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小儿疫苗注射过程应激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评价论文_赵雅楠

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181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疫苗注射过程中心理护理所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疫苗注射的幼儿120例,根据其年龄的奇偶性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常规组幼儿在疫苗注射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幼儿在疫苗注射过程中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并对两组幼儿在注射过程中的配合情况、应激反应情况,及家长的满意情况进行记录,对比。结果:实验组幼儿在注射过程中的配合度和家长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幼儿应激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小儿疫苗注射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小儿的应激反应,提升疫苗注射配合度,并且家长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小儿疫苗注射;心理护理;应激反应;护理效果

小儿疫苗的注射,是通过提升幼儿免疫力,从根本上实现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要医疗措施。但临床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幼儿对于疫苗注射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在疫苗注射过程中的存在哭闹的情况,注射配合度较低。且注射过程中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如哭闹、呼吸急促等,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为研究心理护理在小儿疫苗注射过程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特纳入120例于本院接受疫苗注射的幼儿进行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疫苗注射的幼儿120例,根据其年龄的奇偶性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常规组60例幼儿,男34例,女2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05±1.25)岁;实验组60例幼儿,男26例,女34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3.18±1.32)岁。对两组幼儿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经幼儿家长同意;初次接受疫苗注射;智力发育水平正常。非纳入标准:疫苗注射部位存在严重皮损、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存在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1]。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幼儿在疫苗注射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幼儿在疫苗注射过程中,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心理松弛:幼儿在该阶段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防范意识,因此幼儿在进行疫苗注射时,出于对注射器针头的恐惧存在一定的应激反应,如哭闹、紧张、情绪暴躁等,影响疫苗注射的正常进展。对此,医护人员应及时通过温柔的肢体接触和语言安抚等行为,对幼儿的紧张心理逐步进行缓解疏导,使幼儿身体的紧张状态也能得到缓和,逐渐引导幼儿露出上臂,做好疫苗注射的准备工作;(2)转移注意力:在疫苗注射时,幼儿普遍处于精神和心理得高度紧张状态,这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对幼儿紧张状态进行缓解,通过沟通的方式转移幼儿注意力,如通过询问幼儿喜欢什么类型的卡通,最近喜欢做什么等问题,逐渐注意幼儿对疫苗注射的注意力;(3)家长干预:对于幼儿的疫苗注射而言,虽然接受注射的使幼儿,但需要满足的却是幼儿家长。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在疫苗注射过程中获得家长的信任,使幼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用正面的情绪和态度积极对幼儿进行心理引导,并配合家长根据每一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循序善诱,使幼儿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疫苗注射,有助于幼儿各类应激反应的缓解,实现自我调节[2]。

1.3护理观察指标

对两组幼儿在注射过程中的配合度、应激反应和家长满意度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对比。

幼儿配合度判定指标:优秀:幼儿在接受疫苗注射时,无反抗行为出现;良好:幼儿在接受疫苗注射时,存在一定的反抗行为,但仍能较好的进行配合;较差:幼儿接受疫苗注射时,反抗强烈,无法进行配合[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均为计数资料,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进行表示,使用检验,结果P<0.05,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幼儿配合度情况对比

实验组幼儿总配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幼儿总配合率对比[n(%)]

2.3两组幼儿应激反应情况对比

经调查统计分析,常规组出现各类应激反应13例,应激反应率21.67%(13/60);实验组幼儿出现各类应激反应5例,应激反应率8.33%(5/60)。表明实现组幼儿应激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且P<0.05(=4.8130,P=0.0408)。

3讨论

通过对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方式进行疫苗注射的幼儿情况对比发现:实验组幼儿在注射过程中的配合度和家长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幼儿应激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多种心理干预方法,对幼儿疫苗注射过程中的各类紧张情绪和应激反应进行较好的缓解。且该年龄段的幼儿,在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水平上处于起步阶段,属于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因此其对于情绪的表达较为直接,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哭闹、扭打、反抗等行为。采用心里护理方式,医护人员可对幼儿的心理紧张感和注意力进行有效缓解和分散,并通过家长的配合积极引导幼儿配合注射,提升疫苗注射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通过与幼儿家长的有效沟通有效降低家长对疫苗注射过程中负面情绪的产生,提升家长的满意度[4]。

综上所述,在小儿疫苗注射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小儿的应激反应,提升疫苗注射配合度,并且家长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朱四凤.儿童预防接种50例心理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39(10):1040-1041.

[2]朱秀丽,代海平.浅谈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03):128-129.

[3]马桂珍. 心理护理对小儿疫苗注射过程应激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10):2823-2825.

[4]黄燕萍. 心理护理对小儿疫苗注射过程应激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 健康之路,2016,14,(3):362-363.

论文作者:赵雅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小儿疫苗注射过程应激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评价论文_赵雅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