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大众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青少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 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46(2007)01-0030-04
大众流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在大众人群中广为传播与崇尚的文化,可以表现为流行音乐、流行小说、流行歌星,也可以表现为影星、服饰、发型、言行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流行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常常是此起彼伏,各领风骚,时间长则一两载、三五月,短则几天。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信息社会里,情感热烈的青少年,密切关注着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与兴衰,大众流行文化也正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青少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大众流行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生活方式
(一)运用各种新词汇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广大青少年是创造使用各种新词汇的急先锋。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就进入了词语的新天地,各种新词新语在青少年口中层出不穷。比如广泛运用的外来词,“新鲜人”(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英语freshman,“秀”是英语" show" 的音译,“Hi,大家好!”、“哦,my god!”、“I服了you”、“AA制”、“T恤”、“IT人才”、“e时代先锋”等中英文混用的也较常见;还有日益风行的网络用语,如登录、在线、聊天室、网虫、网友、网恋、黑客、菜鸟、“东东”(东西)、“大虾”(大侠)、“斑竹”(版主)、“恐龙”(很丑的女人)、“GG”(哥哥)、“MM”(美眉)、7456(气死我了)、我T(踢)你、886(拜拜喽)等等;港台话和方言也势头强劲。调查显示,来自香港的“酷”、“爽”是当今大学校园最流行的口语,来自粤语的“搞掂”、“埋单”等也经常使用;语气词和感叹词如“吔”、“哇噻”、“我靠”、“我晕”、“郁闷”、“呵呵”、“嘻嘻”、“嘛”、“哈”等更是脱口而出;代用语也见怪不怪,如“革命”代上自习,“根号2”代矮个子,“早恋”代早锻炼,“天才”代天生的蠢材,“偶像”则是呕吐的对象;负面词如“去死吧”、“恶心”等在日常运用中也“毫不逊色”。新词汇迅速而广泛的流行,既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各个层面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对于青少年不断创造新词语,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可以将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新词汇作为普通话中的“新鲜血液”,为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活力,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自然就会被逐渐淘汰。
(二)追求“酷”的表现
在青少年眼里,“酷”要么表现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现象,要么代表一种个性,要么代表一种前卫的风格。在受访的青少年中,大多将“酷”理解为冷傲,或像刘德华般的帅气,或像李宇春那样的洒脱,或为王杰般的忧郁,或为周杰伦式的孤傲,还可以理解为高消费,模仿明星的动作等。“酷”之所以会走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它迎合了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心理。在青少年看来,“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酷”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它比较需要投入心理成本及独特的个人目标。“酷”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但也值得我们反思。“酷”的本质内涵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一代不应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病态的“酷”作为一种前卫的风格。青少年应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与风采,而不应将“酷”作为个性的彰显,应做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应视“酷”为艺术,以“酷”的自我定位作为青春偶像,而应发展多元化的文艺风格来领导时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及时纠正这一不良倾向。
(三)推崇炫耀消费
大众流行文化的蔓延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青少年的消费主义观念。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趋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以求通过名牌来彰显个性,象征幸福生活,获取同伴的艳羡和流行的认可。他们穿着入时,名牌裹身,进出酒店歌厅,居室装饰豪华;电器要用进口原装,皮货要意大利原件,服装讲究“皮尔·卡丹”、“鳄鱼”,运动鞋讲究“耐克”、“阿迪达斯”,喝酒要“人头马”,抽烟要“万路宝”,手表要“欧米茄”、“劳力士”等等。炫耀的背后就容易出现攀比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常常会看到,某女生穿上高档服装,同寝室、同班甚至同系的女生马上会穿上同样档次甚至更高档次的衣服;如果某女生用上了国产的高级化妆盒,甚至一个女生带上了别致的发结,围了条高级的真丝围巾,用了瓶进口的法国香水,穿了双漂亮的皮鞋,都会成为别的女生攀比的对象。如果某位男生抽了包洋烟,系了条高级领带,穿了套笔挺的西装,用了支高级的金笔,别的男生也会盯上,加以攀比。青少年的炫耀攀比消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人收入较高或者家庭殷实富有,他们一掷千金,比阔斗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派;另一种是有炫耀攀比之心无炫耀攀比之力,“打肿脸充胖子”。这一类炫耀攀比消费,完全失去了消费原本的价值和意义,而虚荣心的膨胀,实在是一种扭曲的社会行为,如不加改变,必将冲击社会的正常发展。
二、价值观念
(一)政治观民主化
大众流行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质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正如“超级女声”那样——“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平等、自由、民主,曾经是几代中国青年心中的梦想,他们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传基因深深的扎根于青少年文化中,借助于“超级女声”的民主化赛制和简单方便的参与方式得以萌动和表达,这也许正是“超级女声”流行的真正原因。可见,青少年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再只是感性的认同,理性层次趋势日益明显,一旦有合适的土壤,这些种子就将生根发芽。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成功观功利化
大众流行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式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流行文化的赢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这种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成功观上。其中,他们对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梦寐以求,从“芙蓉姐姐”的出名、“超级女声”的选秀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可见一斑。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误区,这实际上也有媒体误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媒体给大众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使千千万万青少年对明星梦趋之若鹜,很多青少年由于仅仅看到赵薇式的成功,就以为当明星完全归属于命运的垂青,这使他们只看到明星的成功,而未看到明星成功过程的艰辛。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不仅仅是对明星之路的艳羡,明星崇拜同时也是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更加崇尚自由与个性,领袖不再是人们敬奉的神明。中国本身就缺乏宗教信仰的根基,当代中国缺乏神祇,更缺乏英雄。在英雄与上帝退场之后,明星自然被推上宝座,青少年对明星之路的追求和对明星的崇拜,说明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世俗性。
(三)社会观现实化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仍然萦绕在他们的耳际,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通过“超女现象”我们也可以发现,青少年对专业板块性质的电视节目、开放性的注重受众参与的综艺类节目尤其喜欢;即使从大学生对看电视的诉求来看,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从媒体接受的诉求来看,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向日葵》、《番茄》、《再见我的爱》、《加油,金顺》、《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内地乃至港台地区备受青少年青睐,“哈韩族”遍布大小城市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总之,生活于大众流行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一代,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不再是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三、审美情趣
(一)呈现个性化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追新求异,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从自己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自由意志,表明新时期青少年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审美自身的追求。如“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或是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名声大振;但随着“超级女声”渐入高潮,她那“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却犹如五彩的肥皂泡在无形中消逝了。原因在于,前者的举止,多在模仿新潮的东西,有现代异族的模样,但只是现代青年个性的皮毛,而以李宇春为代表的后者表现的那种超越“真我”的个性风格,则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二)日趋感性化
大众流行文化的类像化特征一方面利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大众审美趣味的感性化。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表现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象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体内容。从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电影与电视成为当代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同时,大众文化正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这种媒介,图片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古典艺术、精英文化也正不断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青少年。如《红楼梦》等名著被影视化、光盘化,《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予以图解。青少年审美情趣的感性化还表现为包装、表演与虚幻,大众文化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大众提供一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大众文化的虚幻往往遮蔽了青少年对现实的视线。如娱乐剧《还珠格格》及其续集,不过是一个毫无思想内涵的“故事大王系列”,却俘虏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小燕子赵薇成了他们追逐的偶像。在语言审美上也有所体现,如,“玉米”、“凉粉”、“荔枝”、“盒饭”、“笔迷”等分别代表着不同选手的支持者建立起来的选手支持团队。这些感性化的“出位”语言极具“超级女声”特征,能够吸引更多青少年的注意和参与。
(三)走向低俗化
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黄色手机短信满天飞。部分人对政治理想、社会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难以认同,而对世俗化的低层次文化与个人私利则表现出过分的热衷,在时尚的迷惘中失去前进的方向,消极颓废,沉溺于扑克、麻将、录像、卡啦OK、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还比如“超级女声”在“海选”过程中,一些青少年以着装怪异,浓厚的脂粉,前卫、夸张的服饰,作为吸引评委的筹码。参赛时演唱的歌曲多为流行歌曲、英文歌曲、网络歌曲,甚至是酒吧低俗歌曲,审美情趣与心理年龄严重错位。
要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大众流行文化现象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我们除了规范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之外,还必须聚集于以主导文化抢占文化的制高点,同时又要创新凝聚、服务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直观生动地促使青少年文化的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要突出民主对话,引导青少年由“公转”到“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