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分析在实际发展中如何有效的落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并且合理的保障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成为当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现代化城市在快速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城市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类现象下分析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实施现状,则引起了施工单位及业主单位的重视。笔者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相关工程项目的施工发展提供参考。
1.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发展,宏观分析整体的施工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综合管廊工程的标准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分析,由于当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经济性原因,商业效益的发挥途径,利益分配,土地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整体的发展和推广较为缓慢,整体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还处于试点,实践,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过程。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应用的作用分析
2.1降低综合工程管理成本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建设发展,涉及了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如电力,燃气,通讯,给排水工程。因此综合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应用,主要的应用作用之一即为:降低综合工程管理成本。统一地点的施工建设应用,减少了相关项目工程在维护,管理,整修,升级中的作业效率,减少了因距离,气候环境等问题,造成的作业效率缓慢,以及管理成本较高的现象。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提升城市行政管理效率
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的行政管理效率,为衡量城市管理质量,民众满意度,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而在城市行政效率评价中,各类民生工程的建设,应用,维护,运行现状,则为主要的评价要素。因此基于该类现状下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主要的作用之一即为:提升城市行政管理效率。减少了因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周期过长,以及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民众满意度低下的不良现象。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公共设施的应用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节约土地资源应用成本
城市基建工程在建设发展中土地资源为核心需求资源,随着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稀缺性快速提升。该类现象下关于基建施工发展中出现的土地资源应用紧张,土地出让金大幅提升的现象快速增加。同时在政府的公共用地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公共工程建设拥挤,冲突,安全隐患高,以及故障率高的现象。该类现象下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应用,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应用成本,加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城市通讯光缆
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常用技术及技术特点分析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在施工发展中,从技术的实施应用角度分析,其与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的施工技术重合较多,因此在实际施工中整体的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其中在具体的施工发展中常用的施工技术有:明挖预制拼装技术、明挖现浇技术、盾构技术、顶管法、浅埋暗挖技术。
3.1明挖预制拼装技术
明挖预制拼装技术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最为常用的一类技术,同时也为施工效率较高的一类技术。其在实际施工作业中主要的工艺流程包括:施工设计,土方工程,模块预制,模块拼装。整体的工艺流程较为成熟,且施工安全性较高,因此在实际施工应用中也获得了施工单位及应用单位的认可。另外分析在明挖预制拼装施工技术的实施中,由于其主体结构通过预制的方式进行制作,因此其技术实施中的注重点为工厂预制制作部分,以及结构工程设计部分。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发展中应严控其设计质量,确保设计质量的合格性,以及设计参数的准确性,最终达到提升预制模块制作质量,保障后期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3.2明挖现浇技术
明挖现浇技术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初期发展中应用的一类施工技术,该类工程技术从整体的施工工艺流程方面分析,可分为两大模块土方工程及现浇工程。其工艺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具备施工成本低,施工难度小,施工效率快的优势,但同时受限于其施工工艺的组成现状,其对于工程施工中的地质环境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交通工程集中,以及地下既有工程复杂的区域。另外在明挖现浇技术的施工应用中,由于其施工深度及施工设计方面的原因,其工程的施工深度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工程,因此必须落实降水井的施工设计,以避免施工作业中出现内部积水,地下水涌水,以及降雨雨水倒灌的现象。
3.3盾构技术
盾构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应用,与地铁工程及隧道工程施工中的盾构技术一致。通过采用盾构机进行土方挖掘,内部衬砌,浇筑施工,防渗施工的方式,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其中需要注意的作业节点为:采用盾构机进行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必须落实地下水文信息,地面沉降信息,以及地表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监测。及时针对各类不良现象进行预先支护控制处理,避免因盾构施工造成的不良地质沉降,以及建筑物塌陷等安全事故现象。
3.4顶管法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度快速提升。该类现象下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落实环保控制也为主要的施工策略。该类现象下应用顶管法进行工程施工,也为常见的一类施工应用技术。分析顶管法区别于明挖法其在施工应用中,造成的环境危害小,且施工中的施工效率高,对于设计中穿越既有建筑,河流,道路工程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有着极大的促进效果。具体在施工应用中顶管法主要结合千斤顶,导向轨道,顶管设备进行施工,施工中通过应用千斤顶将顶管设备推入泥土中,之后将顶管中的泥土进行移除,并设置涵管形成的管廊工程。其中在具体的施工应用中,顶管法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不能应用于岩石类地质结构,以及地质硬度较高的工程项目中,对于软土地基,富水性地基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
3.5浅埋暗挖技术
浅埋暗挖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较多为多见,受限于城市交通,基建项目的快速发展,浅埋暗挖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数量也快速增加。其中分析主要原因为:城市基建工程快速发展,地下工程及地表建筑的构成复杂,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限制较大,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开挖施工,因此采用浅埋暗挖技术进行工程施工应用。其中浅埋暗挖技术在实际施工中,主要的施工流程内容为:超前支护,内部衬砌,注浆施工,封闭施工。具体在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应注重落实工程施工的施工监测,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及时进行施工技术的调整和优化,以此确保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安全稳定施工。
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4.1工程前期勘察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施工发展,土方工程为重要的施工项目。良好的土方工程施工发展,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以及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发展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工程施工之前的前期勘察,则为主要的注意事项。具体实施中关于工程地质勘察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应从落实地基地质勘察,水文信息勘察,既有建筑,交通,地下工程现状勘察,地下文物,矿藏现状勘察的方向进行发展。据此合理的进行工程施工工艺技术的确定,并且为工程施计提供完善的基础参考参数,确保工程施工设计质量的合格性,并且合理的提升工艺技术的选用效果。
4.2工程施工设计模拟审核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技术的实施,为一项多元化,复杂性的工程施工项目,其在实际施工中涉及了多个不同类型工程之间的协调施工。因此在实际进行工程设计作业中,加强工程施工设计模拟审核也为重要的注意事项。具体实施中关于工程施工设计模拟审核,工程设计单位可通过联合施工单位,各业主单位,以及各监管单位,针对工程设计内容进行审核。审核完成之后通过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工程中各管线工程的模拟冲突测试,以此完善其工程设计质量,并且及时的针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处理。
4.3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安全管理为重要的注意事项,良好的安全管理落实,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合理保障,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在施工作业中,关于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落实,施工单位应从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施工现场数据监测(沉降信息,水文信息,隧洞结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面,进行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实施。以此确保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合格性,并且合理的提升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生产作业质量,减少因施工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停工等不良现象。
4.4工程超前规划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成本极高,目前日本地区的平均施工成本为50万元/米,台湾区域平均为13万元/米,国内上海区域平均为10万元/米,高额的投资成本下,对于工程的设计应用寿命也较长。基于该类背景下分析,为合理的发挥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应用效果,落实工程的超前规划则为重要的注意事项。具体实施中关于超前规划的实施,各业主单位应联合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的联合规划设计,避免因项目规划设计在短期内与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冲突,造成的投资损失以及项目建设失败的现象。
4.5落实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设计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技术的实施,涉及了水,电,气,通讯四大模块的内容,投运后涉及的影响用户范围极广,因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承担的公共安全责任极为重大。基于该类背景下分析落实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设计,也为重要的注意事项。具体实施中关于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设计作业,施工设计单位应从落实维护渠道进出口的密码设计,以及多重安全防护设计,必要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管理岗位,进行内部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还应落实全时间段的工程监控,确保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规避因不良入侵等原因,造成的社会秩序问题,以及民生安全问题,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5.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工程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工程项目的发展,整体上分析发展缓慢,且民众意识不强,相关管理部门及关系单位的推动意愿较低。基于该类发展现状,笔者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设计技术,项目发展推动,政策监管方面,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5.1结合BIM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工程设计
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在发展中,其工程设计为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工程后期实际应用效果和应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基于该类现状进行分析,未来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中,结合BIM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工程施工设计,则为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施工设计的优化措施。通过结合BIM技术和GIS技术实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有助于提升工程施工设计的效率性,全局性,完善性,以及超前性。另外通过两项技术的结合应用,对于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设计漏洞规避,以及城市规划冲突规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5.2结合PPP模式推动城市地下管廊工程的发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在施工发展中,需求的资金体量庞大,单一通过政府财政支出进行项目推动,在工程项目的宏观设计中,以及行业架构中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引入民间资金融入市场经济,结合PPP模式进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发展,则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主要原因为:PPP模式在高速公路,市政园林工程等民生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熟,且具备完善的施行理论系统,因此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结合PPP模式推动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有助于提升后期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以及附属产业的带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3加强政策支持,财政补贴,意识引导
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现状方面分析,政府监管以及相关政策的下放,作为主要推动项目发展的动力,政府工作的实施具备一定的主动性优势和引导性优势。因此基于该类现状下分析,为最大化的扩大政府引导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政府部门可通过出台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吸引区域民生机构,以及市场企业进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施工。另外为推动相关建设部门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主动性,加强主管部门的意识引导,推动学习城市地下管廊建设作用,建设价值,也为政府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推动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作业趋势。
结束语
分析当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发展,整体的施工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方面分析,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合理的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发展,施工单位及各业主单位在实际发展中,应从落实工程设计审核,加强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设计,以及落实超前规划和前期工程勘察的方向进行发展。另外从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实际发展现状方面分析,为有效的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发展,未来政府部门还应从加强政策补助,税收优惠,以及意识引导,推动PPP模式应用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在工程的设计发展中,也可通过结合BIM技术和GIS技术的方向进行工程设计发展,以此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祥,刘松鑫,刘海龙,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8,16(3):230.
[2]孙国华.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4):2891-2891.
[3]江开宁.浅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及明挖法施工技术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3):343-343.
[4]潘伟.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3):192-193.
[5]肖煜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0(19):172-173.
[6]杨明,穆海龙.浅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艺井防水材料选择及防水施工技术要点[J].四川水泥,2018,(10):97.
[7]张浩,李小溪.明挖现浇综合管廊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建筑防水,2018,(21):16-21.
论文作者:王兴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城市论文; 地下论文; 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工程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