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83;技术#183;经验——也谈“李约瑟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谈论文,难题论文,经验论文,科学论文,李约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科学与技术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也许正是由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因而使得许多人都把科学与技术看作是一回事,而不加区别地把“科技”当作一个词来使用。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或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把“科技”当作一个整体概念来理解不会引起麻烦或产生问题,但由于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毕竟有本质的差别,因而我们在讨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申请研究课题和进行法律诉讼等诸如此类的正式场合下如果仍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产生极大的误解,甚至还会引起严重后果。事实上,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在科学与技术已逐渐一体化的今天仍是如此。我们不妨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主要区别列表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和技术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在古代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讨论有关问题时,必须把它们严格区分开。
2 科学与技术及其与经验之关系
每个正常人凭本能都能获得经验,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1]。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的特殊知识形态,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从经验到科学和从经验到技术所通过的途径却是不同的。从经验到技术几乎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人们只要把经验进行各种形式的类比,再重新外推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这就是技术,古代技术大抵都是如此产生的。如鲁班发明锯子,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就可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明确指出:“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2]。因此我们说,从经验到技术只有一步之遥。
而从经验到科学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科学是一种理性知识,它是由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和原理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所以从作为感性知识的经验到作为理性知识的科学必须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把相同的经验整理加工成不同的科学理论,就好像不同的加工厂会把相同的木料加工成不同的木制品一样。一般说来,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民族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即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培养起来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科学为什么会与文化模式十分“协调”,从而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以此为根据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同为医学,而中医学与西医学有如此大的差别;为什么同为天文学,而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地心说、日心说有如此大的差别。同样,我们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技术的文化特色不那么明显。这是因为,“人的记忆积累经验……经验造就技术”[2],而人的记忆仅依赖于本能,所以从本能→记忆→经验→技术的过程是一种不需要借助任何中介的直接过渡过程,与作为文化模式核心组成部分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几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此上说,技术主要依赖于人的本能,而人的本能与文化模式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技术也就与文化模式关系不大。
3 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区别
技术来源于经验,但当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仅凭经验就无法推动技术的发展,这时技术就必须借助科学。这也许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因为“凭经验的,知事物之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而技术作为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上,还必须“知其所以然”,也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据此发明新的手段和方法,并改进、完善、更新原有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不言而喻,“知其所以然”正是科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光知道某种草药有麻醉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它为什么有麻醉作用;光知道凸透镜可以聚光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它为什么会聚光;光知道水里的鱼的视在位置在其实际位置的上方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鱼的视在位置为什么会在实际位置的上方。前者只是“知其然”,仅凭经验就足够了,而后者是“知其所以然”,仅凭经验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科学。这也正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须依靠科学的根本原因。
这样一来,技术就有了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我们可以把来源于经验的技术叫做“经验技术”,把来源于科学的技术叫做“科学技术”。正是由于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验技术是“后生技术”,科学技术是“前生技术”。经验技术是以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经验,当然就没有技术。然而经验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如果人与自然界没有某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当然也就产生不出这方面的经验技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经验技术看作是一种后生技术。例如,没有被草叶划破手指之类的经验,就不可能发明出锯子;没有观察到泥土被火烧过后变硬的现象,就不可能有陶瓷技术,等等。而我们之所以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前生技术,是因为科学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经验、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以经验和自然现象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理论或假说对未出现的自然现象和人们在未来才会经历到的“经验”有预见作用。以这种“预见”为基础的技术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前生技术。事实上,当一种理论或假说提出后,它同时也就为其应用(即技术)提供了可能,尽管这种应用还未变成现实。例如,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人们就可以预见物体围绕地球旋转的所谓“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以此为基础就诞生了宇航技术;同样,根据基因理论,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克隆”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可想而知,单凭事后的经验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宇航技术和“克隆”技术的。
第二,经验技术是“单生技术”,科学技术是“多生技术”。由于经验技术仅仅是一种“知其然”的技术,它是通过对经验的类比和外推得到的,因此与经验之间几乎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一种经验只能产生一种技术,而且经验本身只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同事物的内在普遍规律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决定了,经验技术是一种“单生技术”,即一种技术的产生与其他技术的产生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与经验技术不同,科学技术由于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而科学理论是一种普遍陈述,它揭示的是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性或共同规律,因此一种科学理论可以为多种“应用”开辟道路,即促使与这类现象相关的多种技术的诞生。比如,内燃机、空调、冰箱技术都是建立在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电磁波理论则促进了雷达技术、电视技术、遥控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这一技术群的诞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三,经验技术是“技能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技术”。由于经验技术本身就来源于在特定环境下所获得的经验,因而人们在运用或改进这种技术时就必须要视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这就需要使用技术的人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此我们说,经验技术的运用或改进本身也必须以经验和技能为基础。例如,使用同样的刀,庖丁和普通屠夫在宰牛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使用同样的工具,一个熟练的铁匠和他的徒弟在打制铁器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就在于他们之间在经验和技能方面的差异。而科学技术由于其原理来源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因此它的运用受环境的影响很小,即使在不同情况下要作某种“调整”,它也可以事先由理论精确地加以决定,而无需运用技术的人自己去摸索作多大程度的调整。不过,由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学,因此运用和改进这种技术的人必须懂得科学,即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实际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运用和改进科学技术的工程师必须学习有关科学理论,即他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运用和改进经验技术的工匠则不必是知识分子,甚至是一个文盲也可以。
第四,经验技术是“渐进技术”,科学技术是“突变技术”。经验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所以它明显地受到客观世界发展水平的制约,这就是说,人们不可能获得超越客观世界发展水平的经验。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进过程,因此人们各种经验的获得也表现为一种渐进的积累过程。这样一来,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当然也就呈现出一种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而不会出现技术跃进。纵观中西技术史,人们不难看出,在16世纪前的整个古代社会,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如此。此外,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一直以渐进形式缓慢发展也可以对之加以佐证(如果把技术看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话)。然而,科学理论(科学假说)的提出本质上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创造活动,它尽管必须以客观世界为解释对象,但并不需要囿于客观世界。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理论。因此,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就完全有可能随着新的科学理论的诞生而作跳跃式的发展。事实上,从18世纪以来短短的三百年时间里人类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的,而且,当今的所有重大技术突破几乎无一不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完成的:基因理论导致“克隆”技术的诞生,非线性光学导致激光技术的诞生,核物理学导致原子能技术的诞生,等等。所以说,科学技术是以突变形式向前发展的。
4 关于“李约瑟难题”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2)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3)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从这三点结论出发,我们就不难对多年来一直困扰学术界的所谓“李约瑟难题”进行分析讨论了。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和其他不同场合再三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3]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该难题一提出,就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或解题方案。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解题方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因此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李约瑟说“中国大约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这句话就站不住脚。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由于系统的实验方法还未出现,因此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都未形成,科学只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的。而自然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辨知识,是一种自然观,根本不存在衡量谁是谁非,谁先进谁落后的客观标准。而且退一步讲,即使在古代社会中西方都存在某些独立的自然科学学科,人们也无法判断它们谁更先进。因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4],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并且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相对主义,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可比的,所以不同的科学形态之间是无法比较其优劣的。从实际情况看,也的确如此。例如作为“科学”,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究竟谁更先进呢?浑天说和地心说谁更先进呢?五行说和四根说究竟谁更先进呢?它们是无法判断的,因为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李约瑟说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领先于西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那么为何可以说16世纪前中国的技术领先于西方呢?这是因为评判技术的先进或落后,优或劣的共同标准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功效性,即如何尽可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紧接着的问题就是,16世纪前中国的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于西方呢?这是因为,尽管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双方的技术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但中国在进入汉代以后,从总体上看社会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这就使得(经验)技术能够缓慢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安居乐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广泛使用;而欧洲在进入中世纪后,实行了愚昧落后的政教合一体制,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宗教教义的严格限制,而且欧洲中世纪的“农奴除了不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与奴隶没有区别”,[5]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严重地削弱了广泛使用技术的社会基础。这样一来,中国的技术就走在了西方的前头。关于这一点还应当指出的是,16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并不见得遥遥领先于西方同期水平,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社会体制严重地抑制了技术的广泛使用,从而使人们误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远高于西方。
最后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或者也可以说,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突然落后了?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得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讨论。大家知道,西方近代科学在文艺复兴后一开始是以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复归形式出现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说西方近代科学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延续,它之所以中断了一千多年,完全是由于社会原因(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和农奴制)造成的。这就意味着,经过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的洗礼,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是顺理成章的。如果它没有诞生,或诞生在中国这块不同的文化土壤上,那才真的给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呢?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自从伽利略有意识地首创用系统的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界以后,西方近代科学就逐渐从作为思辨知识的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实证知识。后来当它与技术结合在一起时,就如虎添翼,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医学似乎是个例外,这倒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难题”,但并不难解)。从这里可以看出,与其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突然落后了,倒不如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抛弃了作为自己思辨知识的传统自然哲学,因而压根儿就不见了中国的科学。
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显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