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产业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电力调度息息相关,诸多因素促进变电站的电力安排朝着更为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改革。于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适应其要求,从根本上解放了劳动力,保障了变电站供电效果,维持了一次、二次设备的稳定性,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本文先对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了梗概,再分析其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在电力调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应用
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且前进的势头有增无减,因此国家对电力行业需求甚大,为了达到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要有能源及各方面的有力支撑。我国能源分布集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能源消耗地域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需要进行远距离电力传输。一方面,远距离电力传输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传输过程中电力耗损较大。在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增强电力传输能力。在这些基础上,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它是我国未来电网发展极为重要的协助工具,而智能变电站中不可忽视的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该技术提升了电力传输的效率,使得电力系统更为安全可靠,促进电力发展愈加节能、愈加低耗,进一步地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兴盛。
一、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梗概
从总体来看,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诸多技术的综合体,其智能化、自动化特点尤为突出。它在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前提条件下,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并以分层和分布结构为其架构,还通过单片机以及计算机达成其功能性,从而高效处理信息,充分显示出了自动化系统的亮点。
该技术既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控制方式,又克服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诸如信息处理不及时、判断不精确等劣势。它可从整体上满足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进而合理地调度电力,以适应需要,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二、综合自动化控制为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带来的优势
(一)改善供电效果,建立高质量服务体系
在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无功自动控制功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利用自动化技术操控无功补偿变容器与变电器的顺畅度不容小觑,在电压合格率上也有了一定的增强。同时,先进技术的使用减少了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确保了工作的高效率,因此提升了变电站的供电效果。另外,该技术降低了操作设备故障出现的频率,并减少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使得机器的寿命得到了一定的延伸,间接体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供电效果的改善,有助于高质量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二)降低企业成本
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上达到了企业各级人员之间资源横向及纵向的共享,保障了信息的畅通性,减少了相关企业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进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节约了一定的成本支出。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在变电站中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将会进行连续的革新,由此引起的产品性价比增加、成本减少趋势不可避免。
(三)确保电力调度的安全性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处理信息,同时还可对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性检测,及时报告在调度电力时出现的问题,还可针对相应故障采取一定举措实现断电保护,避免问题扩大。该技术还可对对象数据的异常动态性变化发出警告[1],减少了故障因时间拖沓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结果,有利于一次、二次设备运行稳定性的维持,确保电力调度的安全可靠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提高管理效率
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变电站带来了一系列改变。这种技术将获取、记录和分析数据的作业交于计算机完成,相较于人工操作,其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的优势,还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就是熟知相关数据,并从大体上把握作业进展方向[2],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五)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在传统的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绝大部分操作均由人工来完成,使得人力消耗较大,且工作量也较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计算机完成电力调度中的数据监测、记录和分析等工作,人工操作仅需在关键枢纽处体现,大幅度地缩减了劳动力支出,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为相关人员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三、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阐述
(一)集中式结构
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的进程中,集中式结构应用范围尤为普遍。这种调度结构以功能性极强的计算机为支撑点,为获得精确度高的信息而进行I/O接口的扩展作业[3]。另外,该结构还可自行控制并保护微机,能够详细分析和处理得到的信息。集中式结构完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不单是依靠一台计算机,还需要起到辅助作用的单独计算机完成两项工作,一项为单独计算机的相应作业,另一项是其自身范围内任务的达成,比如主职能为监控的计算机应更侧重监控领域的数据分析,但电流断路器在紧急情况下的处理也不可忽视。
(二)分布式结构
分布式结构的使用也较为常见,其机制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大相径庭,多应用于维护较难的变电站中,比如适用于低压变电站。此自动化控制模式扩充了智能变电站的自身功能。该模式在科学定律的指引下利用诸多计算机实现功能的分散性,通过多个计算机的并联运算来处理同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从而保证多个作业的及时处理,避免由于单个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进行,可让系统因数据卡死的问题得以解决。各个计算机的并发处理结果需要向终端系统进行及时汇报,但终端系统不会干扰其作业[3]。
(三)分布分散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在双层次变电站系统中的运用较多。该系统拥有间隔层以及变电站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可全方位地实现断路器间隔数据的有效获取,继而集聚小范围单元上的各种功能[4]。此模式克服了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中线路连接造成的电磁干扰弊端,在局部出现信息传输问题的状态下也不会导致整体数据受到大范围的影响。另外,该结构因设置简单,提升了电力调度中相关操作的简便性,提高了作业效率,显示了它的强大优势。
在变电站的电力调度中,要采用何种结构,需要相关人员依据智能变电站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做好相关调查的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再行决断,选择最优化结构,避免故障率上升、成本投入增加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发生。
四、结束语
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安排中应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还改善了供电效果,符合我国现如今能源和负荷消费区域的分布特征,且与我国未来电力发展的方式相吻合,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推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但同时也要注意当前自动化技术发展中的缺陷,趋利避害,为我国电力发展营造安全、节能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曹健.电力调度中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探讨[J].低碳世界,2016(07):65-66.
[2]寇军,赵磊,闫坤,秦昆.电力调度中关于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5,17(23):80.
[3]宋文英,柏峰,杨洁.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2):43-44.
论文作者:袁杰春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变电站论文; 电力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论文; 作业论文; 智能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