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剩余价值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2)02-0176-05
一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攫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惟一目的。剩余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资本经营不仅关注于它的质(有或无),而且更关注于它的量(多或少)。剩余价值是一个动态的且与动共进的形式化的范畴。剩余价值的形式化是指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化中,相继地取得基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不同的直接表现形式。
本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手段这一角度提出来的。但是,剩余价值生产并不等于剩余价值。如果舍去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含义后,那么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本身就不成其为生产手段。从语义上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中的绝对和相对一词,不外是对剩余价值的一种修饰,因而是对剩余价值不同形式的表达。由于事物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为一事物与它事物、一因素与它因素间的对应性比较关系。因此,寓于这种关系之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必然存在着一个与它们对应的比较物因素。这个因素看似迷离,其实就是基本剩余价值。
众所周知,绝对剩余价值是指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人的基本工作日长度是1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由6小时增加到9小时,这样,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50%。资本家因此而获得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不延长甚至像当代资本主义那样缩短基本工作日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比如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相应地延长基本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工作日缩短(比如由12小时缩短为10小时)的条件下,如果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2小时或者更短,则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为8小时或者更多。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使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如果把工作日表示为一条横轴的话,则上述情况就可绘成以下图形:
图中的AD为日历天长度,AC为基本工作日,AB为必要劳动时间,BC为基本剩余劳动时间…E…→为基本剩余劳动时间被绝对延长的不定点←…F…为基本剩余劳动时间被相对延长的不定点。B是劳动力价值点,C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临界点。
如图所示,基本剩余价值是从劳动力价值到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的临界值的区间价值,其上限是劳动力价值,其下限是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的临界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虽然都在基本剩余价值的延长线上,但两者的延长方向和限度是不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延长线在轴的右边,相对剩余价值的延长线则相反,在轴的左边。虽然两者延长或扩张的起点(低限或基础)都是基本剩余价值,但它们的高限却是不相同的,前者的高限是日历天长度所内含的价值,后者的高限只是必要劳动时间所内含的价值。
对于上例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界定,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基本工作日绝对延后的全部9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视为绝对剩余价值,即图中的BE。同样,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后而得到相应延长后的全部8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视为相对剩余价值,即图中的CF。二是只把基本工作日延长的部分即3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看作绝对剩余价值,亦即图中的CE。同样,也只将对应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相应延长的部分即2小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看做是相对剩余价值,亦即图中的BF。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是持第一种理解或界定。但我认为,第二种界定是比较科学的。因为第一种理解是在没有认识基本剩余价值的情形下,对基本剩余价值或者和绝对剩余价值或者和相对剩余价值量的混为一谈。这样的解释不能说明在不存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下必然存在的剩余价值的称谓问题,也不能说明即使在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场合下它们赖以产生或增生的基础和本体问题。
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全部资本主义的生产历史,并非都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的初始时期、经济危机时期、科学技术的停滞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甚至倒退时期,以及绝对剩余价值早已退出了生产历史以后的现代资本主义时期,都是没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或者没有其中之一的时期。然而,这些历史时期决不可能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使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也离不开它们赖以产生的且不属于自身形态的原先性、基础性、本体性剩余价值。以上两种历史场合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基本剩余价值。基本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客观存在。
由于基本剩余价值是内在于基本工作日并来源于其中的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因此,要认识其客观必然性,还得先从基本工作日和基本剩余劳动时间的客观必然性谈起。
基本工作日是指由市场约定或法律规定的,在没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也必不可少的,或者在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不包括为生产它们而绝对延长或相对延长的剩余劳动时间在内的、但又是这种延长基础的日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的工作日有市场约定和非市场约定之分。约定工作日是指在劳动力的买卖中,由交易双方商定的在有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与其相一致的日劳动时间。这种工作日是资本主义生产必须而且起码要采用的,因而是基本的。约定工作日并非是不可改变的。它除了法律改变外,还可以经济改变和超经济改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工作日外在长度的强制性(延长)改变,属于超经济改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工作日内在构成的改变(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属于经济改变。内在于基本工作日中既不被绝对延长也不被相对延长,或者即使有绝对延长或相对延长但也是这种延长基础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基本剩余劳动时间。由于对工作日的约定暗含着对剩余价值的约定,所以内在于基本工作日中的基本剩余价值也可称之为约定剩余价值。
非约定工作日是指对约定工作日的外在长度或内在构成在事后被资本家单方面或社会方面改变的且是有形强使或无形强使的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工作日,是对约定工作日的外在长度事后由资本家单方面延长并且有形性强使的非约定工作日。实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工作日,则是对约定工作日的内在构成事后由社会方面改变的且是无形性强使的非约定工作日。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工作日的这种非约定性,使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也可称为非约定剩余价值。
基本工作日是资本主义的客观存在,因此内在于其中的基本剩余价值也是客观的。
首先,基本工作日是资本主义初始时期必然采用的工作日。这个时期的工作日由于没有历史的比较,因此对其外在长度和内在构成都无从言以延长或缩短。既然如此,由这种工作日所提供的剩余价值就既不能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也不能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但它又不能没有一个自己的名称。在它没有发展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前,由于其形式和本质是完全同一的,因此,就可以叫它剩余价值或剩余价值一般。但是,当它发展到出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后,如果仍将它称为剩余价值或剩余价值一般,那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就不仅失去了发展的存续性、形式的对应性、产生的顺序性,而且也不符合矛盾的特殊性道理。这种情形如同中国人给自己的子女起名字一样,如果是独生子女,就用不着称之为“老大”、“老二”或“老三”;如果是多子女,就必须在他(她)们的名字上加以不同的字义区别。如此说来,资本主义初始时期的工作日就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工作日,因此,是基本工作日,内在于其中的剩余价值也就是最基本的剩余价值。
其次,基本工作日也是资本主义某些特殊时期不可弃置的,虽然总劳动时数可能减少但日劳动时间并不会轻易减少的工作日。在绝对剩余价值退出资本主义生产历史后的某些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生产技术的停滞,劳动生产率下降甚至倒退,使相对剩余价值也会暂时消失。就是说,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也是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但是,能不能因此而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呢?绝对不能!既然如此,那么,必须进行生产而又不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工作日就是基本工作日,内在于其中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基本剩余价值。
再次,基本工作日还是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期的工作日的基础或基本部分。如果说单一形式的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仅限于上述资本主义的初始时期及后来的某些特殊时期的话,那么,基本剩余价值生产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特别是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并存的时期,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工作日的外在长度或内在构成虽然发生了改变,基本剩余价值虽然由于与其它形式的剩余价值相并存而使自己失去了原来的独立存在形态。但是,在这种改变后的工作日、剩余劳动时间及剩余价值中,仍可显示出基本工作日、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和基本剩余价值是它们赖以变动的基础及其变动后的基本内容。从数量上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对一个原先既定剩余价值的扩张与放大,也是它的一种增生。既然有扩张放大和增生,就必定有扩张和放大对象和基础,就必然有赖以增生的本体。很显然作为被扩张和被放大基础的和作为增生本体的原生既定的剩余价值就是基本剩余价值。还应看到,实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场合中的剩余劳动时间虽然要大于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虽然要大于基本剩余价值、工作日虽然也要大于基本工作日(这一点不适合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情况)。但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长部分或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部分,要超过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常有现象,因此,基本工作日、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和基本剩余价值就成为这种生产场合中的工作日、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基本构成部分。过去,一般认为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如果把这种认识再引申一步,那么,绝对剩余价值有没有它的基础和起点呢?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基本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因此,理所当然地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最初基础和起点。没有原先的基本剩余价值,就不会有后来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基本剩余价值虽然是不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存在与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它的可知性却是由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问世而被凸现出来的。一方面,如果没有基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基本剩余价值就会因得不到它们的衬托和凸现而终身隐姓埋名。
综上所述,基本剩余价值的基本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和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的剩余价值形式,因而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还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由于基本剩余价值生产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是不断累进的剩余价值的基本部分。因此,实现了基本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
三
基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不仅体现着剩余价值在直接形式上的不同,而且还体现着各自内在的质和量及其历史发展的差异性。
剩余价值的根本性质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这一质的规定是绝对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三种不同形式的剩余价值都可以说是绝对剩余价值,因而没有任何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着部分质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它们是具有不同属性的剩余价值生产手段,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具有不同意义和作用。
基本工作日是基本剩余价值的函数。基本工作日又是资本家和工人双方约定的,这种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因此,基本剩余价值生产,尚能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形式上的平等自愿性。与基本剩余价值的这种属性不同,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纯属资本家单方面的意愿及其对工人的强加,根本谈不上和工人的事前约定。它的强行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和社会道德原则,因此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的野蛮性、强盗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虽然没有基本剩余价值生产那样约定形式的平等性,但也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那样的野蛮性,相反,由于它的实行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因此,它体现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文明”与“剥削文明”。使资本主义剥削没有超出社会的“容允限度”,因此具有使资本主义剥削不断加重的隐蔽性和高载荷性。
基本剩余价值是资本运营所获取的第一笔剩余财富,因此,它是资本积累的第一源泉,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基础。不仅如此,还由于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实现,因此,它又是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和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虽然由于其野蛮性、赤裸性,强盗性等而不能持久,但对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起到了燕子衔泥般的累进和叠加效应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由于具有加深剥削的隐蔽性、高载荷性和文明色彩,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散工人的警觉和斗志,缓解资本主义矛盾,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起到持续稳定和以此为基础的乘数扩张效应。它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最通行的剥削手段之一。
剩余价值量表现为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部分。在这一量的规定上,三种不同形式的剩余价值也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如第一部分所述,它们在对劳动力价值超过的具体程度上又是各异的。并且就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言,它们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方向和限度还是不一致的。
基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不仅存在着个量差别,而且还存在着总量差别。一般说来,因为基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的,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滞后于基本剩余价值生产,而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要早退于基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因为前面提及过的基本剩余劳动时间的绝对延长部分或相对延长部分,要超过基本剩余劳动时间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常态。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剩余财富总量中,应该是基本剩余价值所占的份额最大,相对剩余价值次之,绝对剩余价值更次之。基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作为剩余价值的不同形态,还体现着剩余价值发展的历史差异。由于基本剩余价值是与资本主义相始终的,因此,它既是剩余价值的第一历史形态,也是它的最后历史形态。基本剩余价值产生后,从整体上最先对它异动的是绝对剩余价值。但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固有的诸多落后性,因此,其历史适存主要限于生产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资本主义早期。可见,它虽然是剩余价值的第二历史形态,但却是一种比较短暂的历史形态。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劳动生产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机器大工业替代手工操作,信息自控化代替机械化操作后,相对剩余价值便从整体上取代了绝对剩余价值,成为剩余价值的第三历史形态。和基本剩余价值一样,相对剩余价值恐怕也是剩余价值的最后历史形态。它与基本剩余价值一道,已经、正在、还将共同地驱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它们共同的历史归宿。
收稿日期:2001-09-02
标签:相对剩余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