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创新_经济论文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创新_经济论文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战略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沿海论文,战略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九五”经济发展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球一体化体系。对大多数沿海地区来说,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大收益是,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建立出口创汇为导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正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沿海地区采取的鼓励国外直接投资,规定外资投向,制定有选择推进出口产业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的产业国际化水平,实现以科技导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有力的产业经济科技倾斜政策,将国内科技开发与国外投资带来的出口的技术,用于推进沿海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创汇的升级。应当说,中国沿海经济在“九五”时期,寻求实现两个方式的转变,仍然受这一战略的制约和影响,牵一发而动全局。

一、增长方式的战略调整

中国沿海地区,由于在80年代享受国家的财政、税收、信贷、外汇、固定资产投资和引进外资权限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区域。但是,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总体上是建立在粗放式、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之上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生产轻环保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导致经济运行紧张,瓶颈加剧,产业结构失衡,还助长了通货膨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追赶阶段,都是通过高速经济增长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尽管经济高速增长能以不同资金、资源配置政策来达到,但不同的战略选择有明显的成本差异,如依靠资本劳力大量投入的经济增长与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成本差异,前者是“以数量推动的”经济增长,虽然增加了产值,但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实际上是一处“不断透支的经济”。事实证明,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变,人口数量激增,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这些问题既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也有发展战略与政策问题。从长远来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一,以“数量推动的经济”增长将大大增加发展的成本,虽然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不能实现相应的效益快速递增,难以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其二、求量不求质高速增长呈现的弊端,如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韩国三丰百货商店的倒塌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瓶颈障碍、通货膨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严重制约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数量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后,一般都采取迅速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谋求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作为国家以资金配置、政策配置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也存在着高速增长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作为一种潜在的风险,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急剧递增和外资西移后,沿海地区面临着国外新技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和内地低廉劳动力、资源双重竞争压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制成品出口的竞争优势逐渐削弱,继续实施高投入、低效益的以数量推动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在进入“九五”时期,率先加快从量到质的经济增长战略的调整,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极为必要的。但是,这种转变不是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协调发展过程和经济科技社会函数变化,如体制转换、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济体制。 特别是通过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机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尽快形成企业重视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内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力争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同时,有选择的引进国外技术,并与国内科技自主开发和创新相结合,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3、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必要倾斜和引导,促进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实施以兼并、控股、技术转移和跨区域经营为特征的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4、实施社会、经济和科技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在生产、建设、 流通等各个领域严格实施有关法规和政策,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水平。

以上战略调整是有基础的。“八五”形成的高积累,具备了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 年出口贸易额达2000多亿美元,每年有科技成果2万多项和5万多项专利等等,都为“九五”经济增长战略的调整提供了基础。但是,对于沿海地区的战略调整,决不应是一种仅仅在总量基础上的“增长惯性”的低位调整,需要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战略目标,重新审视沿海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通过战略调整乃至战略创新,形成中国沿海经济“九五”新的发展战略优势。

二、增长方式的战略优势

中国沿海地区的战略优势从最初的政策优势和超前改革开放的积累,已向科技集约化、产业国际化、企业集团化的优势转变。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在国家外资政策由地区优惠向产业优惠转移后,将发展的重点不得不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加快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以往从内地购买原料、中间产品,经加工增值出口或反销内地市场,以及有计划进口原料,加工增值再出口国外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变幻莫测的市场角逐中,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更加突出了沿海企业产品的成本压力,也形成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激活内外竞争的大环境,导致有利于战略调整的发展趋势:

——中国沿海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企业兼并和重组。由于企业进入全球一体化,国内外市场的边界逐渐淡化,因而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化,中国沿海经济必须调整“小而散”的企业结构,建立在改制、改组、改造基础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形成适应国际竞争的战略组合优势。(1)比较优势,如科技开发优势、 人才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2)规模经济, 以大型企业集约化生产和产贸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形成的市场优势。(3)产品技术, 以大生产技术为基础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4)区域协调和政策优势等。

——由于沿海地区出口依存度较高,在开拓国际市场及利用国际资源方面建立了多元化渠道,使沿海地区在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成为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为改变出口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产品份额较高的问题,沿海企业将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企业自身技术开发的结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系统环境已得到改善,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趋于完备,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企业集团的战略结盟,向经济集约化、产业市场化转化。沿海经济将以企业集团的战略创新和市场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推动沿海地区工业制成品中的电子、电气、化工产品、汽车、钢材等支柱型产业的产品出口递增,促进商品结构的优化。

——沿海地区企业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研究开发、拓销和互授特许协议等,由沿海到内地,由国内到国外,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协调网络。并通过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了沿海地区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联盟。

中国沿海经济以上发展态势是在“九五”至2000年的国家战略的驱动下进行的。根据国家的战略利益,沿海地区不仅要继续保持超前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有利于出口产品升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要加快向内地转移劳动力成本递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体制。因此,以国家战略为发展杠杆,以沿海与内地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以企业集团的战略创新为发展动力,将是中国“九五”沿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优势。

三、增长方式的战略创新

实现中国沿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实现“九五”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创新。

我们已经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规模经济、科技投入、战略效应和集团合作通常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在进入“九五”后,中国沿海企业发展如果还在“小而散”的经济格局中运行,就有可能会被国外企业集团“各个击破”(兼并和控股),从而造成对民族工业的危胁。因此,实现沿海经济两个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通过战略创新、体制调整和科技进步,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首先,由公司联盟形成国际竞争联盟。沿海地区企业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的投资、收购和控股的企业利益基础上,建立集工贸、金融、科技、信息于一体的企业联盟,并由企业联盟构筑对国际竞争具有战略优势的国际竞争战略联盟。联盟的宗旨是,通过沿海大型企业集团与内地企业的相互控股和产权重组,建立出口为导向的公司联盟,并形成代表国家利益的国际竞争战略联盟,以便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与其它区域联盟合作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建立以质取胜的出口增长机制。通过对新兴支柱产业配置、重组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兼并,提高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增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竞争能力。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石化、汽车、轻纺工业产品,积极拓展生物工程、电子通讯、海洋开发、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出口,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应通过外贸、金融、科技、信息和工业合作的投资和相互持股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由地区出口优惠向产业出口优惠转移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出口增长依靠产业质量效益的发展机制。

再次,推进战略性企业兼并和重组。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需要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但实践表明,企业结构调整,并不一定要采取被动性强、弱兼并。由于资产负债规模高以及行政干预,优势企业兼并一个行将破产的企业往往是一种负担。

因此,沿海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的主动性“强、强”兼并和组合,是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

总之,中国沿海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战略创新。通过战略创新,完善沿海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逐步建立由地区出口优惠向产业出口优惠的转变,由经济一体化向科技经济贸易一体化转变的运行机制。同时,在国家大战略的框架下,制定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正确推动出口创汇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政策;建立推动出口增长的贸易模式和国际市场应变体系;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技术先进和规模经济的新兴产业群体;创建促进出口创汇的政府干预机制等。

标签:;  ;  ;  ;  ;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创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