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1]2001年在《句法知识对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模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试图用实验的方法,分别以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偏正/述宾歧义短语为研究材料,考察显性句法知识水平不同的母语者和汉语水平不同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歧义的消解过程,以了解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本文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的句法加工过程,探讨语言认知加工系统的结构和加工过程的某些规律。 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实验1:句法知识对语言知识水平不同的母语者的影响。该实验包括两个子实验。实验1-A考察了在缺乏语境条件下,显性句法知识较少的母语被试偏正/述宾歧义短语的阅读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倾向于按偏正结构分析均衡型歧义短语。实验1-B考察了显性句法知识丰富的母语被试偏正/述宾歧义短语的阅读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倾向于按述宾结构分析均衡型歧义短语。实验2旨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感受到句法知识的影响,哪种句法知识(显性或隐性句法知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模式。该实验也包括两个子实验。实验2-A考察了初中级水平的汉语言学习者偏正/述宾歧义短语的阅读模式。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被试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阅读模式。实验2-B考察了高级水平的汉语言学习者偏正/述宾歧义短语的阅读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倾向于按述宾结构分析均衡型歧义短语。 本研究证实了句法知识,尤其是显性句法知识对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句法知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只有第二语言的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者才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形成统一清晰的阅读模式。
薛莉娅[2]2015年在《韵律线索在第二语言口语加工中的使用》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言语系统工程的发展,言语韵律受到了国内外声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文理学科的关注。作为人类语言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要素,韵律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第二语言口语中出现的韵律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于二语口语中使用的不同于目标语的韵律加工机制也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考察第二语言的韵律加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二语加工与母语加工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了解人类言语加工的过程,而且可以探索二语口语韵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升二语学习者的口语自然度和认知度。本文主要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高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句子加工过程中韵律线索的使用情况。研究通过叁个心理语言学实验来对比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大学生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歧义句的产出、理解和感知中韵律线索的使用差异,着重考察第二语言口语韵律加工中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产出任务中英语学习者不能稳定可靠地产出与上下文语义相符的韵律来帮助听者解除歧义;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英语学习者虽然也使用了韵律线索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义,但是在韵律线索的使用上与英语母语者有很大差别。韵律理解实验表明英语学习者能够在一度程度上利用韵律信息来帮助解除口语歧义;我们还发现,通过给予提示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韵律意识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在口语理解中的韵律解歧能力。在线韵律感知实验进一步论证了在感知歧义句关键点时英语学习者使用的韵律线索类型和韵律线索权重分配与英语母语者不同,反映出母语韵律的不完全迁移现象和韵律线索的交换关系。本研究揭示了在言语韵律加工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在韵律解岐表现上与英语母语者存在共同点。但是由于受到母语韵律的干扰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第二语言在韵律线索的使用上存在明显不同于目标语的特点。为此,我们提出在二语语调教学中加强韵律调教,提高学习者的韵律意识,并且采用韵律解歧操练法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目标语韵律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孙晓明[3]2008年在《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词汇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要素,因为词汇习得贯穿整个语言习得的全过程。正如Wilkins(1972:111)所指出的,“没有语法,很多事物无法表达;没有词汇,任何事物都无法表达。”在词汇习得的诸多问题中,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的研究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词汇的理解和产出是词汇习得的两个基本过程,同时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两个基本技能。因此,可以说,词汇习得的过程就是词汇理解与产出能力的获得过程;另一方面,词汇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理解和产出这两种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习得停滞不前,难以跨越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之间的鸿沟。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将面临如何跨越所谓“产出性词汇门槛”的问题,即缩小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之间的差距,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产出的能力。而这个问题是一直是困扰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将阻碍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能力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四个研究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一通过考察初、中、高叁个水平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在不同等级的分布情况,证明存在产出性词汇门槛。从学习阶段的角度上说,词汇门槛会出现在学习者词汇学习的中级阶段,一直延续到高级阶段,将持续较长的时间;从词汇等级的角度上说,词汇门槛会出现在乙级以上的词汇上。研究一在测量产出性词汇时,考察的是控制性产出词汇而非自由产出性词汇。为了进一步考察被试自由产出性词汇的分布情况,研究二通过考察初、中、高叁个水平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及获得HSK9级、10级、11级证书的学习者在写作作业中所使用的自由产出性词汇在不同等级的分布情况,证明了研究一的结论,即词汇门槛可能会出现在乙级以上的词汇上。研究叁从加工机制的角度考察了词汇门槛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产出词汇和理解词汇在机制上有所不同。理解词汇时只需具备母语的语义知识,建立第二语言形式和母语语义的映射关系就可以实现。但产出词汇时必须具备第二语言的语义知识,此时学习者可能仅仅具备第二语言的陈述性语义知识,也可能已经建立了第二语言形式和第二语言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一般来说,第二语言词汇的产出自动化依赖于被整合到心理词典中的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然而,我们很难判定学习者是否已经建立第二语言的形式和第二语言的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这只能在口语表达中加以判断。研究四从词汇加工深度的角度考察了词汇门槛产生的原因。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在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心理词典的发展证明了两者在加工深度上的差异。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是影响学习者心理词典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出性词汇在学习者心理词典中多以聚合和组合的方式存在,而理解性词汇多以语音和无关联想的方式存在。总的说来,与Wolter(2001)的模型相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随着词汇从理解性词汇发展到产出性词汇,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势态。总的趋势是,聚合反应和组合反应在增加,语音反应和无关反应(无反应)在减少。实验研究的结论提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的门槛。
参考文献:
[1]. 句法知识对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模式的影响[D]. 蒋荣.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1
[2]. 韵律线索在第二语言口语加工中的使用[D]. 薛莉娅. 浙江大学. 2015
[3]. 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研究[D]. 孙晓明. 北京语言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