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省江阴市的系列报道之四 以民为本 统筹发展 不断提升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市论文,江苏省论文,村镇论文,为本论文,之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阴市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好事,使创建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需要形成“共振”,实现了从“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到“一二三”文明创建示范点建设的新跨越,再到“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的新创举,形成了点、线、面循序推进统筹发展的创建态势,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江阴市已建成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1个;江苏省文明镇12个、文明村17个;无锡市文明镇12个、文明村39个;江阴市文明镇14个、文明村100个。
一、以实施“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实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新途径
农村的文明程度,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民的素质。早在1995年,针对“小康农家缺什么”的问题,江阴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富脑袋”的民心工程,率先在全国首创实施了“一二三”(一顶书橱、二份报刊、三百册书籍)家庭读书工程,使科教兴市的理念深入人心。进入新世纪,我市又赋予“一二三”(办一节、创二点、评三户)读书工程新内涵,全力构筑“知识立家、知识当家、知识富家”的学习型社会新平台,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一是形成网络,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各镇、村坚持把文明村民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成立了市、镇、村三级读书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网络;建立了以镇宣教中心为龙头,集信息传播、教育培训、宣传队伍为一体的教育网络;健全了“三校”(镇区建立农民学校、骨干企业建立员工学校、村级建立村民学校)阵地网络;完善了以镇文化活动中心为骨干,村文化活动室为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网络。全市城乡形成了抓头(各级领导干部)带民、抓点带面、抓厂带村、抓小(在校中小学生)带大(家长),抓富带贫、抓读带用的教育特色体系。同时,各镇依托宣传阵地和网络联动,采取常规授课、巡回演讲演出、分发宣传教育资料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道德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到1999年,全市农村80%以上家庭拥有一顶书橱、二份以上报刊杂志、三百册以上的书籍,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家庭读书发家致富的“藏书之家”746户,“读书成才”先进个人1200名。
二是注重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在文明创建中,注重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农村闭路电视和宽带网络的服务资源,做到村村接通光缆线,户户接通有线电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接受文化熏陶,感受艺术生活。同时,各镇、开发区组建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健康操队、戏曲演出队、木兰扇队、太极拳队、文化宣传队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既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又使其得到陶冶。镇举办农民读书(报)知识竞赛、广场文艺、画展、读书成果展等活动,已逐渐形成风气。如今各镇都有2万多平方米文化设施,村有文体活动室,厂有图书阅览室,校有影视放映室,家有乡邻文化室,群众高兴地说:“要看好戏甭进城,老年活动就在村,看戏下棋处处有,电视不用出房门”。目前,全市16个镇全部达到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标准,涌现出了“戏曲之乡”月城镇、“江南第一书码头”周庄镇等特色小康文化镇。
三是拓展领域,大力开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力打造知识工程势在必行。2000年,“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拓展为“办一节”——读书节,使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成为全民参与的龙头性活动,不断营造出人人讲学习、个个重读书的社会环境;“创二点”——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学习型单位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由点到面,逐步建设成学习型城市;“评三户”——即培育和评选科技文化户、特色文化户和学习中心户,为加快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加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我市重点在农村开展了争创“文化三户”活动,即“科技文化户”、“特色文化户”、“文化中心户”。“科技文化户”是学习报刊和书本上的科技知识用于发展生产经营卓有成效的家庭;“特色文化户”是在丰富文化生活过程中,某个方面形成特色的家庭;“文化中心户”是以一家的藏书、报刊、书房或其他文化设施无偿或低偿供周围邻居、群众共同享用,起文化室作用的家庭。目前,全市农村被评为“特色文化户”259户,“科技文化户”367户,“文化中心户”289户。
二、以开展“一二三”文明创建示范点为着力点。积极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新水平
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是体现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997年,江阴市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市”后,在农村实施了“一二三”文明创建示范点建设工程,即各镇都要在镇区内建好一条以上文明示范商业街,培育好两个以上文明示范社区,树立好三个以上文明示范村和一批窗口行业服务示范点,着力在营造放心消费、平安居住、卫生健康等三大环境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一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树立集镇文明新形象。从1998年开始,我市各镇以建好一条以上文明示范街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市文明委协调工商、技监、公安、物价、卫生、文化等部门,制定了创建标准,严格了考核办法,并将创建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评议。统筹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购物放心一条街”、“青年文明号一条街”、“畅通工程”、“消费者满意商店”、“物价信得过商店”、“百城万店无假货”以及争创服务品牌、百诚万店重诚信等活动,制定规范,以“一打三满意”(打假维权、争创人民满意示范商店、示范市场、示范街)为抓手,推动了文明商业街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二是营造平安居住环境,提升农村文明新程度。根据农村集镇小区建设和管理与城市相比还相对落后的实际,市文明委要求各个镇要以抓好两个以上文明示范小区为抓手,全力打造平安村镇创建活动。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村、安全文明单位等“创三安”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全面建成诸警种联动、点线面结合、覆盖城乡村镇、全时空设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了人民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积极疏导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各镇都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一部求助热线电话,组建了一支以义务联防队为龙头的21个专业网络队伍、四大类19个服务项目、3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全天候为全镇人民排忧解难,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营造卫生健康环境,创造农民文明新生活。针对农村各镇行政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市文明委要求各镇培育和建成3个以上文明示范村,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确保文明村的“含金量”。文明村创建的重点之一放在了农村环境整治上,花大力气治理环境脏、乱、差,大力开展了清洁家河活动。一方面,从污染水环境的源头抓起,对原有化工企业全部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对各镇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今年要完成农村6000条家河清洁任务,使更多的农民拥有生态家园。同时,深入开展创建省卫生村活动,加强镇边、路边、村边、河边“四边”整治建设,逐步做到“五有五无”,即有环卫设施、有专业队伍、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奖励措施;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坑、无乱堆放、无乱张贴、无飘浮物(河道)。“天下第一村”的华士镇华西村家家住别墅,家家有存款,家家有小轿车,护村河里碧水荡漾,房前屋后花木葱郁,人们无不感叹:这是都市型的村庄。
三、以建设“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为突破点,积极探索现代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城乡共同发展是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协调发展的过程。随着江阴市农村“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集中)步伐加快,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实施了“三区一学”(工业集中区、商贸街区、城镇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文明创建工程,使农村居民逐步做到“工作在工业集中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镇区”的新生活形态,努力谋求全市城乡文明一体化的新优势。
一是以工业集中区文明创建为契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大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建设使原来的许多农民进城入镇,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为此,我市以工业集中区文明创建为契机,统筹城区、片区、镇区、园区、社区发展,实施了城乡一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四个片区(即四个城镇组团)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近年来,在规划建设方面,全市进行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把原来28个镇整合为现在16个镇,把原来500多个村变为现在的300个村,有些镇还开始了全镇无村庄的探索;在道路建设方面,去年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8亿元,全面实现镇村道路灰黑化、网络化;在城乡交通方面,组建民营公交公司,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车,逐步推进农村公交体系建设;在生活用水方面,今年在农村扩容自来水20万立方米,新增自来水管网300公里,家家户户都用上洁净的长江自来水;在农村环境卫生方面,全面实施“绿色江阴”工程,今年要建成农村“八路”绿化带,新增城乡绿化面积1500万平方米。进一步增添了垃圾箱(桶)、三格式化粪池等卫生设施,实现了农村改厕普及镇的历史。
二是以商贸街区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建设。我市农业出路在于产业化,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最终出路在于城镇化。为此,以集镇商贸街区文明创建为抓手,采取了发展经济、培育财力、政府投入启动城镇建设;创新创特、提高品味、房产开发推进城镇建设;统筹规划、社会联动、企业集团参与城镇建设;正确引导、环境吸引、现代农民投资城镇建设;良性运行、集聚效应、金融部门介入城镇建设等五大战略措施,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建设,以营造财气来积聚人气。我们以政府投入为直接手段,高起点统筹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在农村教育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农村村小加快撤并到镇区,实施了规模办学;在农村文化设施方面,各镇建设了文化中心和农民广场,普及了集镇全民健身点;在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劳动合同制、工资逐月发放制和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四项制度”,全面落实失业人员失业保障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线“三条保障线”制度;在帮扶富民方面,改革农业税征收办法,不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坚持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去年全市各级干部结对帮扶3762户贫困户,募集基金2000万余元,为孤老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实施了“4045”援助工程,构筑了一道农民就业的“绿色通道”。
三是以城镇社区文明创建为载体,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建设。随着我市工业集中区开发力度的加大,拆迁安置规模的增大,许多农户迁移到城镇,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因此,我们以社区文明创建为载体,统筹人的素质、优化生态、服务功能等环境,大力开展了民本化创建活动。安置房设计民本化。规划起点高、理念新,以城市居民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变过去零打碎敲搞开发为现在整区设计、功能配套的高标准居民小区。规划中的小区设施齐全,市民学校、物业管理、购物中心、菜市场、幼儿园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应有皆有。同时,为尊重农民爱串门、爱聊天的生活习惯,又能使农民能够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在小区相应设置了供居民娱乐交往和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并进行了周围环境绿化亮化美化,艺术小品点缀,给农民营造了一个开展社会交往的休闲地,逐步实现小区园林化、组织社区化、素质市民化的格局。社区服务民本化。在各镇小区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本着“育人为本、助人为乐、服务他人、完善自我”宗旨,形成了“服务、教育、活动”于一体的特色,构建了以市社区求助中心为龙头,乡镇和街道服务中心为指导、各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法律、科技、文体、卫生、环保、交通、道德教育等“七进”社区活动,合力创建文明的乐园、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社区活动民本化。社区活动以老年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长、老有所乐,在镇老年协会的倡导下,一支支服务热情高、学习愿望强烈的“夕阳红”文化活动小分队已形成。目前全市各镇自发形成了60人的腰鼓队、200人的街舞队以及100多人的义务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