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编辑出版论文,走向论文,传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11-0016-05
传统出版业时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
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历史悠久,但以学校教育方式开展编辑出版教育却很年轻。1983年,武汉大学设立了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985年,我国编辑学教育在胡乔木同志的倡议下拉开序幕: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与复旦大学一起,成为全国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高校。其后,南京、武汉、河南、西安等地的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借图书馆学、新闻学、法学、文学等学科名义招收攻读编辑学专业的研究生。但此期间编辑出版专业的“供”与编辑出版专业的“求”并未对接,如武汉大学首批编辑学第二学士学位1991届毕业生仅20人,竟无一人分到出版社,而是大都进了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业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规模和效益都得到快速发展,编辑出版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编辑出版专业的开设数量开始增加,课程设置也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体系,出版专业教育已从印刷和图书发行两个分支发展为包括编辑学和出版学在内的比较全面的学科体系。在我国,虽然迄今编辑学、出版学还未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但经过20多年发展,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30余所院校在相关专业下培养编辑出版研究方向的硕士生,7所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为编辑出版学理论发展、学科建设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忙碌在中国出版业中的优秀人才。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产品竞争激烈,出版业已走向转型之路,现代出版业呈现产业化、国际化、集约化、数字化的特征,这直接影响到出版人才培养的基地——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模式亦由传统向网络时代迈进。学校培养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笔者听取业界呼声后曾在研究生课堂上提出我国编辑出版业急需10种人才:选题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媒体营销人才、出版经纪人、古籍整理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人才、网络出版人才、文化产业通才、图书艺术设计和出版专家等。
出版业发展的新态势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许多新情况,是出版业和出版学教育不能忽视的。
1、网络时代的到来
昨日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今天却正在遭遇网络浪潮的冲击——这正是中国出版业所面临的现状:中国网上阅读率为27.8%(最近7年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107%)而根据最新的第4次(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的年人均读书量只有4.5本,是美国的10%。②
传统传媒业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与艰难,在默多克新闻集团通过并购成为全球第四大网络巨头的今天,袅袅的油墨香气谱出纸媒体的一曲黄昏咏叹调,在鼠标清脆的点击声中渐行渐微;曾经创造过汗牛充栋纸质书刊的传统出版业,也不得不面对拥有更多优势的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城墙之外群雄并起,网络出版从产品结构、商业模式、传播方式、职业诚信、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它们占据着高新技术的平台,传统出版人面临着被历史淘汰的危险——倘若你未能掌握这些新技术和观念。
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站点已经达到78.8万个,网民1.23亿,上网计算机5450万台,网络编辑大约330万人。但这些网站编辑之中大多是从技术人员包括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规范。③2005年3月31日,国家劳动部门公布了10种新职业,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编辑员,分为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包括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高级网络编辑师的工作要求集中体现在频道策划、内容管理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
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制和开始专业来看,开设网络编辑课程的很少,仅靠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体制和培养规模,无法满足市场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网络编辑员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大媒体和综合性的特点,既要求熟悉信息的采集分类编目组织,又要精通网络技术,同时还要兼顾运营和管理,这就需要专业教育增设网络与电子出版、网页和网站设计以及网站管理和运营的专业课,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构成提出的新要求。
2、立体化传媒产业
出版的概念正随着出版形态进入多元化时代。出版业本应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和网络六大媒体,可目前我国条块分割十分严重,出版类别划分过度,出版业与电视、广播、报纸、音像等媒体之间壁垒分明。在计划经济下,这种划分便于管理,但另一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媒体的发展壮大,制约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媒体集团、出版集团的形成。而实力强大的外国大型出版集团,都如同一个庞大的帝国,是涵盖着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网络、发行、物流等多个出版领域的综合性国际传媒集团,这些大型出版集团,是推动着立体化媒体产业时代到来的王牌之师,而其中运筹帷幄,指挥操作的则是熟知各种媒体经营运作、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以各种形式推销给受众的立体传媒人才。
中国出版业做大做强,必须打破媒体间的藩篱,同时也需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立体传媒人才,才能以互联网为基础将各种媒体形态进行聚合,实现传统媒体资源的网络化,构建一种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型的媒体产业。
编辑出版专业要培养的立体传媒人才,不能是只懂出版不懂电视、也不懂广播或者不懂网络的单一型、扁平型人才;新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应该是有着大出版、大传播背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不仅能做内容的提供商,更能胜任多种媒体的传播商,甚至是技术设计者。在国外传媒航母日渐逼近之时,我国的立体传媒人才的培养和成熟显得极其重要。
3、文化安全与对外传播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以及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都为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美国文化强势拓展,文化商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同其他非英语文化一样,中华文化亦面临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而作为政治经济上日益强大的国家,我们也有必要向世界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优秀的文明传统。国家文化安全涉及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世界观与价值观、语言的纯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均与出版和版权贸易密切相关。因此,新时代出版人所肩负着的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继承、发展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责大任。但是,我国的版权贸易的现状是:出版的逆差严重。2000年以来,版权输出与输入之比一直在1:10的比例徘徊,其中输出的绝大部分又在我国的港台地区和东亚,真正与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版权贸易则在1:200左右。以《尘埃落定》一书创下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最成功个案之一的作家阿来说:“图书版权输出表面上看,不过是一个国家的图书进入了另一个国家,实际上则意味着一种文化是否能够进入另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博弈。”④
建立并完善图书出版代理人或版权经纪人机制是目前需要加强的一个主要工作。优秀的版权贸易人才,是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培养一批熟悉出版业务,精通外语、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并且拥有广泛的出版资源的版权代理人,不仅是各出版社急需人才,也可以成为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引领出版业走向世界的先锋人物。
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思路
为适应我国出版业的需求,我们应该明确地把培养目标定在宽口径、厚基础、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1、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调整?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单位对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除发行单位仍会需要本科生外,其他大部分部门人才招聘时都会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与之相适应的,编辑出版硕士、博士的培养成为专业培养重点。但这并不代表本科教育就可以放弃,而是应该针对业界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其思路是:第一,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应该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切实为出版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应该增加邻近学科如新闻学、传播学的内容介绍,进行“大传媒”、“大出版”教育;第三,应该保证设置文化历史知识等基本素质培养课程;第四,课程设置应该由业界、学界、管理部门共同商讨,结合教育资源,突出办学特色。
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为例,学院建院五年,形成了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在学校与学院的综合学科优势下,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拥有较宽的课程选择范围。每学期开学之时,学生可以从全校各专业选课,本科阶段共需要修够139个学分,其中本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包括全院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要求修满50学分,是本院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要求22个学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其他专业的概论课(如下表中的新闻传播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或广告学概论等)。各专业必修课,可成为非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如下表所示:
选修课程还需要在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中修完16个学分,其中必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和语言、文学与艺术类(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即按照“大传媒”“大出版”的思想设置课程,入学时按学院招生,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以全院必修和选修课为主组织教学。第四个学期才自选划分专业,此前每个学生已经选修了不少大传播的课,多一半的学生还选修了经济学、法律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双学位。在给予学生按照兴趣选课的同时,保证了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的核心地位,为学生开阔了视野,展开了择业面。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到北京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出版社实习或做兼职编辑,被认为上手快、素质高,愿意留其来继续做编辑。同时,专业课的设置和培养目标也为培养更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据统计,2006年本院编辑出版专业18个毕业生中,7名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4名出国到相关专业深造,2名选留学校和支教,两年之后继续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
表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表[5]
在本科生中培养选拔研究生人才,是编辑出版教育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2、研究生培养力度如何增强?
编辑出版专业虽然至今尚未列入国家学位办的专业目录,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院校均已采用挂靠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博、硕研究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出版经营管理能力和行业分析能力,初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从招生规模上看,3所高校的出版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约为12名,每年招生人数在20名左右,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再以北大编辑出版专业为例,归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下后,出版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已经招了3届,目前,硕士生采用2年制,博士生为4年制。其中,博士生生源既有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学或者编辑出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在出版社、电视台的中高层管理者,还有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出版、电视、报刊等传媒产业或信息产业中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希望其中的佼佼者将来能成为跨媒体、跨行业的“出版巨擘”;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培养教师和学术研究人才。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亦与本科学生一样,在全校、全院范围内公选课,同时,实践和科研成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为的是培养创新和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科研项目、利用寒暑假期到出版社、报社等媒体单位实习调研,使学生了解有关领域的前言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研究生每年都有多篇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多次在北京大学“挑战杯”学术论文竞赛、全国“未来编辑杯”学术论文竞赛和其他学术竞赛中荣获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例如,2006年9月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科研所与台湾金典文化事业集团合作出版的《金典华文·时尚阅读》创刊号出刊,2006年7月至8月,在金典集团的赞助下,该所有博士生、硕士生共5人对南昌、福州、厦门、上海、北京等地的书店进行了实地考察,归来后完成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应该说,编辑出版专业的博、硕研究生,已经步入正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也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高校都具有培养编辑出版学方向研究生的经验,无论在导师素质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能够胜任出版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各院校初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编辑出版学应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大展宏图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产业。“创意”将成为传统出版的接引使者,引其走向媒体融合的新型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人将作为信息的策划者、收集者、加工处理者、继续居于核心地位,也被称为是媒体环境的主角。单一型的专业是不能适应媒体间的融合促进,不具备生命力和创意思想——因此,我们的编辑学应该是“大编辑”,我们的出版学应该是“大出版”,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
2006年入学的本科生,毕业已是2010年,那时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状况是今日难以想像的,由此,出版教育必须具备预见性和超前性——这需要学科建设的实力增强。但是,大部分高校仍只能在其它相关专业下培养编辑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易为用人单位所接受,不利于教师开展科研,也不利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极大地影响了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跨媒体环境下的今天,近百所编辑出版学办学点也迫切需要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对全国研究生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我们再次强烈呼吁将编辑学、出版学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最好将编辑学、出版学列为一级学科,就像世纪之交调整精简国家政府机构,把钢铁、煤炭、纺织、机械、轻工等部降为局和社的同时,2001年反而把新闻出版署提升为正部级的总署,反映党和国家对这项事业的高度重视,适应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学科正名并提高地位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急需人才,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创造能力,将是中国出版传承不息的智力泉流,中国出版业乃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
[收稿日期] 2006-11-02
注释:
①王波《出版教育:过去、未来共斟酌》,《编辑之友》,2001年第3期,第50页。
②刘海平《建构立体化媒体产业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方向》,《编辑之友》,2006年第5期
③严富昌《浅议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及培养》,《中国编辑》,2006年第2期。
④《版权贸易逆差危局外版图书中国市场持续性高烧》,http://biz.163.com/06/0506/13/2GE098K200020QEQ.html,2006-8-10。
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http://sjc.pku.edu.cn/PlanBenEdit.aspx,2006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