,把静止绝对化了,把时间、空间所固有的有限和无限、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 证矛盾加以割裂,然后把对立的一个侧面孤立起来否定另一个侧面,从而否定现实世界 的运动,借以证明只有不动不变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由于割裂了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从相对主义逐步走向了诡辩 。“智者”学派并不具有统一观点,而是一批以教授论辩技术为业的人。后来,“智者 ”中的一部分人,为了使自己的论辩术能占上风,颠倒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使他们走向 片面的两极,在哲学史上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智者”往往等同于诡辩 论者。例如早期的“智者”普罗塔哥拉,虽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倾向,但 他过分地夸大了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事物的真假、是非,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 而言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 的尺度。”[1](P23)显然,他夸大了感觉的绝对性,使他的哲学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 义倾向。
在中国哲学史上,战国时期的庄周,对绝对与相对的研究有独到的地方,他认为,谁 是谁非没有客观标准。他说:假如我与你辩论,我辩不过你,这就证明你的意见果真“ 是”,我的意见果真“非”了吗?反之,你辩不过我,这就一定证明我“是”你“非” 吗?其实,在你我之间,可能有一个是正确的,或者都是正确的,或者都是错误的。这 里庄子其实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问题,例如真理标准的相对性问题,绝对 与相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问题,真理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中寻找的问题等等。但是 由于对绝对与相对的片面理解,庄子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研究成果走向了另外一 极。他把真理标准的相对性绝对化,进而完全否定有判定是非的标准,得出了“无是非 ”的结论。他说:人吃牛羊猪肉,蜈蚣吃蛇,猫吃老鼠,大家都说自己的食物最好吃, 那么究竟什么最好吃呢?美女毛嫱、丽姬,人见了都以为美,可鸟见了高飞云端,鹿见 了赶紧跑掉,鱼见了赶紧潜入水底,那么,她们究竟是美还是不美呢?可见是非、美丑 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是根据主体的感觉而言的。而感觉又是各不相同的,“是与非”的 标准也是不相同的,从而导致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同时,由于对绝对与相对的理解 的片面性,庄子否认世界上一切对立和差别的存在。他在《齐物论》里说:“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此)。”就是说,天下事物无不都是“彼”,也无不都是“此”,彼此的对 立是相对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 方可”,生与死,可与不可的差别也是没有的。庄子的错误在于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及 其质的稳定性,没有看到静止的相对性恰恰是生命多样性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对古代哲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作家们不同程度地对绝对与相对做了精辟论述。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哲学的贫困》中,在批判蒲鲁东的历史唯心主义和绝对主义时 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以及表现这种关系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都不是永恒 的和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断变动的,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他在《资本论》中, 运用绝对与相对辩证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他说:从一定的观点看,二者间的区别好象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因 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 值也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 为前提。但是,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的运动放在眼里,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二者既是 统一的,又是有差别的。
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已数次画龙点睛地提到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问题。在《反杜林论》 第二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 是只具有相对意义,相反地,它们那些被设想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则只不过是被我们 人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样的一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也就是说,自然 界中,一切区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不可克服和极端绝对的。把自然界中的区别 和对立固定化和绝对化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中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时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 绝对真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上述基本思想,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在说明辩证法 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时,把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论述,指出 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 文中针对真理问题也指出: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邓小平同志是运用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在谈到经济形势时, 他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 才是硬道理。”[3](P377)说明稳定和协调是在特定条件下需要保持的,发展则是最终 目标,在任何条件下我们绝对不可改变这个最终目标。在“一国两制”问题上,邓小平 同志把相对机动灵活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绝对坚定不移的祖国统一大目标相结合,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
在其他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例如在毛泽东的一些读书笔记中都提出和论证过一些类似 的观点,不一一引述。
二、绝对与相对的内涵
在哲学上,绝对与相对是一对整齐对称的范畴,他们的性质、内涵是相对的,绝对的 反面就是相对,相对的反面就是绝对,从一方的意义上,可以推出另一方的意义,所以 ,在探讨绝对与相对的内涵时,同时也就探讨了绝对与相对的区别。
(一)相对性指的是有条件性,绝对性指的是无条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 物,不受条件制约的就是绝对的,受条件制约的就是相对的。所谓“不受条件制约”其 实并不是不要条件,而是指不受特定条件制约。实际上,宇宙间的一切具体的东西,包 括一切实物、一切场、一切关系、一切属性,无一不受条件制约,因而无一不是相对的 。真正绝对的,只有无条件存在的广袤的宇宙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对于具体事物来讲, 都有一个受不受特定条件制约的问题。凡不受特定条件制约的称之为绝对性,即是指无 条件性,是说一个事物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可以打破旧条件,建立新条件;而 相对性指的是有条件性,即一个事物的存在受特定条件限制,特定条件一旦变化,事物 本身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所有的物质都在运动,无论物体 大与小,运动速度快与慢,也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如此,这就是运动的无条件性。 但我们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这既是事物生成和分化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认识事物 和区别事物的依据,否则就会陷入庄子的相对主义中,把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阵风。这 些静止都是有条件制约的,相对于某些特定条件而言的。例如相对于“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地球转动来说,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可以说是静止的。再如时间 和空间的相对性,在低速运动中(例如在地球上)我们似乎感觉到时间象一条均匀流逝的 长河,无论其间发生什么事情似乎都不会影响到时间的特性;而空间则好象是一个空盒 子,放进了东西就占据一些地方,没有放置东西就空着,似乎也不会影响到空间的特性 。但事实却非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例如在宇宙飞船 的运行中)随着运动速度这个条件的变化,会出现“时间膨胀效应”,即地球上的一小 时在高速运动中可能会被拉长为两小时或更多;空间也是如此,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 化,空间会变小。爱因斯坦称之为“空间尺缩效应”。对这种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和空间特性,我们就称之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二)相对性指的是暂存流动性,绝对性指的是永久不变性。在人类的观念中,不变是 绝对的象征,变则是相对的化身,宇宙就其存在而言是永远恒定的,是无限的,因而是 绝对的;而宇宙间的一切具体事物总是处在生生灭灭之中,因而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 性指的是暂存流动性,是指具体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有边有际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有限的,相对的。我们观察宇宙间的事物莫不如此。从时间的 持续性来看,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无数具体过程的 集合体。相对于一个具体过程存在的条件消失了,这个过程也就随之消失了。绝对性指 的是永久不变性。就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来讲,物质的各种具体形态都有一个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具有暂存流动性,而物质本身则是由无数物质具体形态集合而来, 生生不息具有永久不变性,也就是所谓的“物质不灭”。因而可以说物质的存在具有绝 对性。
(三)相对性指的是有尺度选择性,绝对性指的是无尺度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无法 用尺度衡量的是绝对性,可以用尺度衡量的是相对性。或者可以说随着衡量坐标、尺度 的变化而产生不同效果的称之为相对性。宇宙无论从什么角度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正 如恩格斯所说:“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 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2 ](P89)所以宇宙的无限性是无法也无须来衡量的,因而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的绝大多 数都是以一个坐标、尺度去相比较而言的,因而是相对的。比较是认识的基本手段,而 比较往往要采取某种尺度,由于创造和使用的尺度不同,人们的认识会显示出变化的相 对性。爱因斯坦曾风趣地对一群大学生说,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坐了两小时,觉 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坐了两小时,“这就 是相对论”,这可以叫做“时间快慢效应”。地球自转方向始终自西向东,但人在北极 看时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在南极看时,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这可以叫做“两极效应”。 尺度选择性这种相对性,也可表述为主体的认知倾向性。主体自身的特性,无论理性的 还是感性的,都会被带进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作为尺度参与对信息的改造制作, 从而会对认识的结局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多样化 的看法。尺度选择性、认知倾向性所造成的认识相对性,蕴藏着把人们引向相对主义的 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更应该科学地掌握绝对与相对的真正含义,以便于实验中正确 地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四)相对性指的是有比较区别性,绝对性指的是无比较区别性。有比较、有关系者可 以称为相对,而无比较、无关系的可以称为绝对。无论在日常用语中,还是科学家、思 想家在运用绝对与相对的概念时,大体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如:绝对温度、相对温度,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等等。爱 因斯坦对自己创立的震惊世界的理论做过这样的说明,相对论这个名称同下列事实有关 :从可能的经验观点看来,“运动总是显示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比 如汽车对地面的相对运动、地球对于太阳和恒星的相对运动等,在比较与区别中,除了 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运动性是绝对的,是无可比较的,其余的都是相对的。例如,在已 观测到的宇宙中,光子总数约为10[88],这个数字同已知恒星总数10[21]相比,就绝对 数字它是非常之大的,然而,一个有一万多个核苷酸的生物基因,它的四种碱基的可能 组合方式约为4[10000],与此相比,10[88]又是小得可怜。这些例证说明相对性原则在 现实生活中非常广阔,所以只有正确地理解了绝对与相对的含义及其关系,才能正确把 握具体事物的位置,才不会夜郎自大,才不会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
(五)绝对性指是抽象性,相对性指的是具体性。所谓抽象性就是指无形无状的、形而 上的东西,指的是一种性质和趋势,是宇宙自在的客体性,例如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等,由于它是无可比较的,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的,所以我们将其称 之为绝对性。具体性是指形而下的、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或矛盾,大致指的是某种性质或 趋势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对宇宙客体的认知程度。例如时间和空间的 有限性、具体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等。
三、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绝对与相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其他范畴一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区别在第二部分已经阐明,这里主要探索的是其相互联系。这些相互联系都 可以用一句话来归纳:绝对与相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关于这一点,列宁早就做过没有歧义的阐述:主观主义和客观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 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 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排斥绝对。列宁这个命题,含义十分明确 ,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为什么绝对与相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呢?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从相互比较性上来看,绝对与相对是同一个东西的两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照 映而显现的。实际上,就客观事物本身来看,都具备绝对和相对两种性质,只是人们从 不同角度去把握,才使其具有了绝对与相对的性质之分。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 ,由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何时何地何物,统统如此,决无例外,所以是普 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由于每种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并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因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有条件的、易逝的、相对的。每一具体的矛盾都具有这 两种性质,没有特殊的普遍,没有相对的绝对,或者没有普遍的特殊,没有绝对的相对 ,都是不存在的。绝对与相对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种性质。要完整地把握绝对与相对 的关系,就不可能将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
(二)从对立依存性上来看,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其一,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 观上,绝对相对都是互为前提的。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表现出来。列宁说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一般离不开个别。毛泽东也讲:相对 的东西,包含着一定的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是作为相对的东西的每一个必然阶段而 表现出来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是构成绝对的元素、种子、成 分,绝对之中也有相对。这还可以从个别中包含一般、个性中包含共性来理解,因为绝 对本来就有共性的意思,相对本来就有个性的意思。列宁认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 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例如花的一般概念,不能完全地包括牡丹、 玫瑰、菊花、梅花等各种花卉所有的特点或特征,而只是体现了各种花的共同点。各种 花还有一些特有的方面、部分、特征等没有进入花的一般概念中。一般大致地概括了同 类事物共同的东西或本质,个别则比一般更丰富和生动,更复杂多样。其二,绝对与相 对是一体化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相对支撑、扶持着绝对,无数看似微不足道的相对的 颗粒建构出了绝对宇宙这座高楼大厦;另一方面,绝对作为万物的本原和支配一切的法 则,使难以计数的相对物有条不紊,多而不乱,汇合成有确定方向的、有确定性质的统 一而和谐的演化洪流。宇宙间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神圣的东西,除了产生和消灭、流动和 转化、嬗递和更新以外,什么都不存在,一言以蔽之,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惟一绝 对的东西就发源于无所不在的相对性,绝对正是由相对孕育、衍生出来的。所以,相对 有时自然就成了绝对性的真实内涵。
(三)从相互转化性上来看,绝对与相对是在不断地转化、演变的。其一,绝对与相对 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即对于一定的场合来说,是特殊的、相对的东西,而对于 另一场合来说,则可能是普遍的、绝对的东西,反之亦然。例如: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 的原理,对于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来说是普遍的、绝对的东西,而对于包含无机 界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说来,它又成为特殊的、相对的东西了。同样,绝对与相对又是相 对于一定的时间而言的,在这段时间是绝对的、普遍的,而到了另一时间可能又成为相 对的、特殊的了。其二,人类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就是一个由相对达到绝对、由有限 达到无限的不断转化的过程。人的生命是无限的,虽然人所经历的仅仅是无限宇宙的一 部分,但人所处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无限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类 的出现,人类的生活实践本身,也就是从无限宇宙的发展达到有限的人类;而人类有限 的生活实践,又经常地、不断地溶入无限,达到无限,经历着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 绝对的转化。其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在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的同时,也就是在 认识着普遍的无限的东西,因而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恩格斯曾经对此做过深刻地论述 :“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 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 形式,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对自然界的一切 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2]( 554)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都是在个别中把握一般,在相对中把握绝对,而一般和绝对 也就是我们总结出的规律,它可以适用于一切同类事物中,因而具有绝对的意义。
(四)从直接同一性上来看,绝对与相对在同一事物上会出现矛盾二重性。有时换一个 意义就使得本来绝对的变成了相对,本来相对的变成了绝对。如完全、圆满,在理想的 意义上,我们把它们视为绝对的,并且作为终极目标加以追求,同时认为,不完全、不 圆满是相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与实践中,我们则如实地把完全、圆满视为相对的。因为 我们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标准下达到完全、圆满。进而强调不完全、不圆满才是绝 对的。必然性、规律性和相反的偶然性、无序性也一样,从本质的意义上,我们把前者 视为绝对的,同时把后者视为相对的,但在现象的显露上,我们把偶然性、无序性视为 绝对的,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无条件的性质,同时把必然性、规律性视为相对的,因 为他们的贯彻、实现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有差异。
总之,绝对与相对在实践和生活中,有着深奥的内涵和复杂的关系。只有科学地把握 了绝对与相对的内涵,认真理解了这些关系,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收稿日期:2002-03-02
标签:相对性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