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否恢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0年代以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
90年代以来,与其它西方国家相比,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它西方大国。在1990-1994年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2.5%,日本为1.2%,德国、法国、英国分别为1.1%、0.8%和0.8%。可以看出,在此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其它西方大国要快得多。
另据有关资料,1991-1994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8%,相比之下,在此期间,德国的GDP实际增长速度仅为7.3%,日本只有5.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6年所作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199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2.0%,日本0.9%,德国为1.9%;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5%,日本为2%,德国为1.5%。显然,日本、德国1995、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亦赶不上美国。
(二)在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的同时,美国失业率明显低于欧盟国家。总的来说,90年代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是比较低的。例如,1996年整个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平均约为3.9%,其中,美国为2.5%,日本和欧盟国家均低于3%。但是就失业情况看,美国要比欧盟国家好得多。据法国报刊报道,从1979年到1995年,西欧国家只能为前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一半人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西欧2100万多余的劳动力中只提供1000万个就业机会,在此期间,美国却提供了2600万个就业机会,比西欧多提供1600万个就业机会。在1979年至1995年间,西欧国家的失业率由5.7%升到11.5%,失业率增加了1倍以上。比较之下,美国的失业率由于原来就较低,其下降的幅度也就不大。例如,1989-1995年,美国的失业率由5.8%降至5.6%,7年间仅下降0.2个百分点。1996年美国的失业率又降至5.4%,而西欧依然高达11%以上。
(三)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在1990-1994年间,美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5.6%。此期间,日本、德国的这一比率分别为0.4%和2.2%。法国、英国的这个比率也分别只有2.3%及1.8%,都不及美国。另据经合组织1996年底估算,1995年美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达12.6%,比199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与此相反,1995年德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率为10.5%,比199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近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所减少。1995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为592.8亿美元,比1994年降低9.7%。过去,美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敌不过日本,现在恰好相反,日本的竞争力反不如美国。例如,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从80年代开始滑坡,由占世界份额的57%迅速降到37%,近年又回升到50%左右。随着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日本半导体制造商放慢了出口的步伐,全球对芯片的需求已从消费电子产品转向蓬勃兴起的个人电脑和电信设备市场上去。在这方面,日本显然不如美国,后者在计算机方面的实力远远大于前者。
(四)金融地位有所加强。与动荡不定的西方股市相反,1995年纽约华尔街股市创下7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辉煌业绩。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升了33.45%;到1996年底,上述价格指数又突破了6500点,估计1997年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有可能升过7000点大关。上述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与联邦储备委员会数次降低利率,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率低等有直接的关系。
1996年以来,美元汇率继续上扬,当年8月中旬,1美元已突破110日元,到1996年底,美元汇率仍然趋涨。12月26日,伦敦外汇市场美元对德国马克和日元的收市价为1美元兑换1.5563马克和114.45日元。有必要指出,美元汇价再度坚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德、日经济增长缓慢有密切关系。近年美元走势虽然波动比较大,但美元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货币,是日元、马克和其它西方货币所无法取代的。
(五)美国大公司重振雄威。50-60年代,美国大公司曾经称霸全球。但好景不长,70-80年代,美国公司在国外的竞争力大为减弱,反被日本、西欧公司所超过。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调整了内部管理体制,美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又超过了日本以及西欧,在世界大公司中,重新夺取了霸主的宝座。到1995年,美国大公司的总资产比日本多出95%。同年,日本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的总资产中仅占23%,只有美国所占比例(46%)的一半。近年来,由于欧洲经济回升乏力,西欧国家的公司不仅不及日本,而且被美国公司拉得更远。
二、对美国经济地位回升主要原因的分析
(一)美联储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平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对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就业情况往往是决定利率变化的重要依据。当失业率即将降到6%以下时,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联邦基金利率通常保持在2.5%以上;而当失业率上升至6%以上时,美联储便立即执行中性的货币政策,把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1~2.5%之间;只有失业率升至7%以上或者更高水平时,美联储才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以下。
90年代初期,为了刺激经济,美采取了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自1994年以来,美联储为了抑制趋升的通货膨胀率,7次提高利率,实现了通胀的目标,同时也由于政策的适度性,并没有导致经济衰退,将失业率维持在了较低的水平。当然,美国的失业率之所以比西欧国家低,除美联储卓有成效的货币政策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美国经济增长率比欧洲高;二是美国的劳动成本比欧洲低;三是美国人失业保险时间比欧洲短;四是美国人的劳动热情比欧洲高。例如,在劳动力成本方面,1994年以来,欧洲人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平均每年增长6.3%,而美国则为4.2%。又如,在劳动热情方面,美国人比欧洲人干得更多,更少去度假,对工作投入更多。
(二)克林顿政府致力于扩大出口的战略,有助于美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1993年9月底,克林顿提出了“国家出口战略”,把美国对外出口建筑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之上。克林顿的“国家出口战略”,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着眼于全球多边贸易。近几年来,美国一方面积极推动乌拉圭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并于1995年最终与其它国家达成了全球自由贸易协议,进而使乌拉圭回合得以圆满成功;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初成立后,美国又积极推动该组织发展,在1996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不难看出,美国十分重视多边主义的进展,并把它看成推动美扩大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
(2)大力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多边主义的基础上,美国也积极推行双边主义。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美国还试图通过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向拉美地区扩展的办法,最终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以达到美向整个美洲扩大出口的目标。
(3)把扩大出口的希望寄托在新兴市场之上。为扩大外贸出口,美国对开拓新兴市场寄予厚望。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在今后20年,10大新兴市场的进口将占全球总进口的40%以上,因此美国已把其今后外贸的重点放在这些新兴市场的不断拓展之上。
(4)在国与国的经贸关系中,美坚持其强硬政策。美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但在国与国之间则采取强硬的政策,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由于日本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因此,美国把日本列为重点打击的目标。近年美国不仅强迫日本开放其市场,还动用301超级条款,迫使日本减少对美商品出口,其目的无非是减少美国对日贸易逆差。
当然,促使美国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因素,除美“国家出口战略”外,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稳定回升以及美企业竞争力的显著提高,都对美国扩大商品出口起了推动作用。
(三)政府对汇率强势的支持,促使美国金融地位加强。美元汇率坚挺虽不利于美国商品出口,却有助于吸引外资,使其财政赤字减少,进而有利于美经济稳步增长。同时,美元汇率坚挺是美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保证。正因为如此,克林顿政府在近年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利用日本经济一直不景气和德国马克疲软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促使美元汇率回升。例如,只在1996年,美元汇率便回升30%左右。可以看出,美元汇率坚挺是美国金融地位加强的一个重要侧面。
(四)劳动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是美国公司竞争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美国大公司为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大力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着手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深化高技术应用,大量裁减雇员,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9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递增,比80年代高出一倍以上,也高于日、法、德、英等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三、从经济结构的调整看此次美国经济回升的性质
从战后几十年的经济实践看,美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增加的军费刺激起来的,因而其经济带有一定的臃肿性。从战后的三次经济回升情况来看,美国经济的臃肿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次是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在二战中,依靠巨额军费膨胀起来。战后初期,美国军费虽比战时有所减少,但数额依然在增加,到1953年,美直接军费达504亿美元,占到其GDP的10%左右;而同期,其它西方国家的军费开支只占GDP的1%。正是在巨额军费刺激下,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才得以迅速扩展,没有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庞大的军费支出及其军工生产的急剧扩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战后至50年代中期前美国便难以登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宝座。第二次是在7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几年间,美国的经济地位又有所回升。例如,在1976-1980年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3.4%,这一比率既高于经合组织的3.3%,也高于欧共体的3%。究其原因,与这个时期的庞大军事经济直接相关。首先,这个时期美军费平均每年达1000亿美元;其次,从1976-1979年,美国军事采购支出由800多亿美元升至1000亿美元以上,巨额军事采购给美大公司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进而刺激了美经济的迅速发展;再次,日益增加的军事订货使美军工生产大为扩展,约占美工业生产总值20~25%的军工生产,耗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而间接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次是在1981-1984年的4年间,此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又有所上升,例如,到1984年底,美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达6.8%,相比之下,同年日本增长率为5.1%,欧共体只有2.4%。同样,此时期美经济实力的上升与其军事经济的急剧膨胀不无关系。1981年里根上台后,提出“重振美国经济”的经济战略,所采取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靠的是军事经济。80年代前半期美军费占其国民生产值的比例为8%左右,不仅高于英国的5%,更大于日本的不到1%。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巨额军费无疑刺激了美军工生产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强有力回升。可以看出,上述三次美国经济地位的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同其军事经济的急剧膨胀有直接关系。然而,军事经济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国经济的较快发展,战后每当经济疲软时,美国政府便靠巨额军费刺激经济景气回升,同时,军工生产和军事部门占用的大量人力,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军事经济对国民经济亦有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且不说依靠军费刺激起来的经济很不稳定,进而使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而且,军事部门和军工生产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不仅浪费了国家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军事经济的过度膨胀,这本身就阻碍了民用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民用部门的竞争力下降,进而拖住美国经济发展的后腿。
鉴于战后美国因军事经济的过度膨胀而使其经济的臃肿性进一步加深,从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对其经济的臃肿性有所认识,希望通过大幅度削减军费及压缩军工生产,以使美国经济尽快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制定了旨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治理臃肿经济并使其国民经济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克林顿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重视科技发展,建立相关机构,把研究与开发提到战略地位。克林顿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在整顿产业结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此首先创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并列的全国科技委员会,同时又设立了总统科技委员会,把科技研究和开发提高到与国家安全及经济事务同等的地位。第二,大力削减国防支出,进一步减少其比重。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国防开支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它在联邦政府总支出中的比例也有所减少。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从1980年至1994年,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由20.3%降至18.1%,即减少了2.2个百分点;军费占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80年代中后期的8%降到90年代后期的5%以下;与之相适应,90年代后期至下个世纪初,美军工生产占其工业生产的比重亦由过去的25%左右降至最多不超过20%。美经济学家认为,军工生产比重的减少,有助于美国经济沿着稳健的轨道向前发展。第三,调整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平衡军事同民用目标的比例。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费用在联邦研究与开发预算中一直占据很大的份额。1987年军事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的比例曾高达69%。联邦政府的目标是到1998年使这个比例降到50%,下个世纪初减至40%左右。第四,为改变军事经济比重过大的局面,美政府于1994年提出“技术重新投资计划”,鼓励国防部与有关民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尤其是“双重用途”技术方面的合作开发,政府对为军事技术寻找民用途径的公司提供减税并给予财政补贴。第五,政府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更加重视提高民间产业的竞争力。到1993年,美国的研究开发投资约为161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占的比例达42%。同过去相比,近年美科研投资的重点明显转向民间产业部门,也就是说,美国更加重视向产业竞争力的调整方向倾斜,这将对美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起推动作用,也将有助于其长期竞争力的巩固与提高。
综上可见,美国的这次经济上升与以往有所不同,经过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其经济的臃肿方面将逐步得以消除,经济将沿着稳健的方向走下去。
四、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已经一去不返
美国有无可能重新登上世界经济头号霸主的宝座,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鉴于90年代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不排除美国经济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美国能否再一次充当世界经济的霸主,是由其主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美国之所以能在战后至50年代登上西方经济的霸主宝座,有其特定的内外经济背景。一是在二战中靠战争积聚了经济实力,战后初期一下子跃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非其它国家所能相比;二是当时日本、西欧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元气大伤,一时还难以恢复过来;三是发展中国家战后经济力量十分薄弱,尚无法与西方经济相抗衡。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美国才在布雷顿森林会议迫使其它西方国家承认美元等同于黄金,并把美国推上经济霸主的座位;然而,如今毕竟时过境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业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再想充当经济霸主,真是难上加难。
从美国的经济条件来看,它虽然想当霸主,但力不从心,这已为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力量消长变化所证实:
(1)美国的经济地位90年代虽有提高,但同以往的自身经济实力相比,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是相对下降了。例如,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3.5%,60年代4%,70年代2.5%,80年代3%,90年代同70年代不相上下,大体为2.5%左右。可见,美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如80年代,更比不上50、60年代。又如,1960年美国工业生产占经合组织的比例为58.5%,1992年这个比例降至38.5%,即下降了20个百分点。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不如过去。
(2)美国正在失去世界出口中的优势地位。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出口中占的比重,曾一度达到顶峰,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国家。1948年,美外贸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23.5%,比英国(占12.3%)、法国(占3.7%)和日本(占0.5%)的比重之和(占16.5%)还多出7个百分点。但从此以后,美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优势地位便逐步丧失。1957年占20.6%;1969年占15.6%;1977年占11.8%;1989年占12.04%;1995年占12.6%。从中不难看出,90年代的美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与80年代基本持平,稍高于70年代,却低于60年代,更不及50年代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美国在世界外贸中的地位很难再恢复到其顶峰时期。
(3)美国的财政赤字虽有减少,却难以最终消除,对美恢复经济霸主地位十分不利。克林顿上台以来,美国的财政赤字有所减少,由1993年的2551亿美元降至1996年的1073亿美元,这是15年来的最低水平。1996年财政赤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是1974年以来最低的比率。尽管如此,由于政府开支的日益增加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美国的财政赤字很难消除。而财政赤字的存在,不仅阻碍美经济的发展,还会对其外贸产生消极影响,进而不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恢复。
从美国外部的客观经济情况看,美国企图恢复霸主地位看来也不大可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从一定意义上讲,9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的回升是日本、西欧经济发展迟缓所致。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60-8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那么90年代日欧经济增长缓慢致使日欧的经济地位落后于美国,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起作用。正因为80年代后期的日本泡沫经济等弊端至今尚未消除,才使得9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同时,也正是由于德国自80年代中期后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亦迫使该国在一些经济指标方面不及美国。但上述失衡一旦得到纠正,日欧经济增长率还可能在下个世纪初期超过美国。
其二,日欧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日趋缩小。战后50多年来,日本、西欧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同美国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例如,198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39.1%,1994年这一比率已上升至69.06%。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赶上并超过美国。又如,德国的外贸出口曾在80年代末一度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90年代初又被美国超过,不排除下个世纪初重新赶在美国前面的可能性。简言之,日本、西欧同美国经济差距的不断缩小,使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梦想难以实现。
其三,美国、日本、欧盟三架马车的局面很难改变,使得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美梦难以再现。战后日本、西欧诸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70年代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继而在90年代以后即将形成以美国为首的美洲经济圈、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圈和事实上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经济圈,上述三大经济圈必将在下个世纪初期展现于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
其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益壮大,是美国实现经济霸权的巨大障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据有关资料,70年代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不到10%,8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已升至约15%,估计21世纪初期这一比重将升到20%左右。如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较为强大的经济力量,使美国乃至西方其它国家不得不予以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经济场合与美国进行抗衡,从而使美国恢复经济霸主地位的种种努力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地位有所上升,其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后劲,亦不可忽视。然而,当今美国经济已非昔日所能相比,而且,日欧经济实力的壮大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益崛起,都将使得美国不可能重霸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