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信息化世界的最后一块金矿——透视国外出版集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矿论文,透视论文,出版集团论文,国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际经济观察家们断言,媒体和出版事业是“中国最后一块待掘的金矿”,近年来国外媒体出版集团及以传媒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资本运作也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染指中国传媒业,与此同时,国内出版界人士在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出版业发达国家转了一圈回来后,也大声感叹说,人家的出版集团是“航空母舰”,而我们还停留在“小舢舨”上,不要说来场硬战,就是风雨大了些,“小舢舨”们都禁不起折腾。于是,急忙通过行政和国营金融资本手段的将“小舢舨”绑在一起,开始所谓“打造出版传媒航空母舰”的进程。但是,中国的5家试点出版集团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差距是不言自明的。透视国外出版集团,我们可以发现,在被称为“把空气变成黄金”的这个行业内,无论体制和理念,国外成功的大型出版及传媒集团都有非同寻常的特点。
规模庞大,产业集中度高
国外出版集团的资产和年营业额都是我国出版集团的10倍以上。以2000年世界出版集团的总资产(亿美元)排行看,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656、加拿大的汤姆森集团157、德国贝塔斯曼集团130、英国皮尔森集团64、英法合资的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58、美国麦克劳·希尔集团49;而我国的5家试点出版集团在建立时的总资产(亿元)为:辽宁集团13.6、广东集团12、北京集团5.1、中国科学集团5、上海世纪集团4.13。国外大型出版集团销售额一般占所在国的大部分,产业集中度高。此外,出版集团的规模还体现在大型出版集团拥有众多公司和人员。比如,新闻集团在世界各地拥有840多家企业,其中一半是全资的,一半为控股的,又如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员工人数达到15000人。
多元化经营,业务涉及广阔
国外出版集团实行多元化战略,其主营业务不仅仅局限在图书的出版发行上,广泛涉及报纸、电视、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以2000年营业额计算,各出版集团经营的业务(或主要部分)所占的比例是:贝塔斯曼集团:音像娱乐27.9%、报刊17.1%、印刷服务13.1%、广播电视9.8%、多媒体2.8%,教育集团:图书55%,企鹅集团:图书20%,金融时报集团:影视20%、娱乐5%,新闻集团:电影27%、电视26%、有线电视9%、报纸20%、图书7%、其他4%。其他不一一列举。从这些数据看出,无论是图书出版占75%的皮尔森集团,还是图书出版只占7%的新闻集团,出版集团的业务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充分发展各自的主营业务时,实行多元化经营,广泛涉及其他行业业务,则一方面可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其他行业的利润,同时,也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途径。而中国的出版业长期来业务单一,利润构成中过于依赖出版业务。2000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企、事业单位共实现利润52.71亿元,其中图书出版单位实现利润38.09亿元(占总利润72.26%)。
跨国经营,采用事业部组织结构
国外出版集团多是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有的甚至在其他国家的业务超过了在本国的。比如,根据2000年营业额统计,贝塔斯曼集团的总营业额超过了德国图书市场的总销售额,该集团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33.7%)甚至超过了在本国的销售额(占30.6%);英国皮尔森集团的销售额在英国只占14%,在欧洲占12%,在北美达到65%;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为英、法合资,其业务销售额在欧洲合起来只有39.5%,在北美有55.7%。其他各出版集团也是跨国跨地区的。为了适应跨地区跨国界的管理,这些出版集团多采用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各事业部能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经营管理,同时能将集团利益与各事业部的具体情况,将本国文化与他国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考虑。我国的出版集团由于行政力量的捏合,往往是以一个地区、一个省为范围设立的,而不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跨地区协作,或者根据业务单元形成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模式。
历史悠久,品牌特色明晰
国外出版集团都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其历史源远流长。贝塔斯曼集团创始年是1835年,皮尔森是1844年,读者文摘是1922年,新闻集团是1854年,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这些出版集团一般先是自我积累发展,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再扩大资本投入,形成规模,再通过并购进行扩张。其发展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完成的。也正因为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所以每个集团的品牌特色都很明晰。比如读者文摘集团,其特点就是以经营《读者文摘》杂志为主营业务,图书、音像制品等都是兼营业务。《读者文摘》从创立开始,就将办刊方针定下来了,以摘录、撰写一些世界性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的文章为主。这个方针始终被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而其图书出版也主要是浓缩出版在《读者文摘》中所采纳文章的原书。通过一种品牌,实行书刊互动。我国现有的出版集团,虽然其中一些出版社为专业出版社,但是这些专业是历史形成的专业分工,并没有真正的专业化,一旦选题范围放开,图书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强,而对品牌的深度开发使用还没有做大。
国外出版集团呈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只是其外在的表象。我们所要挖掘的是表象后面的本质因素。国外出版集团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而中国的出版集团为什么还不具备?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体制上。
资本优先,股份制的威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出版就不是作为一种产业在发展。一方面,出版只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政府的“喉舌”;另一方面,出版要承担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所谓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不过是面对这一种两难现象的无奈的解释,而国外出版集团之所以形成庞大的规模,关键在于实行的是股份制。通过股份制,将社会资本吸收到集团来,用于集团的投资、发展。集团与成员公司之间也完全是以资本为纽带,而不是像我国出版集团是依靠行政的捏合。行政的捏合,势必限制发展规模,形成地区分立。股份制又是企业之间并购的先决条件,而并购是近年来国外出版集团规模得以迅速膨胀扩张的最有效的方式。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1993年以后,里德国际公司和艾尔斯维尔公司合并,形成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和艾尔斯维尔·里德BV金融集团。双方各控制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50%股份。里德国际公司对艾尔斯维尔·里德BV金融集团控股46%,艾尔斯维尔公司控股54%。合并后,集团的规模得到扩充,优势互补,业务扩张,形成科学、专业、商务三个分部,共12个子公司,员工总数达15000人。规模的扩张是以股份制为基础,而规模的扩张也使出版集团的跨地区、跨国界运作成为可能。规模的扩张,资本的有效利用,也是集团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法律环境,市场的保姆
国外出版集团的发展规模及业务多元化经营状况还与政府规制的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出版规制名目繁多:比如严格控制出版社的数量;图书内容严格审查制度;以书号限制形式限制出书的数量;限制经营范围;一定的价格限制等等,由于这些出版规制,出版业进入壁垒高,自身的发展规模也受限制,除此之外,政府在报纸、广播、影视、网络等方面的规制也很多,进入壁垒也很高,这也给中国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带来障碍。而国外出牌集团在政府规制上要少得多,企业的发展也因此获得可能的空间。出版集团实行多元化战略也成为可能。
透视国外出版集团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特征,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出版集团的进一步变革,使其真正甩开包袱,深化体制改革,寻求更新的发展。
标签:读者文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