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词论文,人称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在现代汉语照应系统中,人称代词“他”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照应语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单个的小句之内,(注:本文的“小句”仅指口语中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有点号标记的主谓结构,不考虑能否单独表达满足交际需要的完整意思。)即句内照应(intra-sentential anaphora),还是在超越单个小句的篇章之中,即超句照应(extra- sententialanaphora),作为照应语,人称代词“他”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分布形式及先行语的选择等方面,句内照应和超句照应都表现出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本文试图揭示“他”的照应规律,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解释,同时还将讨论“他”在篇章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制约因素。
先说明两点,(一)本文讨论的“他”,实际上也指“她”或“他们”、“她们”,人称代词的性数范畴一般不影响本文的结论。为此,文中举例不避“她”等。(二)人称代词“他”在句中除了可以与前面的某个指称语同指外,也可与它异指。除特别标明外,不考虑异指。如“小张说他不想来”(a.小张[,i]说他[,i]不想来。b.小张[,i]说他 [,i]不想来。),我们分析a的照应关系时,不考虑b。
1句内照应的单向性及其认知解释
人称代词“他”用于一个句子之内进行照应,这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各类动词和句法结构基本上都能接纳这种用法,只要语义上能匹配,句法结构上似乎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即“他”用于句内照应的句法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句内人称代词的照应是绝对自由的和无条件的,事实上,它在其他方面还是受到一些限制。请看下面句子:
(1)*他[,i]看见了小李[,i]的妈妈。
(2)*他[,i]的妈妈看见了小李[,i]。
(3)*他[,i]女儿给老张[,i]买了一件大衣。
(4)*在他[,i]宿舍里,小张[,i]放了一盆花。
以上四句中的人称代词“他”均不能与本句后面的名词指称语同指。这说明,汉语中同一个句子之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型结构中的顺序有严格的单向性,一般必须是名词在前,代词在后,反之,则不能同指。(注:这一点与英语有所不同。据Karen Van Hoek ( 1995:310),英语中下面的句子则是可以接受的:(1 ) His[,i]
motherloves John[,i]. (2)Near Him[,i],Dan[,i] saw a snake.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有的同一单句内前置的代词也不能与后面的名词同指。
另,在“你昨天给他[,i]钱的那个人[,i]今天又来了”这类句子中,人称代词可以与后面的名词指称语同指,这与本文讨论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代词和名词不是共处于句子层面,它们处在一个限定性短语层面(“你昨天给他钱的那个人”是短语);其次,这里涉及将双宾语句子中的间接宾语提取为中心语后代词复指的问题,而且必须是提取句子中的成分,如单就“给他钱的那个人”而言,代词与名词就不同指,仍然体现了单向性。因此,这类情况当另类处理。)
下面我们试对汉语中同指的代词和名词在线型结构中的单向性作点分析。
按照认知语法的可及理论(the Theory of Accessibility), 可以说名词、人称代词、反身代词及零形式等在照应用法中主要用来表示在某一话语单位之内指称对象可及(或者说可找回)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 名词(包括名词短语)是低可及标记(LowAccessibilitymarker)。也就是说,当某个指称对象在话语中不明确或无法找回时,表达者就出以名词,以求重新唤起人们对指称对象的记忆;零形式是高可及标记(High Accessibility marker); 其他指称形式处于名词和零形式这两极之间。上述指称语按可及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排列如下:
名词 人称代词 反身代词 零形式
─────────────────→
低 (可及程度)高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首次引出一个指称对象时,总是使用表示该对象的名词指称形式。因为对于受众来说,该指称对象是陌生的,不明确的,它的可及程度是零,此时只有以名词形式表示,才能在受众的认知世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关于该对象的指称概念,以保证交际得以顺利展开。此后,接下来的语言表达,再次提到该指称对象时,如果可及程度不低,那么就综合考虑有关句法、语义等因素,使用零形式或人称代词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用于交际开始的句子绝大多数都是以名词指称形式开头的原因。
不过,如果某个指称对象对于表达者和受众来说,都是明确的,可及程度较高的,那么也可以用代词开始,展开话题。例如:
(5)甲:他出国了。乙:我知道,上个月给我来了封信。
这里,人称代词“他”的指称对象,甲、乙两人都心中有数,所以,不用名词并无不可。这也就是说,以人称代词开头的句子是以交际双方都对该代词表示的对象已明确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句子表达之前,交际双方的认知世界中已经存在一个表示该指称对象的“名词”,因此,以人称代词开头的句子在语言层面,该代词是首次引出一个指称对象,可以看作是先行语,但是在认知层面,该代词仍是一个照应语,它与那个在认知世界早已存在的“名词”同指,所不同的只是该名词在语言层面没有出现罢了。
如果某一表达对象一开始就可以用人称代词来指称,那就意味着该对象在受众的认知世界可及程度较高,这也就是说,它对低可及标记的名词有排斥性。倘若此时再在句子后面部分用名词指称形式来重提该对象,则自然与句子开始认定的事实相违背。所以,像例(1)—(4)那样的句子不为人接受。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语言运用中一句之内究竟可以出现多少个指称对象,这并无限制,视表达的实际需要,可以限于一个指称对象,也可以同时涉及多个指称对象。因此,假如像(1)—(4)这样在后面用名词指称形式与前面不同的另一指称形式——人称代词——都可以同指的话,那么,要在句中表达某一指称形式与前面人称代词异指用什么方式呢?请比较下面句子:
(6)a.他[,i]看见了小李[,i]的妈妈。 b.他[,i]看见了小李[,i]的妈妈。
众所周知,例(6)中的a、b两句不可能同真(指可接受), 也不可能同假(指不可接受),只能是一真一假。也就是说,在这里,同一种句法分布只能表示一种照应关系。那么到底孰真孰假呢?这只有靠竞争。参与这种竞争的是人的认知和语言自身。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低可及标记的名词其典型用法是引出首次出现的指称对象,这已经达成人们认知上的共识。因此,人们看到名词,总是倾向于把它与新的指称对象联系起来。此外,名词在前、代词在后的用法允许异指的同时,也允许同指。例如:
(7)a.小李[,i]说他[,i]明天去图书馆。 b.小李[,i]说他[,j]明天去图书馆。
例(7)的a、b两句可以同真。就是说, 代词与名词异指在典型的、常用的线型序列(名词在前,代词在后)中没有自己独享的分布方式。如果再在名词在后、代词在前的线型序列中它仍不能取得独立权,那么整个的异指表达就变得游移不定,完全依赖语言环境了,这不仅会加重人们认知上的负担,而且会使语言交际无法进行。
因此,综合考虑上面各因素,人们只得放弃例(6a)这样的表达。
2句内照应先行语的选择
以上分析的都是代词前面只有一个指称语的情况。此时,代词的先行语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一般来说,前面的指称语就是该代词的先行语,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表明该代词另有所指的话。但是,当代词前面有多个(一般是两个)指称语时,代词究竟与哪个指称语同指呢?这其间又有什么规律呢?请看下面例句:
(8)老张叫小李把他的抽屉锁起来。
(9)儿子知道父亲把他的日记烧了。
(10)局长希望秘书把他儿子也带来。
(11)小李不同意小张在他房间里打牌。
上面各例中的人称代词“他”前面均有两个表示人的指称语。孤立地看,“他”都可以与它前面的指称语同指,因为各句中人称代词的性、数与名词指称语的性、数一致。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抽取一例来分析一下。例(8),与人称代词“他”语义最密切、 最直接的成分是“抽屉”。一般情况下,“老张”有抽屉,“小李”也可以有抽屉,而且“小李”实施“锁”抽屉这个动作与抽屉属于谁领有没有强制性关系。因此,仅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来看,“他”既可以选“老张”为先行语,也可以选“小李”为先行语。不过,如果考虑人的语言心理,人们还是倾向于将“老张”看作首选先行语(priority antecedent)。 (注:笔者拿此类例子在较小的范围内作过一次调查,人们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后面的人称代词指句子开头名词所表示的人。)同理,对于例( 9),人们首选“儿子”为先行语;对于例(10),人们首选“局长”为先行语;例(11)的先行语是“小李”。
综合考察以上各例并联系调查更广泛的语料,我们发现:在涉及多个指称语的句子里,作为照应语使用的人称代词表现出一种长距离选择先行语的倾向,即明显倾向于以距离较远的指称语为先行语。或者反过来说,在涉及多个指称语的句子中,如果需要某个指称形式与较远距离的指称语同指,则人们明显倾向于选用人称代词。以上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长距离效应(maximal distance effect)。
进一步分析,还不难看出,人称代词句内选择先行语的长距离效应的认知特性在语言内部是有理据的。对于例(8)—(11), 我们可以将人称代词删除,变换为:
(8’)老张叫小李把抽屉锁起来。
(9’)儿子知道父亲把日记烧了。
(10’)局长希望秘书把儿子也带来。
(11’)小李不同意小张在房间里打牌。
很明显,变换后的句子均无不可。考察这些句子,应该承认,它们各自都有一个零形式的定语。拿例(8’)来说, 零形式定语限定的是“抽屉”,也就是说,零形式充当了原来人称代词的句法角色,其他各例同此。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就这些单个的句子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靠近零形式的名词指称语为零形式的先行语。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例(8’)的“抽屉”是“小李”的抽屉;例(9’)的“日记”是“父亲”的日记;例(10’)的“儿子”是“秘书”的儿子;例(11’),当把“房间”看作是“小张”的房间时,句子似不合情理,这也与我们乍一听这个句子感到某种不顺相吻合,但这不足以作为反例否定我们的分析,它只能说明此句有关成分的语义或语用配置不甚协调。
以上说明,各句中被领有的名词中心语如果选择最近的名词为领有者时,一般倾向于用零形式定语,将选择最远的名词为领有者的表达方式让位给人称代词,以使零形式和人称代词在这类句法格式中的分布形成相对互补。这与人称代词和零形式的可及程度相符合,或者说正是人称代词和零形式可及程度的必然要求。距离远的,可及程度就相对较低,于是需要用代词照应;距离近的,可及程度就相对较高,于是就可以用零形式照应。可见,人称代词句内选择先行语的长距离效应是语言内部有关表达方式分工协作的自然结果,这也说明照应系统本身是个有机的统一体。
3超句照应的主语倾向
人称代词“他”的超句照应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它的使用有的带有强制性或倾向性,造成这种强制性或倾向性的,是人们的认知以及句法、语义等因素;有的则带有随机性,它与表达者个人的语言风格有关。从整体上说,超句代词照应的情况很复杂,这里分析的只是一个方面。
凡照应一般总得要涉及两个成分:一个是照应语,一个是先行语。因此,这里的“主语”可有两种理解,既可以指照应语充当主语,也可以指先行语充当主语。关于照应语的句法分布,徐赳赳(1990)作过研究,他发现人称代词照应语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有较大差异,如照应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三种句法成分的比例分别为61.82%、 18.15%和20.03%,人称代词照应语倾向于充当句子的主语。本节我们将从先行语的角度来考察,探讨始发句(相对而言)中的句法成分与后续句人称代词照应语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可以充当人称代词先行语的只能是表示人的名词(含名词性短语)。当句中仅有一个表示人的名词时,该名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充当主语,这时,后续句中常常用代词与该名词照应。例如:
(12)庄建敏[,i]在走廊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i]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谢志斌《扶贫》)
(13)杨双根[,i]将锅里的剩饭剩菜都吃光了,然后牵着那头老牛到田里,将牛拴在铁桥下的铁架上,牛悠闲地吃草,他[,i]却拽出唢呐摇头晃脑地吹起来。(关仁山《九月还乡》)
(14)第二天天一亮石得宝[,i]就爬起来,媳妇听到厨房里有响动,披上衣服过来看时,他[,i]已将一碗冷饭用开水泡了两遍后吃光了。(刘醒龙《挑担茶叶上北京》)
例(12)是在第一个后续句中用代词与始发句的主语照应,这里如果不用代词则可以用零形式,但不能重用名词。例(13)是在第四个后续小句中用代词与始发句的主语照应。例(14),在代词照应语所在的后续小句与始发句之间还穿插了关于另一个指称对象的叙述,不过,该叙述句是表时间的从属句。这说明,如果始发句只有一个表示人的指称对象,则后续句中代词照应语的使用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用在紧接着的后续小句中,也可以用在相隔较远的后续小句中。
当句中仅有的一个表示人的名词充当宾语(如存现句)时,后续句一般明显倾向于用零形式与该名词照应。例句从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始发句包含两个表人名词的情况。两个表人名词在同一句中的句法分布常常是充当主语、宾语(宾语小句中的主语也一并归入宾语看待)或定语,无论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它们都有资格在后续句中作为继续表述的对象,再充当新的主语。此时,被选作后续句主语的名词,是改以代词形式出现,还是仍然以名词形式重现呢?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不用人称代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选为继续表述对象的名词指称语在始发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一般情况下,继续作为后续句表述对象且在后续句中充当主语的指称语,如果在始发句中是作主语的,则明显倾向于要求在后续句中用代词形式(或零形式)。例如:
(15)从床上爬起来的王家宽[,i]没有去找张桂兰,他[,i]在门外的晒楼上独坐,多日不用的收音机又挂到他的脖子上。(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16)吃过早饭,童舞[,i]拜见了于明诚。她[,i]由衷地作了道歉,悔恨交加……(李贯通《天缺一角》)
(17)贺玉梅[,i]和乔亮半道上分了手,θ[,i]在小饭馆吃了饭,她[,i]就去了谢跃进的公司。(谈歌《大厂》)
例(15)—(17),继续作为后续句表述对象的指称语在始发句中均充当主语,因此,它们在后续句中或用代词,或用零形式,如果用名词则一般很难为人接受。试看下面的变换句:
(15’)[??]从床上爬起来的王家宽[,i]没有去找张桂兰,王家宽[,i]在门外晒楼上独坐。
如果在始发句中是作宾语或定语的,一般则要求重用名词。这一点对于紧随始发句之后的后续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18)岳秀秀介绍了贺玉梅[,i],贺玉梅[,i]笑着说:真是不好意思,我们办不了,只好麻烦您了。(谈歌《大厂》)
(19)夏之萍请简珍[,i]坐,简珍[,i]不客气地坐下了。(刘心武《风过耳》)
(20)金玲还没来,石得宝站在门口迫不及待地请蒋馆长[,i]作指示。蒋馆长[,i]矜持地说等进了屋再慢慢细谈。(刘醒龙《挑担茶叶上北京》)
(21)李书记笑容可掬正要出面,却又被赵雨果[,i]拦住了,赵雨果[,i]说,实不相瞒,30万是我炒出来的,我捅的漏洞我堵。(李贯通《天缺一角》)
(22)王家宽把手搭在朱灵[,i]的膀子上,朱灵[,i]没有反感。(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前四例后续句的表述对象其指称语在始发句中充当宾语(含介词宾语),后一例的指称语在始发句中充当定语。这五例无一例外地全部在后续句中重用了名词,尽管有的始发句的语义已表明宾语可能充当后续句的施事,如例(20),或者始发句的宾语在本句中是施事,如例(21)。再看下面的变换句,不仅文气不畅,而且语义含混。
(18’)[??]岳秀秀介绍了贺玉梅[,i],她[,i]笑着说:真是不好意思,我们办不了,只好麻烦您了。
综上所述,连续话语中,后续句的人称代词主语一般大多与始发句的主语同指,即选择始发句的主语为先行语,或者说,当选择始发句的主语为继续表述的对象时,则在后续句中倾向于用代词;当选择始发句的宾语或定语为继续表述的对象时,则在后续句中只能重用名词。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讲的代词照应的主语倾向(subject—orientation)。
还必须指出一点,名词先行语的主语倾向明显强于人称代词照应语的主语倾向。在我们考察的近十万字语料中,名词先行语后以人称代词作照应语的后续句共116个(只统计首次出现的小句), 其中名词充当始发句主语的共101个,充当定语的9个,充当宾语的仅6个。 可以看出,人称代词作照应语的后续句中,87.1%的句子与始发句的主语相照应。
后续句中用人称代词与始发句的宾语或定语相照应,主要见于下面两种情况。
(一)始发句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看下面例句:
(23)我把朋友的说法告诉了智者[,i],他[,i]莞尔一笑:“这话说得还很有点辩证法……”(李国文《涅槃》)
(24)我认识简潮[,i],是一九五七年的春天,他[,i]已经从美院附中毕业,升到美术学校一年级了。(张笑天《错过太阳和群星的人》)
(25)你必须得同叶桑[,i]好好谈谈,她[,i]有些不太正常。(方方《暗示》)
以上是由始发句指称语人称的改变所造成的。上面三例始发句的主语都不是第三人称,前两例是第一人称,后一例是第二人称。
(二)后续句中使用关联词语。例如:
(26)公司上个月丢了一笔钱,老板怀疑小李[,i],因为他[,i]最近突然变得阔绰起来了。
(27)小李不愿意巴结老张[,i],尽管他[,i]可能会升为主管。
(28)老师经常表扬小李[,i],但是他[,i]从来不骄傲。
(29)法警昨晚抄了张经理[,i]的家,因为他[,i]被指控犯了贪污受贿罪。
例(26)—(28)人称代词与始发句的宾语同指,例(29)人称代词与始发句宾语中的定语同指。
必须指出,这种情况除与关联词语有关外,还与动词等有关成分的语义有关。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关联词语的出现与代词的使用有绝对的关系。拿例(26)来说,后续句用的关联词语是“因为”,这就意味着后续句是要说明事件的原因。公司丢钱,而“他”突然之间却“阔绰起来了”,再联系上文“小李”是怀疑对象,故可推知“他”照应“小李”。
4超句照应的主语倾向性分析
从语言自身来看,句子的主语一般同时也是话题,整个句子的表达以此为出发点。至于该话题能在多少个后续小句中得以延续,则视实际表达的需要。有的可能简单句本身就结束了对话题的表述,有的可能连续好几个小句都表述同一个话题。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引出新的话题,那么都意味着原话题仍在继续。在一个连续的话语结构单位之内,话题延续的方式从理论上讲有四种:(一)每一个小句都重复话题初现时的指称形式;(二)每一个小句都使用与初现话题相照应的人称代词;(三)每一个小句都使用与初现话题照应的零形式;(四)在各小句中穿插使用前三种形式。这四种形式除第一种在实际中一般不使用外,其他三种在实际中都有使用,且以第四种形式为多见。如果是篇幅不很长的话语结构,则以(二)、(三)两种方式穿插使用为常见。这种话题延续的方式可以看作是篇章语法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像句法的有关规则一样,早已随着人们语言的习得成为人们语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人们看到后续句的主语是代词或零形式时,首先总是要将它们与前面始发句的主语(即话题)联系起来。反过来,人们进行语言表达时,总是倾向于用代词或零形式与前面句子的主语照应。如果后续小句的话题不是原先的话题,即该后续小句开始改变话题,那么一般就得使用让人们明确的指称形式——名词,除非有特殊的标记或明显的语义关联。(注:因有特殊标记而不使用名词的可参看例(26)—(29),不再另举。因有明显的一对一语义关联而不使用名词的可参考下例:
(1)我[,i]做过这个工作[,j],θ[,j]不算太难。(吕叔湘、 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第2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12月第1版。)
这里,“工作”和“难”之间有常规关系,语义联系明显,而且“我”与“难”之间没有常规关系。因此,后续句可以不用名词而用零形式充当主语,与“工作”相照应。但是,如果不是一对一的语义关联,要用非名词的指称形式作照应语还是受到限制。例如:
(2)a.姐姐[,i]穿了[一件黑色旗袍][,j],θ[,i/j] 不算太漂亮。
b.姐姐[,i]穿了[一件黑色旗袍][,j],她[,i] 不算太漂亮。
c.姐姐[,i]穿了[一件黑色旗袍][,j],它[,j] 不算太漂亮。)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始发句中的宾语或定语成为后续句的话题时,无论它们与后续句的主语距离多么近,都必须使用名词形式而不能用代词的原因。
始发句中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或者后续小句用了关联词语的话语结构中,后续小句可以用人称代词改变话题,与始发句中的宾语或定语照应,这是因为前者表现出了人称差异,自动排除了后续小句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与始发句话题(第一或第二人称)同指的可能;后者是因为有关联词语的标记作用以及有关成分语义关系的激活作用。可以肯定,处理这两种情况与处理前面那种情况的心理过程一定有区别。
心理语言学的实验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句子包含两个参与者,那么,一般情况下,先述的参与者比后述的参与者易于提取。(参看陈永明、崔耀 1995)人们理解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将要处理的信息建造一个完整的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构成该心理表征基础的就是最先被人感知并接受的信息。人们此后的所有信息处理都将从这个基础出发,如果对后面信息的处理需要联系前面已经沉淀的信息,那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回溯心理表征的基础部分,这时,先述参与者就被重新激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词照应的主语倾向性也是人类语言心理的必然结果。
5超句照应的制约因素
语篇中人称代词照应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制约它使用的因素既有句法、语义的,也有语用方面的。从总体上说,人称代词、零形式和名词这三种指称形式在整个超句照应中互有分工,各有自己的分布空间,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否认,三种形式又互有渗透,在某些分布上难以绝然认定非此即彼,只能说某种指称形式出现的概率大,某种指称形式出现的概率小。下面我们对明显制约人称代词照应用法的因素作点分析。
5.1语义层次
一个连续话语单位尽管从整体上看它是一个意群,但是如果进一步从微观上来考察,则可以将它划分为若干个语义层,各语义层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话语单位的首句是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它概括地交代整个意群的表义,其后各语义层都在该主题句的统领之下,被统领的语义层中一般用代词;第二种是话语单位各语义层不分主次,只是线型排列顺序不同,这种情况下除第一个层次外,后面各层次一般也用代词。
(30)10月21日,希拉里[,i]又开始了她紧张而又按部就班的一天。一大早,她[,i]便从纽约飞往波斯顿出席民主党成员斯科特·哈什巴达的竞选活动。然后,她[,i]赶赴南部罗得岛州文索基特市参加民主党候选人帕特里克·肯尼迪和麦尔斯·约克举行的3个活动。 (《北京青年报》1998—10—24—09)
(31)高建成[,i]坐在第四辆车上,神色凝重。此时,他[,i]顾不上连续多日高烧不退的病痛折磨,顾不上思念在遭受水灾的湖南老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也顾不上为没能带4岁女儿去看病而歉疚,他[,i]一心想的是快速前进,赶到险段。(《人民日报》1998—08—26—04)
例(30)和(31)都由三个语义层组成。所不同的是,前者第一层是个主题句,它统领后面两个语义层。后者的三个语义层只是一般的线型关系。由于各语义层相对独立完整,所以除第一个语义层用名词外,其他各语义层都用人称代词。
一般来说,只要语义层次分明,即使某个语义层内部出现了新的指称对象,也不影响人称代词的使用。例句从略。
5.2指称对象的数量
在相对完整的话语结构里,指称对象的数量多寡对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有影响。如果指称对象多,则代词的使用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指称对象单一,则代词的使用就比较自由,这时一般都倾向于较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有的不仅在一个段落之内全部用代词,而且转换后的段落中仍用代词。比较下面两例:
(32)王家宽和老黑把王老炳背回家里,请中医刘顺昌为王老炳治疗。刘顺昌指使王家宽脱掉王老炳的衣裤,王老炳像一头褪了毛的肥猪躺在床上,许多人站在床边围观刘顺昌治疗。(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33)自王启兴[,i]走上平凡的维修服务岗位,一干就是40年,他[,i]对工作的痴迷和挚爱有口皆碑……他[,i]跑着来到现场……但他[,i]咬着牙坚持不肯离开。他[,i]患有严重的慢性胃病……他[,i] 就买了个小闹钟……他[,i]说……这些年,他[,i]用双脚走了将近9000公里。(《人民日报》1998—02—10—11)
例(32)涉及四个指称对象,因此不便使用代词。例(33)是个短篇人物通讯中的自然段落。全段除开头用名词引出表述对象外,其余凡提到该对象时全部用的是人称代词。该自然段落共有33个小句。不过,像这种指称对象单一的话语结构,代词使用频率的高低与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也有较大关系。
5.3时间词语和关联词语
由于语言总是用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因此,任何一个话语单位,无论是从句法结构方面看,还是从语义结构方面看,组成它的各小句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小句内的有关成分总要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continuity),而且话语单位不同,这种连续性也就程度不一,有的连续性强,有的连续性弱。正是这种连续性程度的差异才使得人们采用不同的指称形式进行照应。
话语单位的连续性大多是由组成它的各小句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从形式上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标记,只能通过句法、语义的分析才能明了。但是也有一种话语单位,小句间出现一种具有连接作用的时间词语或关联词语。这种时间词语和关联词语除了具有连接功能外,它们在语形上还有一种客观的阻断性分界作用,因此,紧随其后的小句倾向于用代词照应。例如:
(34)司机小万[,i]就住在这个居民区中。那天他[,i]被宫自悦使唤到深夜才得下工,他没把车开到单位存放,直接开回了这个居民区,以前他[,i]逢到类似情况,也曾这样做过。(刘心武《风过耳》)
(35)不久匡二秋[,i]就从“黑帮”群中被“解放”了出来,因为他[,i]向“造反派”抛出了一批“保皇派”的档案材料并揭发了“走资派”校长和党支部正、副书记的“三反言论”。(刘心武《风过耳》)
关联词语对照应语形式的影响是个较复杂的问题,用什么形式的照应语可能与“关联”的程度,关联词语的位置等其他因素也有关系,这里不作深究。
5.4话题提升
我们在前面曾指出,引出新话题一般要用名词形式的指称语,这是就以下两种情况来说的。第一种是指表示该话题的名词在当前话语中从未出现过,它是随新话题第一次出现;第二种指的是将当前话语中充当某个小句宾语的名词提升为话题,作为话题它是转换后的新话题,但名词本身却不是第一次出现。这里讲的提升话题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将当前话语中充当某个小句主语中心语的定语成分提升为话题,该话题一般要用代词形式与前面作定语的先行语照应。例如:
(36)方天穹[,i]的工作负担并不怎样繁重,他[,i]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吮吸乳汁般地阅读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刘心武《风过耳》)
(37)雷秀花[,i]心里的尴尬愁闷渐渐浮现到脸上来;她[,i]偷瞥仲嫂几眼,心里很为那晚娑罗树下的孟浪愧悔。(刘心武《风过耳》)
最后还要指出,这种用代词作为照应语来表示提升后的新话题,必须要求被提升名词所限定的中心语不是表示人的名词。如果中心语也是表示人的名词,则充当定语的名词要提升为话题一般不能用代词形式,而要重用名词,除非有关成分的语义关系能排解歧义。试比较:
(38)a.[老张[,j]的儿子][,i]考上了大学,他[,i/j]非常自豪。
b.[老张[,j]的儿子][,i]考上了大学,老张[,j]非常自豪。
(39)a.[陈新梦[,j]的嫂子][,i]没想到打电话来的女人竟如此富于进攻性,她[,i]对简珍说:“新梦病了,住院了。”(刘心武《风过耳》)
b.[陈新梦[,j]的嫂子][,i]一大早就出去了,她[,j]想,干脆趁嫂子不在给哥哥打个电话吧。
上面例子的a、b两句中,始发小句的主语和主语中心语的定语都是表示人的名词,但两例在后续小句中将定语提升为话题时所采用的指称形式却不同,例(38b)重用名词,而例(39b)则仍然用的是代词。这是因为后一例中后续小句自身的有关成分能够排除因使用代词而产生的歧义,而前一例则没有这种作用。
5.5时制转换
时间是物质和运动存在的方式之一,人的语言表达总是离不开时间范畴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被表达的人、物以及事件总是存在、发生于一定的时间,二是表达行为本身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由此一来,语言中真正涉及到的时间关系就相当复杂。这种复杂的时间关系无疑会影响语言的方方面面。这里先看看人称代词照应与时制的关系。
时制是指情状的发生时间、说话时间和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互关系。(参看陈平1988)一般来说,一组时制相同的小句其连续性要远远强于一组时制不同的小句。因此,时制的相同与否对照应语的指称形式也有影响。请看下面例句:
(40)(a)仲哥[,i]正在给病床上的妻子扎针。(b)他[,i]自学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点耳穴掐脚穴,颇有一定水平,在工段上邻居中都有相当口碑。(刘心武《风过耳》)
(41)(a)夏之萍[,i]现在胸臆里只有恨, 像最浓的乌云裹挟着闪电雷鸣的恨。(b)她[,i]将不同意安排方天穹的追悼会, 或者他们开那追掉会她拒绝出席。(刘心武《风过耳》)
例(40),小句a是简单现在时,小句b是先事现在时;(注:这里讲的时制与我们一般讲的时态不同。)例(41),小句a 是简单现在时,小句b是简单将来时。 这两例中的始发句和后续句在时制上都发生了变化,所有的后续句都用人称代词与始发句照应,而不能用零形式照应。(注:这类句子如果不避重复,勉强可以重用名词作为照应语。)因此,我们说,如果后续句在时制上与始发句不相同,那么一般要选择代词作为后续句的照应语。
5.6时相结构
汉语句子的时相结构按[±静态]、[±持续]和[±完成]三对区别性特征可分五种不同的情状类型,分别是:Ⅰ状态,Ⅱ活动,Ⅲ结束,Ⅳ复变,Ⅴ单变。(参看陈平1988)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人称代词的使用与不同的情状类型共现也有较大关系。(注:关于时相结构及其对照应语形式的影响,笔者在学位论文的第三章(零形式照应)中有详细的分析。)当状态情状与结束情状、活动情状等共现,且状态情状作为始发句时,则结束情状、复变情状等的后续句一般用代词照应语。例如:
(42)陈新梦[,i]觉得鼻息中还有宫自悦身上的气息,她[,i]梦游似地去取了一大一小两个改锥。(刘心武《风过耳》)
(43)忽然夏之萍[,i]感到一只手粗暴地拍在她肩膀上,她[,i]惊回首,猛起身——那不是别人,是她的老公!(刘心武《风过耳》)
此外,指称对象性别对代词照应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人称代词使用的制约因素。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为了分析起见所作的分解,实际语言运用中,很少只有一个因素孤立地起作用,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分布都是各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有的还受表达者的个人风格或语言习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