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产生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作为制定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理性思考的选择。建国后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50年代,农中“大跃进”,造成大起大落,并在人们心里上留下阴影;近年来,部分地区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定位不当,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造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供求失衡现象;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使得职业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严重失调。人们通过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思考,感到必须寻求新的更为有效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和规范当前及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世纪之交,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向,表现为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具有强大的物质制约性及需求制约性,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依存性。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求得持续发展,并永驻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要有科学技术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保障体系作为支撑。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兴市、兴县”战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
第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得到启迪;另一方面,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更有利于我们树立开放的价值理念,形成协调发展、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新思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其中,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发展方式可分为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两种。前者主要是通过增加要素投入量达成规模的扩张,其发展标志是,学校空间规模扩大,师资及管理人员增多,在校生数、年招生数增加,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社会适应性却没有显著提高,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而内涵集约型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现有各类职业学校及其资源的改组、改造、优化配置和潜力的充分挖掘,实现在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的同时,降低教育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社会适应性。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主要采取了外延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职业教育采取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它是与8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处于恢复阶段的背景及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步入经济发展快速轨道,对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尽快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需要,因而,这种发展方式不可逾越,具有客观必然性。然而,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如依然沿袭这一发展方式,其矛盾及消极影响也愈益显露。
第一,它会导致职业学校及专业在低水平状态下重复设立和设置,这与我国封闭式的办学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在目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下,各行各业、各地区常从本位出发,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协作性大大降低。这种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投资的支撑。
第二,它会造成投资需求膨胀及教育水平下降。我国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负担极重,目前正以占世界2.5 %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5%的受教育人群,再加上“谁受益,谁投资”原则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因而企图通过大量增加投入来满足粗放型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会引起投资需求膨胀与供应不足的矛盾。
第三,它会引发职业教育周期性波动现象。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及受制约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经济高涨时,对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冲动,并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但当经济滑坡时,不仅对人才需求急剧萎缩,而且对职业教育投入也急速下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便不得不收缩战线,否则将难以生存。职业教育伴随经济波动的现象,在80年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第四,它会引发不正当竞争。一方面,由于摊子铺得很大,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多招学生,维持生存,便采取了诸如花钱买学生等诸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生源大战”年复一年,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许多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师资、仪器设备等长期放空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以上都说明,从整体上来看,外延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走内涵集约型发展之路。
三、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目标选择与战略措施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1)要正确区分和处理职业教育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增长主要是指职业教育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则不仅指数量的增加,还包含质量的提高。因此,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及效益的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常把增长与发展混为一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外延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些同志错误地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应保持同步关系理解为一一对应关系,导致职业教育大起大落。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职业教育随经济起伏波动的现象十分明显。从建国到1965年,经济处于发展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较好,其间有过随经济“大跃进”而出现的大办农中现象。从1965年至1978年,经济处于停滞、半停滞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几乎被破坏殆尽。从1978年至现在,整个经济处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职业教育同样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这种同步波动现象,一方面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职业教育受制约于经济发展这一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教育界的一些同志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认识不深刻,具有片面性。职业教育确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如果简单地、机械地跟随经济发展的节奏培养人才,则难免要栽跟头,使自己陷于被动尴尬的局面。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会有效地遏制职业教育粗放型外延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张力。
(3)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速度是效益的前提,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就谈不上职业教育效益的提高,而效益又是速度的保证,没有效益的速度则是低效,甚至是有害的速度。这种有害的速度一方面会引发职业教育投资需求膨胀,另一方面则导致职业教育超常波动,会对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极为重要的。
2.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区域联合、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首先,从思想上讲,要树立大职教观,为区域性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观念基础。所谓大职教观,就是要把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在规划、决策时统筹考虑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取得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长远效益。
其次,从具体操作上讲,要形成区域联合、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区域联合就是要把地缘、物缘比较接近的几个地区的职业教育联合起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求发展。区域联合能促进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长远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这种联合可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时空条件。城乡职教一体化,就是将城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包括县城)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为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序流动,有利于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办学水平的提高。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组织结构创新及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
组织结构创新,是指要寻求职业教育新的组织形式。我国各地已出现的诸如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中心等就属这种组织形式。组建职业教育群体,有利于把大、中、小职业学校及成人学校纳入职业教育资源链式开发体系,实现分工合理化;有利于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群体链中的龙头学校、骨干学校对组织体系中的其它学校发挥辐射、示范、服务功能。
结构调整,包括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及其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目前,职业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使得学校规模偏小。据统计,1990年全国职业高中校均规模323人,到1996年,校均学生规模仍仅有465人,其中农村职业中学校均学生规模只有350人,低于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校均600名以上学生的规定。如果全国现有的8515所职业高中校均增加100 名学生,那么全国可在不增加新学校的条件下,净增近85万名学生,相当于增办600人规模的学校1419所,由此而节省的职业教育投资相当可观!
就专业布局而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设置缺乏分工,趋同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宏观调控及规范化管理,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市场调节作用,致使诸如金融等类热门、时髦专业出现失调现象,既浪费教育资源,又损害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所以,从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战略来看,必须尽快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职业学校及其专业布局进行结构调整。调整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协调性原则。一方面通过对区域内职业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使职业教育内部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比例合理。二是效益性原则。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确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总规模,制定学校及专业设置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职业学校及成教中心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包括关、停、并、转,形成以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群体为主体,辅之以部分具有专业优势及特色的职业学校和成教中心,以此实现职业学校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
4.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塑造具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管理是职业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要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除要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外,挖掘职业学校内部潜力,激发学校自身活力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不活,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导致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以至于职业教育经费总体上虽有增长,但真正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比例极小。据统计,1996年全国预算内职业教育事业费109.27亿元,比上一年的89.46亿元增长22.14%,但增长部分的64.41%用于人员经费开支了。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管理的力度,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校内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机制,以达到精简过多的非教学人员、提高办学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营造具有活力的微观基础的目的。
栏目编辑 王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