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教学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地理学科同时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而“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将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一样,凭借其强大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眼下,新课标首次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实验,“新高考”中出现了实验类试题,多数地理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从表面看,地理实验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笔者在实践与调查中发现,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当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举隅

1.泛化的实验

(1)其它体例实验化。教材中有多种并存的体例,运用不同体例表达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因材施教,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是,有些教师“神化”了实验的功能,把实验当成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将原本适宜的体例生硬地改为“实验”,反而削弱了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实验是对原“思考”、“活动”等体例的修改或变式,本质上并无变化,操作起来却更为复杂;有的实验甚至是原封不动的教材原“案例”和“活动”,只是冠以“实验”之名。“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缺少必需的实验器材,缺少“做”的过程,则不能称之为实验。

(2)简单内容复杂化。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原本有更好的表述形式和教学方式;有些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已有经验,甚至是初中已经做过的实验,教师稍加引导,便能唤起学生清晰的记忆。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将它们设计为复杂的新实验,使原本简明的教学流程变得繁琐、乏味,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外力作用”时,用很长时间做“沉积物分选”实验,最后得出“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的结论,学生起初兴致较高,最后发现实验推出的是自己已知的常识,毫无恍然大悟的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形式化的实验很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复杂问题理想化。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使用一些替代材料,模拟出类似的条件或环境,就能做出地理实验,揭示地理原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真实情景都能被模拟出来。有些地理现象的产生需要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如三圈环流、水循环、变质作用等等,模拟实验很难达到这种时空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的场地和器材条件,一般学校并不具备。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原理都能通过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过于理想化的实验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二是实验结果与现实不符,不能准确反映地理原理。

例如:下列试题的考察背景是锋面模拟实验,试题借助对实验的分析,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也客观反映了该实验的缺陷。该实验过于理想化,并未反映出锋面的全貌:实验只模拟出不同密度空气交汇面的状况,反映的是高中学生已知的物理现象,未能揭示出锋面的成因、分类和影响,以及因冷、暖气团势力差异导致的锋面移动,缺失地理学科内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使用价值不大。

(2007年上海高考试题)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图略):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

7.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D )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8.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B)

A.气旋 B.锋 C.高气压D.低气压

9.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A)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僵化的实验

(1)不经选择地全部采用已有实验。由于现成的地理实验较少,有些教师一旦在教材或其它资料中发现地理实验,就视为珍宝,全部采用,与学生一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他们既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筛选,导致部分实验缺乏针对性;又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导致部分实验远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重、难点,冲淡了教学主题。

(2)毫无修改地“全盘拿来”现成实验。有些教师在使用现成实验时,不经过亲手试验,不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对实验场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而是机械照搬原有实验,导致有些实验难以操作,甚至出现一些科学性问题。

(3)不加变通地处理实验中突发问题。实验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学生的操作偏差、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偶发的质疑等等,都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与预设的方向和速度不尽相同;有些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对实验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教学机智,教学理念陈旧等原因的影响,指导实验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根据课堂教学情景的即时变化,通过及时调控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推进。

3.异化的实验

(1)“讲”出来的实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实际操作的地理实验只有1~3次,从未“做”过实验的也不在少数。为了应对新的考试,有些教师以“讲”的方式剖析教材中的实验,或者他们认为可能考到的实验,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实验。这种“讲”出来的实验有形无实,缺失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想”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去设想、编制地理实验,却很少通过亲自操作去验证,更不会引导学生去做这些实验。这类实验从想象到想象,缺少实践、推敲和完善,在操作和结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它们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是“纸上谈兵”,是一种虚假的实验。

(3)“秀”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能透彻理解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但他们在常规教学中基本不做实验,只是在公开课上“秀”一把,使实验变成了公开课上的应景之举。

(4)“看”出来的实验。地理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后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为确保实验结果、实验进度与预设的一致,许多可以由学生操作的实验也由教师代为完成,使真正的教学主体隐退到次要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表演产生“观看疲劳”,对实验失去兴趣。

(5)“催”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不舍得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和思考时间,甚至省去一些必要的步骤,快速指向自己预设的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注实验结论,将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实验结果分析上。这类实验与一般的讲授课无异,片面重视智育和认知,弱化了学生在实验中必备的观察、动手、体验和思考过程,失去了实验教学本身的意义。

二、有效实施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措施管见

1.立足课程标准精心设置实验项目,强调地理实验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1)根据新课标要求,切实开展实验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潜心研究新课标要求,领会实验教学的深层意义,在选择、修改、创编和实施地理实验时,强调地理实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

(2)基于地理学科特点,科学设置地理实验。其一,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实验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当,具体而言,模拟的实验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其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那些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正用在地理教学的“刀刃”上,如在具备实验特质的教学重、点处,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2.紧扣教学目标反复推敲地理实验,突出实验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现成实验。第一步,研究现成实验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合;第二步,根据原有实验步骤反复操作,并以质疑的态度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第三步,确定实验可否使用,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2)精心创编实验。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分析编制相关实验的可行性。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编制实验:可以根据地理原理产生的条件和次序,顺向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倒推实验步骤。第三步,循着自己设计的步骤反复试验、小心求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第四步,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例如: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教师可以按如下思路编制该实验。先分析编制该实验的可行性(略);再确定实验的主要环节,制成模拟温室,比较阳光下温室内、外温度;然后,通过反复操作细化和完善实验步骤:①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透明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③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实验场所(教室外)和实验器材(略)。

3.根据情景变化灵活调控实验程序,重视实验过程的生成性和灵活性

(1)重视实验过程的生成性。实验操作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可能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实验步骤,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根据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生成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例如:做“热力环流”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在热水和冰块之间插一束香行吗?以冷水代替冰行不行?小孔对着装热水的盆好不好?”等问题,甚至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鉴于此,教师可以及时调整预订的教学程序,组织不同小组按教材要求和这些设想分别进行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各组实验现象的共同规律,并比较不同小组实验现象的细节差异,以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重视结果分析的灵活性。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同,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要严谨、又要灵活,以引导学生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分析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同样,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顺利“成功”,教师面对现象不明显,或者与应有结果差异很大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原因,设想改良措施,充分利用“失败”这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

4.基于心理需求激励学生全员参与,关注实验教学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1)科学组织,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投入多元互动的实验活动。教师要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例如: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进而促成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交互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而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评价,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收获成长的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鼓励当事者的同时,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还要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5.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校本实验体系,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和常态化

(1)针对教学对象,选编地理实验。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力求使每项实验都切实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将其纳入校本实验体系。如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的学校可以采用,但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的学校则不必使用,因为教师只需稍作引导,便可唤起学生对有关真实场景的回忆。

(2)整合学校资源,开发实验项目。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资源,如周边环境、学校实施、教师构成等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发挥本校教师的特长,促成全体地理教师的相互协作,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和教学热情,激励他们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校内和周边环境,以及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共同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理实验。教师在选、编实验时,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又立足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学校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实验项目。

(3)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常态教学。一所学校开发出针对性、系统性强的众多实验项目,并不等于该校的地理实验教学就能有效开展。只有同时具备了实施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高效有序的校本实验体系才算得以建构。因此,从硬件层面看,学校要逐步增添实验器材,建成地理实验室,为开展地理实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资金保障。从管理层面看,学校应健全地理实验制度,如成立地理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地理实验操作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并在地理教师业务评价中加入实验板块,以规范教师的实验行为,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师资层面看,学校要积极谋求高校地理系的支持,请专家就实验理论、实验操作、指导方法、实验室建立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派出教师到高校进行专题学习,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实践智慧,进而促成全体教师实验操作和指导能力的不断提升,为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标签:;  ;  ;  ;  ;  ;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