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变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变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6—0883—04

作为研究人们思想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宽度是无法简单化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渗透到了现实社会的各大系统,而且成为人们探索追问的学科领域,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本文力图突破思维方式视角的局限,对原有的、约定成俗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和变革,即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使“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的理念得以彰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

一、哲学上的两种思维方式

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求反映时代精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促使时代、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成为当今的迫切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哲学理论指导下构建,才会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理应依据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这里所说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追根究底之学,它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换言之,特定的思维方式只能用来追问特定的对象。根据思维所追问的对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哲学思维方式分为两种:现成论与生成论。本文正是基于对“现成论”与“生成论”的诠释来解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转换。

所谓“现成”是从逻辑而非时间意义上讲,就是已完成性,它意味着已“是其所是”,即可以问“它是什么”,我们把追问“是什么”的哲学思维方式称为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在现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已完成的,都有一个本质,这个本质决定着对象的“是其所是”。

非现成即“生成”,同样从逻辑而非时间意义上讲,它是未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永处于生成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就不再追问“它是什么”而只能追问它“如何”、它“怎样”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任何自身”——“自己本身”,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相互引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和成为自己的[1]。现成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切换到为知识探究或道德推论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投射下人们着眼于人之“是其所是”之根据,过滤掉了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内涵。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进入受教育者心灵的通道,缩短教育双方之间的“卡夫丁”峡谷,就需要从现成论思维方式之遮蔽或遗忘的困境中走出来。不是以体系建构为鹄的,也不以统一性理论的论证为基础,而是切入生活的细枝末节,彰显人类处境中“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

二、现成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到黑格尔,哲学家们都是将“我自体”和“物自体”看成是已被设定的,不变的现成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阿基米德点作为自己的基石,构建自己的理论,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求、追问“它是什么”(我们称之为阿基米德情节),希望从一个支点推出整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论的传统,它以逻辑概念的方式来规定一切。认为知识是对实在静态的把握和关注,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直接的智慧力量占有知识,通过理性的力量吸收知识,无须经过经验土壤来生成。其实质是把一切都等同于物,因而是现成给予的、封闭的。这种现成论思维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低质低效的主要原因。

(一)现成论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硬性灌输的逻辑必然

这种思维方式凭借着一种阿基米德情节,从一个支点推想出整个世界,一种封闭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德性养成,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由于从现成思维出发,我们把教育重点就仅仅放在理论原则的传授上,致使教育存在一种塑造知识的现象,正如鲁洁所说,“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被虚无化了,教育中的这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正面的作用,自然也不能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缺少对人的关怀,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因此,这种教育阻碍人的德性的发展”[2]。

(二)现成论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超越性的内在根据

从“现成”出发,势必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可以预定的不变的现成存在的机械运动,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取决于部分,部分决定着整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也就从整体转移到局部,认为局部规律认清了,整体的规律也就不言自明。这样,人的素质就可以肢解,教育的过程就可以还原,教育活动可以预成,教育目的转移,为为了实现一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任务,为社会需要服务而培养人。这种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简化成了简单的、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操作的机械运动;势必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社会大系统人为割裂,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做是具有保守性和适应性的工具。按这种思维方式培养的人是具有工具价值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成物”而不是“成人”,因为它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被动的客体,当作物来培养,当作了一个占有政治一维性的单面人,把人看成是可以“预设的”,当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失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生成”性理解上出现偏差,束缚在“现成”论的藩篱之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现成思维范式,对于所有个体成长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这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为企图把受教育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一种被规训的人,进而失去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失去了对社会的判断力,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更加合理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对作为社会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从生成论出发来解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切入人们自身生存状态的问题进行反思。引领人们从一个欠缺的生命存在向未来圆满可能性不断复归。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的生存活动的一部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论”的解读

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绝不仅仅是具体观点乃至体系的改变,而必须深入到思维方式的层面,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恰恰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一场变革,即由现成论转向生成论。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发展和开放的复杂系统。而人们的思想道德不是先在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思想道德在它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并体现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存过程,故而它当然应是一种历史的变化的生成性的存在,它不是等待解释的现成性存在,而是生生不息,变动不移的生存性存在,它与生命共融,与生活世界共存,与超越性共在。这可以从以下三点解读。

(一)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点存在之基

首先,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点,人类发展至今,对生命自身的探究远未穷尽,生命生生不息,探究亦必将追问不止,互补互续,生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活动性和适应性。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生命特征具有显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生物意义的数量关系来看,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异。但是,由于文化意义上的质变,人却与其他生命形式有了根本意义上的区别,从而人类的进化过程不再单纯是一种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无目的过程,而具有了相当程度的人为性、目的性人的出现逐渐使得生命有可能影响自身的存在状态与进化方向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使生命发挥这种影响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生命世界之间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的和数字化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3]。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就人而言,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更昭示着生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生命世界对话与交往过程的参与者,教育者必须跳出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单纯的知识性单向灌输的褊狭,不再作上级政策的传声筒,而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生命意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与人之间的“悟道”的本真存在。将呵护生命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让主体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崇高和被期待的责任,使其在自我生命的历练过程中扩宽识见,提升境界,增长智慧,完善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最后,人的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是被决定的,现成的,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只有从生命意义的诠释出发,才能实现“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境界”[5],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是人的教育。他所闪现的不仅是科学的光芒,也有人性的魅力。

(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走向生活世界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生活世界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场所和基本视阈,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中,它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的生活质量教育,它必须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这是避免将教育变成单纯知识教育传授的教育解药。

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活世界经过历史沉淀凝聚后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作用和存在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够使人性更加丰富和完善,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教育的结果当然也就绝不是对人类知识的简单再认识——重复性的反映,而是教育主体以不同的认识结构对人类知识的再次升华——创造性反映。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创新的过程。通过改造旧经验重组新经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主体精神结构和无限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生存论中,人的生活就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洪流,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一切都处于无限生成的过程,“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存在在于变化,变化在于成熟,成熟在于不断的创造”[6]。人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动态发展过程。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既肩负着培养独立人格的任务,又肩负着破除“物”化的任务,没有独立人格,我们就不能有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破除“物”化,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生活。一种没有人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7]。

(三)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种价值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它是被动地适应,还是主动地超越,取决思维方式。生成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发生着物质能量交换,从而产生系统自身原不具有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又会反作用于系统,导致系统自身的不断再组织。这就是说教育活动虽然传递文化,却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复制文化。二是积极和主动地对文化进行改造与建构。因此它不是预设的,而是一个外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它不是终极真理。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社会对教育的规定作用,也应关注教育对社会的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满足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应着眼于“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使教育超越社会的目的,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从培养“工具人”,向培养“主体人”的范式转移。正如鲁洁教授所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通过对已有文明的传授……去改造,去发展现存的世界于现存的社会以及现存的自我。为此,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而在于适应的基础上去改造和超越”[8],以主体性人为目标,超越现实社会,预示新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总之,从生成论出发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个体道德是通过个体的生命经历感受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人,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预定,而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自己的本质成为人。人并没有一个现存的固定不变的抽象的本质,而只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的育心、育德、育人的过程自然也就是一个生成过程。它理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脉搏相吻合,通过变革思维方式,促进理论的重大突破。

收稿日期:2008-09-21

标签:;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