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高职院校论文,知识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8)04-0104-05
一、默会知识及其高等职业教育意蕴
默会知识论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默会知识在当今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价值。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默会知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意会知识、内隐知识,是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相对应的、人类不可或缺而又极为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1]默会知识植根于个体的行为、经验、观念、价值观、情感等之中,其数量远远多于显性知识,如果将人类知识看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默会知识才是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主体,但因其隐藏在显性知识的背后而长期未被人类揭示出来。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指出了默会知识传递及其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一是群化,即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是不同个体交流与分享默会知识的过程;二是外化,即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三是综合化,即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四是内化,即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的过程。[2]
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缄默性。默会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属于前语言知识,它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和论证,不能转化为某种确定的规则加以传递,正因如此,默会知识很容易丢失,很多民间技艺之所以失传,原因即在于此。这是默会知识最显著的特征。第二,情景性。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这种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当一定的问题或任务情景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默会知识就会自然地被唤醒,再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当问题或任务情景消失时,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三,个体性。默会知识是一种以个体直接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领会、体悟而形成的,由于环境、经验、悟性、信念等各种差异的存在,个体所拥有的默会知识也因人而异。第四,优先性。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和悟性,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具有一种优先的本性,是主体理解、掌握、创建显性知识的前提和源泉,但这种相对显性知识的优先性对人们的学习和实践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第五,技术性。每一项技术规则都由严格规则(如操作指南、工作规范)和模糊规则(如技术诀窍)组成,默会知识是一种技术知识,是其中的模糊规则部分,它不能像严格规则那样可以编码化、规范化、程序化,只能在人的技术实践活动当中得以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和公式等显性形式清晰表达与传递的,主要以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内隐形式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方可逐步习得,并且在一定的情景下才能得以显现。
(二)默会知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默会知识理论不仅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而且对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呈现出显性知识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对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都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第一,默会知识是高职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形态或类型主要是以‘默会知识’为特征、为构成、为本位的。”[3]默会知识在高职学生的显性知识获取、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默会知识是高职学生获取显性知识的向导。默会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的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和源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或操作规程等显性知识时,如果不能获得应有的个体默会知识的支撑,往往只能形成一些“非常理性”而在实践中难于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无法达成对显性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把握。其次,默会知识是高职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的基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而实践技能的习得与实践智慧的形成,往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性质,无法仅靠口耳相传来实现,必须有学习者个体默会知识的积极参与。再次,默会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哈佛学者布鲁克认为,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主体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4]而这些“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往往不易被察觉且难以准确言明,是默会知识的直接体现,作为认识主体的高职学生只有充分挖掘其个体潜在的默会知识才能使创新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明确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可以明言的显性知识,更要注重高职学生默会知识的习得和默会能力的培养。
第二,默会知识是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师范性素养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而默会知识论则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默会知识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尽管默会知识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的、不清晰的,但它广泛存在于高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影响高职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运用和传授,而且往往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维、处理教学事件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开展师资培养时不仅要关注高职教师知识的客观向度和普遍向度,还要注重他们个体默会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其次,以默会知识“外化”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由于默会知识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其传播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更为艰难。高职教师默会知识“外化”就是高职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并规范表述自身默会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促进外显化的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有效传递,而且可有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关注高职教师自身已有默会知识对专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高职教师自身已有的默会知识不仅含有推进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成分,也存在着大量的影响其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消极因素,高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克服消极默会知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以默会知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基于默会知识的高职院校教学观念更新
高职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其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而每位高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在自身已有默会知识的参与下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性的体悟和积淀过程。因此,高职教师应在默会知识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教学观念。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组织观。默会知识是具有鲜明个体性的知识,“缄默知识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期间包含着艰难的试错学习。”[5]27-29因此,高职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递,而应尊重学生个体实践智能的发挥,让他们在自我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其已有默会知识的全部积累,不断进行揣摩、体验、内化,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体系。而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抛弃“知识权威”角色,而将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这一认识主体的全身心参与,调动学生个体的兴趣、热情和价值取向等因素。[6]
第二,树立“提升个体默会知识”的教学目标观。当前,高职课程多数还是按照学科体系来安排的,强调学生获得系统性、完整性的显性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常常被视为教学目标本身甚至是全部,忽略了难以言明的默会知识的传授。于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堆积书本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并在需要时展示一番,而仅仅有这些知识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往往是十分有限的。这种静止的、仓储式的知识体系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传递,使学生的认识附着于教师的“理性”推断而逐渐丧失思维活力和问题意识,从而遮蔽其个体默会知识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目标——掌握书本知识,以“提升个体默会知识”作为高职教学目标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让学生掌握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规则为表现形式的显性知识,还要使他们通过观察、领悟、体验、模仿等方式把握其中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实现从“知道如何做”到“会做”的转变,并最终达成“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默会知识的高职院校有效教师培养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教学效能的主导者,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强的高职教师。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参加专门培训或学历进修,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获取学科专业或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然而,人们发现这种形式的高职教师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很难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其中似乎总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障碍,这种情况正是高职教师相关默会知识缺失的体现。可见,仅有外显的理论知识永远不可能把真实的专业与教学技能完全刻画或展示出来,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职教师个人默会知识的支撑。高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大部分技能和专门能力都是难以明确表达类型的缄默知识”[5]27-29,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亦是如此。因此,高职教师培养必须充分把握默会知识的行动导向特性,使其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深入体悟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默会知识,并不断将默会知识显性化,实现默会知识的有效传递。当前,切合默会知识提升的“行动导向”型的高职师资培养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导师制。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开展校内师资专业与教学技能培养工作的重要方式。学校为“新手教师”配备校内“专家教师”作为导师,通过专家教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并适当采取“专家挖掘”、“刺激-回忆”等手段,促使内隐于专家教师行为背后的默会知识外显化并被新手教师观察-模仿、反思-改进,最终使专家教师的个体性的难以言传的专业与教学技能在新手教师那里得以延续、传承与发展。第二,一线专业技能锻炼。高职院校通过经常性地选派教师深入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在工作现场亲身感受技术与岗位的最新变化,深入体悟、反思、挖掘专业技能中内隐的默会知识,并积极向一线专家和技术能手学习,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的专业实践知识与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的活动。”[7]高职教师通过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深入分析与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存在的默会知识成分,积极探究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默会知识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默会知识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高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也就是说,“实践知识只能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才能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8]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指向实践行动的教学改革。
第一,突出“学徒制”的实践教学形式。波兰尼认为师徒关系是传递默会知识最有效的形式,指出“一种无法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范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范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9]研究表明,“学徒制”是默会知识“群化”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跟师学徒的过程就是一个分享经验、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倡导跟师学徒的“校内实训导师制”和“校外实习顶岗制”。但由于受目前高职院校师生比和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更多地依靠学校专任教师“言传身教”的“导师制”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应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使作为“学徒”的高职学生在工作环境现场通过观察、体悟、模仿、实践,不断地从顶岗实习单位“师傅”那里获得许多难以言传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第二,推行“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与通过明确推理方式获得显性知识不同,默会知识的有效掌握依赖于认识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身体感官与理性直觉。因此,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和载体。情境体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通过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或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的逼真、仿真环境和虚拟实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10]在高职院校开展情境体验教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既可以是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现场,也可以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现场,还可以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的仿真场景;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探索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形式,推进“生产性实习”、“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情境体验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把握一般课堂教学难以文字化的默会知识,并在对情境问题的探索中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与素质。
第三,构建“学做结合”的课程体系。针对高职教学中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分离以及学非所用的现状,必须尽快摆脱传统的“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的哲学逻辑顺序,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逻辑顺序构建课程体系。“学做结合”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能力本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与“做”的界限,使理论知识教学服从并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意识到“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课堂教学中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默会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知其然”而后再“知其所以然”,其实质是一个“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默会知识并进而转化为个体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的过程。“学做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默会知识的习得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书本显性知识的兴趣并增强其成就感。
第四,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默会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沟通与分享,离不开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高职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并乐于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拿出来进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从中分享他人的认识、感悟、思路,“默会”所学知识的真义,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分享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第五,倡导“身心合一”的教学评价。以往对高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围绕着教材中显性知识的学习效果来展开,评价的形式以标准化书面考核为主。这种评价方法使高职学生默会性的实践知识与智能难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容易产生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高分低能现象。默会知识不仅是高职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具有优先性。因此,在高职教学评价应注意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相结合,采取“身心合一”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既要对学生运用“心智”去理解、记忆、创新的能力进行衡量,也要对其通过“身体”进行操作、模仿、实践的能力进行考核。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默会知识习得是一个在观察、体验、领悟中反复试错又不断纠错的过程,对学生暂时性的错误不能进行“一锤定音”式的总结性评价,要诊断“错误”是哪些消极的默会知识与认知模式造成的;在总结性教学评价中,应突出个性化色彩,特别要凸显个体“身心合一”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推进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默会知识不仅是高职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具有显著价值。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实践技能、职业心智、职业素养等默会知识的习得和默会认知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默会知识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效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并最终达到学生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有效融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默会知识视阈下高职院校还应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运行、教学保障、教学激励、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教学机制改革,使教师基于默会知识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得以真正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