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发热的原因
临床上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正常小儿肛温为36.5℃~37.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略有差异。根据体温调定点学说:即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如规定数值37℃,如果体温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信息传输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原引起的体温调节机能内控性反应,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因此,体温升高是生理机制,而实际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称之为超高热,是体温调节功能失控或调节功能障碍的结果,可见于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等。致热原和激活物:分内外两种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是人体多种细胞经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致热物质,是小分子蛋白质,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内致热原是感染和炎症引起发热的共同因素,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最终由肝、肾灭活和排泄。外源性致热原是体内产生致热细胞的激活物,也称为发热激活物。
1、内源性致热原
白细胞致热原(LP)能释放致热原,因为来自体内,故称为内生致热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受激活后都能产生并释放LP。LP除引起发热外,还能引起许多疾病的炎症反应。除LP外,近年来又发现3种内生致热原:①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②肿瘤坏死因子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③巨噬细胞炎症蛋白是一种肝素结合蛋白质,对人体多形核白细胞有促活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即要经过一段潜伏期,很可能要通过某个或多个中间环节,导致调定点上移,然后通过调温反应而引起发热。
2、外源性致热原
①微生物。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内毒素,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内毒素激活产生了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而引起发热。革兰阳性菌内既可分离出外毒素,也可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病毒感染激活白细胞致热原并引起发热。②致炎物和炎症激活物。有些致炎物如尿酸结晶、硅酸结晶和非传染性渗出液中都含有激活物,均可释放白细胞致热原。③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④淋巴因子。淋巴细胞本身不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但抗原或外凝集素能刺激淋巴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对产生内致热原细胞有刺激作用。⑤类固醇。某些类固醇产物对人体有明显的致热性,如睾酮的中间代谢物本胆烷醇酮、石胆碱都有类似作用。
3、发热时机体代谢与机能变化
①机体代谢变化。一是蛋白质代谢变化。传染病伴高热者蛋白质分解增强,尿氮较正常时增加2~3倍。二是糖和脂肪代谢变化。发热时糖代谢加强,葡萄糖无氧酵解亦加强,组织内乳酸增加。发热时脂肪分解显著加强,并且氧化不全,患儿出现酮血症和酮尿。三是水盐代谢变化。发热高峰时,尿量常常明显减少,Na+和Cl-滞留体内。高热使皮肤和呼吸道水分的蒸发增多,加上出汗和饮水不多,可引起脱水而加重发热。②机体机能变化。一是心血管机能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18次,由于心率加快,对心肌劳损或心肌有潜在病灶的患者,则会加重心肌负担而诱发心衰。如若体温骤退,特别是用解热药引起体温骤退,可因大量出汗而导致休克。二是呼吸机能变化。发热时体温刺激呼吸中枢从而提高了呼吸中枢的敏感性,使呼吸加快,危重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三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变化。具体表现为头痛,甚者出现高热惊厥、幻觉和谵语。发热时可以加剧炎症反应,这也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是机体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在发热时,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均增强,如中性粒细胞的移行性增加,中性粒细胞会产生大量抗菌物质,干扰素生成增加,干扰素的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也增加,若盲目药物降温,实际上是支持了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可加重病情或使病程延长。
二、儿童发热的处理对策
20世纪以来,独生子女比率越来越高,由于家长对儿童的宠爱,一旦儿童出现发热,通常是异常焦急,提出尽快给孩子降温的迫切要求,常易产生纠纷。因此,在儿童发热后,医护人员要向家长耐心解释,从而依据病情正确处理。如有严重肺或心血管疾病的患儿,降低体温可有助于减少氧的消耗和心输出量,5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者,应进行退热治疗。其他疾病儿童是否给退热药,应根据病情而定。世卫组织规定肛温在39℃以上,方可应用解热剂。在夏季,一定要高度重视流脑菌痢的发生,除了胸透、血常规检查外,神经系统、眼底、大便常规、血沉等检查也应得到重视。
1、药物治疗?
世卫组织推荐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15mg,吸收迅速,副作用小,偶可引起皮疹。萘普生也是较好的解热药,为高效、低毒的消炎、镇痛、解热药,口服安全,吸收迅速,副作用少,但有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阿司匹林口服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但可刺激胃,增加胃溃疡出血危险。贝诺酯为阿司匹林与醋氨酚的酯化物,口服较易吸收,并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不良反应较阿司匹林少。赖氨匹林为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常用于肌注或静点,起效较快,血浓度较高,毒副作用小,无胃肠刺激作用。安痛定又名复方氨基比林,可致急性粒细胞性白细胞缺乏,发生率远高于氯霉素,有致命危险。安替比林易产生皮疹、发绀、虚脱等严重毒副作用。
2、非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前,首先选用非药物治疗,包括降低室温,使儿童保持凉爽,防止穿着过多。目前不主张冷水或酒精擦浴,因为这样违反了生理机制,并且疗效不佳,还会经皮肤吸收从而引起酒精中毒。
3、护理措施
首先明确护理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①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发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 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食用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同时加强口腔护理。②仔细观察病情。一是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h测1次,如出现高热、高热惊厥趋势或特殊情况时,须1~2h测1次。二是应注意有无新症状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对诊断不明者一定要密切观察。三是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出现以上情况,应给予保暖、饮热水,重者须补液。四是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且摄入不足,应保证摄入充足水分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应输液。
论文作者:张玉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体温论文; 白细胞论文; 高热论文; 儿童论文; 机能论文; 粒细胞论文; 中枢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