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急诊科 广东广州 5107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1]。急性心肌梗死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
随首科学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心身疾病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相伴随的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不能把患者机械的只是认为是一种疾病,而是要把病人当作一个真真切切的个体去看待。患者作为一个个体,每一个不同的患者在住院期间除了身体上的需求外,还有特定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相应的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对于疾病的恢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主要的心理变化特征
1)恐惧紧张心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剧烈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有濒死感,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的忙碌抢救,频繁的检查治疗、周围的环境与气氛等,使患者感到病情的严重性。加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能治愈缺乏了解,产生紧张恐惧感。
2)忧郁焦虑心理:
由于突然发病,病程长,疗效不明显,加之平时性格、家庭社会地位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担心疾病不能痊愈,发生并发症,给子女带来困难,产生焦虑心理。更有的患者担心西药有不良反应,对年轻的医生看病不放心,不信任,产生怀疑心理。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存在惧怕心理,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甚至担心医务人员不给用好药,特别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
3)悲观失望心理
此种心理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力衰竭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佳,认为自己的病无法救治,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反应迟钝,麻木不仁等,如果家人探视少,更觉被遗弃,故常不配合治疗护理,造成身心防御机能低下,病情加重。
4)偏执自信心理
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患者由于自己平时身体素质较好加上对心肌梗死的认识不足及有些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胸闷、胸痛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于是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往往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尤其是初期疼痛缓解以后,认为自己的病已好,不听护士人员的劝告,擅自过早下床做过多的活动等。
5)依赖无力心理
此类心理特点的以恢复期患者多见。患者就医过程是一种特殊心理、生理体验,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且平时缺乏运动,加上对AM I了解不够全面,认为生命岌岌可危,或由于家属过份保护,此时对精神、情感的需求比其它任何时间都更加敏感,也是其精神、情绪体能最低谷的时期,其依赖性变得更强而自觉衰弱、无力且感情脆弱。
二、心理护理
1)急性期心理护理
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除了应当给予病人一个温暖宁静的环境外,还应利用我们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病人进行专业心理治疗。耐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常识及注意事项,并安慰病人,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同时要严格的限制探视,减少因探视过多而引起的病人心理恐惧及身体疲劳,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主动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及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措施的进步,让他们了解先进的治疗仪器和治疗手段,心肌梗死也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定会治愈的,病人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医护人员要表现十分镇静,技术熟练,神情如平常,用语言安慰及神情暗示病人,让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让病人看到希望,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病情加重首先,以热情关心的态度劝导病人,辅以轻松优美的音乐,帮助病人达到心理平衡状态,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护理。①严格探视制度,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与病人过多的语言交流,减少不良因素的暗示和诱导。② 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时时关心、体贴病人,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树立形象,使病人产生安全依赖感,倾听病人的反映,积极回答病人的所问,消除病人与医护人员的陌生感。③病人有疑虑情绪时,要及时进行疏导。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了解对自己的治疗、护理计划,解除其恐惧感和疑虑心情。④加强家人陪护措施:一方面让病人感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便于了解病人的心理,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⑤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指导:以预防为主,指导病人要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解除心理负担,节制喜怒哀乐,避免大喜大悲,让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情会逐步好转,但要有一段时间,使病人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⑥做好出院指导:让病人适当加强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合理饮食,有规律的起居,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预防便秘,根据需要用药,定期来院复查。
三、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它的恢复及恢复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起到药物所达不到的作用,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家庭状况、精神状态以及顾虑和牵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尽一切可能消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四:参考文献:
[1]赖玉、陈梅仙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第24期;
[2]李玉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5月第22卷第9期
作者简介:李智(1980~),女,护理师,本科学历,从事急诊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李智1,陈少斐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病人论文; 心理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疾病论文; 病情论文; 自己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