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与表达--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为例_教学案例论文

数据分析和表达——调查报告写作教学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背景】

前一节课首先了解了“调查报告”这一文体,通过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案例,学生感知并归纳了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其次,明确了此次调查的主题——了解学生吃零食的情况,共同设计并完成了网上问卷。最后,从说到写,完成了调查报告的概述部分。

本节课课前做了如下准备:1.统计了调查问卷的结果;2.从其他班的学生习作中,选取了三份有关写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分别指向三个等级。

【教学目标】

1.明晰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2.能用较为准确、简洁的语言对调查结果进行说明。

3.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调查题目进行分析或提出建议。

【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看一组画面。

(播放关于学生吃零食的照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很多小学生在小摊上买东西吃。

生2:吃得满脸笑嘻嘻的。

师:是的,吃得不亦乐乎。有没有觉得这画面特别熟悉?

生3:这很像我们虹景小学的学生在路边吃东西。

师:是呀,这样的画面在我们的校门口也经常会看到。这一情况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大队部想了解同学们吃零食的情况,想知道同学们能否健康地吃零食。我们班就将协同大队部来完成此次的调查任务。

【点评】写作教学,尤其是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目的”意识。此处让学生明确本次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应大队部的要求,了解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吃零食”问题。

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还记得吗?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文体。

生(齐说):调查报告。

师: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一份调查报告应该包括几部分内容?

生4:调查报告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概述、主体和结论。

(PPT出示)

师:上周,我们围绕“零食”完成了问卷调查,并且撰写了概述部分。现在,调查的结果已经完成了(PPT出示),今天,我们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点评】实用写作无非就是个格式问题”,常听到教师对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有这样的鄙夷和不屑。确实,调查报告的格式问题不是教学难点。关键是用更多的教学时间来突破难点——复杂数据的表达。

二、交流讨论,明晰层级

师:有些同学一看到这么多数据,眉头就不禁皱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吗?

(学生点头赞同)

师:没有关系。怎样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同学们的手上已提前拿到了一张讲义纸。这上面是三位同学在进行了小学生写作情况的调查后,分别完成的三篇调查报告。

如果你现在是小老师,读了这三份报告后,你觉得哪位同学写得最好?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

师:都交流好啦?好的,谁来?

生1:我觉得第三位同学写得比较好,因为他清晰、简洁地陈述了同学们写作文的情况,而且还作了有思考的结尾。

师:我听到你强调了“清晰”这个词。从哪里感觉到了“清晰”?

生1:因为他没有用一些数字来写,而是用“大部分”、“少量”、“较多”这样的词来写。

师:哦,你觉得这样写你比较能看明白。有谁想补充吗?

生2:我觉得同学三写得比较有趣。他的结尾“有些偏食了”,这样写给人趣味感,想继续读下去。

师:也就是说,他在提出结论时语言比较生动。还有谁要补充,可以是对第三篇的,也可以是对前两篇文章的发言。

生3:我也是喜欢同学三的,因为同学三写得比较明了,我能看得懂,而同学一都是百分之多少,我们心中还没有概念,所以我比较喜欢同学三的。

师:你的观点和第一位同学一样。(点击PPT,出示同学一的案例)你说到了同学一,你觉得满篇都是数据,他只是把数据从调查结果中直接抄了下来,让人感觉比较糊涂。(板书:照抄数据)

对于同学三,你用了一个词“明了”,你觉得哪里让你读了感觉特别清晰?哪种写法你特别欣赏?(点击PPT,出示同学三的案例)

生4:同学三每一段开头都写了后面形容的,开头都是先概括一下,才继续写的。

师: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是他一开始就先把自己的——

生:感受。

师:对,把自己的感受、观点摆了出来,是不是?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三个观点。

(学生读)

师:对了,这样先把观点摆出来,就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关于同学三或其他同学的,还有补充想说的吗?

生5:同学三是按顺序写的,而其他同学没有顺序。

师:能说一说这顺序指什么吗?

生5:(说不出来)

师:哦,还没有想明白。

生6:我觉得同学二的结论写得比较少,比不上同学三的。

师:你进行了同学二和同学三的结论部分的对比,同学二只是说——(点击PPT,出示)

生6:(读同学二结论部分)

师:同学三是怎么说的呢?男生读。(点击PPT出示,男生读)

比较以后,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7:我觉得同学三的结论是结合了自己的想法来写的,而同学二只是把调查数据总结了一下。

师:你发现了,结论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板书:多联系)还有谁想说?

生8:而且同学三还给出了一些不“偏食”的建议,如何防止“偏食”。同学二只是写了为什么会那样,而同学三写了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防止“偏食”的情况。

师:也就是说,他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自己的——

生(齐):建议。

(师板书:有中心、有分析)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9:我认为同学三写上去的话语都是用自己的话来写的,而同学二只是把上面的数据照抄下来,没有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一下。

师:哪些?

生9:比如说“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发现”,还有最后的“我认为”可以体现出来。

师:也就是说他时刻都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生活。刚才,大家都关注到了同学三表达时首先把观点亮出来,这样让人读得非常清晰,表述时,他能时刻联系自己,刚才我们也说了,面对调查报告,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你再来读读三篇报告,在数据的呈现上,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一已经有人说了,同学二、同学三的呢?

生10:我觉得调查报告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百分比,还可以换成“大多数”、“少数”这样的字眼。

师:我听到了你的回答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适当地用”,怎样叫“适当地用”?

生10:不能像同学一那样运用得太多。

师:我该用哪些,不用哪些呢?

(生沉默不语)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二的。(点击PPT,读了同学二的第三点中的数据表达)他用了几个?

生(齐):三个。

师:用了哪三个?

生11:用了最多的三个,如果再用后面的,就体现不出这三种问题的多。

师:哦,我们不能照抄,要选择适当的,要抓住典型的(板书:抓典型),就是最大的,或最小的,最有代表性的。

再看看同学三的,在数据表达上还有什么发现?(点击PPT,出示同学三的案例)他有具体的数据,还有哪些字眼体现出他在列数据?

生12:“记叙类文章写得多,而应用、议论类文章写得比较少”。“比较少”是在表达数据。还有“比较浓”,较浓就是较多。

师:兴趣较浓,是在分析了。我还发现了“近三成”这个词。

生13:就是十分之三,就是十个人中有三个人。

师:它也是一种数据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在写调查报告时,数据可以直接拿现成的,同时也可以用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断,学一学怎样多样地表达数据。

(播放微视频:百分数的多样表达。进行练习)

【点评】微视频的介入,以直观的、声像对应的方式解决了百分数的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教学,耗时短,收效好。另外,媒体的准确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具有亲切、轻松、清晰的教学效果。

师小结:当这样的数据表达出现在我们的文章中时,我们会感到——

生14:数据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

师:不再那么呆板。(板贴:多样地表达数据)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它的数据表达形式是多样的,读起来不呆板;它的分析是有重点、有中心的,能引人思考。如果只是把数据照抄下来,那可不行。

【点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调查报告是他们首次写作的文体,但并不是首次接触的文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调查报告或运用调查法采写的消息、报道随处可见。教师从众多习作中,将“处理调查数据”作为难点,把优秀、良好、合格三种发展等级的学生习作编辑成阅读材料,给学生比较分析、揣摩评论,有利于学生从比较中概括策略,习得方法。

三、写作实践,交流评点

师:说了这么多,现在让你来写,有点会了吧?那还等什么,快点开始吧。概述部分不再重写,直接从数据分析开始。

(学生开始写,写了17分钟左右)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的报告?

(生1读报告,实物投影学生习作,略)

师:后面还没有写,请试着即兴说一下。

生1:我觉得同学们吃的膨化类食品比较多,而且这些零食都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建议同学们多吃一些绿色食品,有助于我们健康的食品。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谁来点评一下?

生2:我觉得她写得很有条理,很清晰。她没有像我们刚才说的同学一样照抄上去。

师:她没有照抄数据。

生2:她还运用了刚才教的近几成这样的数据表达方式。

师:她表述的方式比较多样。

生3:而且她都是抓典型来说,不是全部都说。让我们感觉到数据比较清晰,如果全部都说,就会比较杂乱。

生4:她能有选择地运用数据,而且她有中心,有分析。

师:对的,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刚才那位同学学得很快,课堂中所学马上能运用到自己的报告中去,能有选择地运用数据,多样地表达,并且有分析、有建议。这样的报告就可以是优秀级啦!

还没有写完的下课后把它完成,下节课我们来交流,把它修改得更好,向红领巾广播站投稿。

【点评】就本教学环节而言,教师为学生当堂写作“调查报告”留足了时间,既是学生“习得”的过程,又是教学“反馈”的环节。从学生习作实际来看,通过等级案例,学生从学到练,从仿到创,9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和“良好”水平,效果喜人。

【教后感】

随着“下课”两字的话音落地,我不禁长长松了一口气:从开始决定上这节课起,就一直在焦虑中度过,如今终于上完了!定下心来,回想这一段从磨课到上课的过程,感觉实现了以下几“变”:

1.变模糊为清晰。调查报告常有耳闻,但真正接触,是从开始制定阐释应用类的层级表起。那时,是抽象的理解、架空的感受。而一旦涉及教学这一文体,问题就出现了:落到课堂,面对小学生,我要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一切都很迷茫。没有学情分析,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第一次试上就是带着一份闭门造车的教案,走进了课堂,结果可想而知。但就是这一课让我真实地了解了孩子在调查报告这种文体上的理解水平及写作水平,掌握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于是,目标、内容便有了贴地的预设。第二次的试上下来,教学的内容及手段,顿时清晰起来。直至今天的课堂结束,我认为:让孩子们了解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能准确、有选择地表达数据,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建议,这样的教学定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恰当的。

2.变灌输为探索。孩子第一次接触调查报告,所以,我们决定通过案例给他们直观的感受。呈现怎样的案例?怎样运用呢?第一次试上,我从另外班级的学生习作中选取了三篇不同等级的报告,原生态的,没有做任何修改。结果发现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课堂成了我的“一言堂”“满堂灌”,而孩子们似乎还是云里雾里。课后,我做了反思,认识到:要让孩子有发现,案例的指向性一定要非常鲜明。于是,我围绕本次教学的核心主题,根据等级标准,对案例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三个案例,三种状态:照抄数据;选择性地运用数据,做出一点分析;多样地表达数据,提炼中心,有分析,有结论。在第二次试上及今天的课堂中,效果非常明显,学生都能很清晰地分辨出优劣,并能在交流中体悟到撰写调查报告时数据分析及表达的要点,老师的提点及提升也有了依据。

3.变犹豫为确定。虽然知道应用文的重要性,但是毕竟不是考试内容。所以,教学生写调查报告,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是一个任务,不得不为之。备课痛苦时,也会不时地问自己:有教的必要吗?现在,课上完了,内心沉静了,经历了孩子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看着学生撰写的报告,读着他们尚显稚嫩、但已初具格式的分析,我很庆幸自己为他们上了这样一堂课,让他们接触了这样一种文体,感受了一种不一样的表达风格。而进行数据分析、作出恰当表达是他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然,回想这一堂课,行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没有做好:

1.教师捕捉、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在交流、点评案例时,第一位同学就说到了数字的表达,我没能及时捕捉,而是被后一位同学的回答牵着走了。而当第三位同学说到案例一的数据表达时,我只是引出了自己预设的“照抄数据”,而没有很好地以此为切入点,对比案例二、三,把有关数据表达的要点、层级全部串联起来。从而导致后来为了引出“多样地表达”,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使得课堂节奏拖沓。

2.没能很好地调控课堂气氛。整堂课上的氛围略显沉闷了,可能因为这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文体,学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上的碰撞。但是,如果我改变一下教学模式,当交流案例点评时,变指名学生回答为小组汇报,我想应该会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补充,课堂中会少一些冷场的现象;当学生一时答不出时,我不是跟着追问、等待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给一些讨论、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课堂的交流也许会更灵动。

【同学一】小学生写作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小学生的写作情况,我于2013年4月8日采用了网上问卷的形式,对虹景小学五年级某班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1.20.9%的同学非常喜欢写作文,60.5%的同学比较喜欢,16.3%的同学不太喜欢,2.3%的同学不喜欢。

2.有51.2%的同学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与感想,58.1%的同学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65.1%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55.8%写作后会主动修改。

3.小学常用文体中写得最多的:新闻稿占1.6%,倡议书占1.6%,看图写话占3.1%,书信占3.1%,写入记事文占27.1%,儿童诗占0.8%,童话占2.3%,剧本占3.9%,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16.2%,演讲稿是0,日记占29.5%,读(观)后感占7.8%,调查报告是0。

4.同学认为写得最少,甚至没有写过的:新闻稿占21.7%,倡议书占8.5%,看图写话占4.7%,书信占4.7%,写人记事文是0,儿童诗占12.4%,童话占7.0%,剧本占14.0%,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0.8%,演讲稿占7.0%,日记是0,读(观)后感占0.8%,调查报告占15.5%。

【同学二】

(调查概述略)

1.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人数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81.4%。

2.通过问卷,可以知道每一个写作习惯都有一半多的同学养成。其中,养成“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和“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这两项习惯的人数最多。

3.日记是同学们写得最多的一种文体,占29.5%;其次是写人记事文,占27.1%;写景状物文写得也比较多,占16.2%。这三种文体老师经常布置,所以写得比较多。

4.同学们写得比较少的文体依次是:新闻稿、调查报告和剧本,分别占21.7%、15.5%、14.0%。

通过调查,我知道因为老师经常布置写日记、写人记事文和写景状物文,所以这三种文体同学写得比较多。

【同学三】

(调查概述略)

1.同学的写作兴趣较浓。调查中,81.4%的同学表示喜欢写作,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写作的。

2.能形成部分写作习惯。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发现所列四项写作习惯,每一项都有过半的同学养成。其中,“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人数最多,因为平时训练得比较多。

3.记叙类文章写得多,而议论、应用类文章写得比较少。通过调查,我发现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日记、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写得比较多的。而写得最少的文体调查中,选择新闻稿的最多,占21.7%。

基于以上调查,我认为平时的写作有些“偏食”了,偏向于写人记事类,而对于议论类、应用类的文体我们写得太少,甚至还没有。我建议老师应该让我们写一些议论类和应用类的文章,让我们多接触一些不一样的文体,锻炼不同的写作能力。

标签:;  

数据分析与表达--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为例_教学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