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标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选修课程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和高考考查范围,是高中课程改革保证学生学习选择权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究竟该如何落实这一课改目标,以及实施得如何,依然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和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来理解,设置选修模块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为突出高中课程的特点,以实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教师要进行选修课的有效教学,首先要明白选修课的设置目的、选修模块的立意,并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服务学生的人生,选修课程力求真正、切实地满足学生学业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本质上恰恰就是在“服务人生”。如果选修课不以此为立足点,我们就会“埋怨”它的内容与必修课“重复”,必修课都讲过的东西,为什么到选修再来一遍。正因如此,在一线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将所有选修内容与必修“重合”的地方,都融到必修课里,实际上已经没有选修课了。
本来国家《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一旦颁布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实践中之所以出现必修整合选修的现象,主要是高考对教学影响太大,比如划定考试模块范围,很多省市把“改革史”列入高考“必考”内容,其理由不外乎是内容“重要”且和必修内容“重复”(除阿里改革)。这样,在教学上就可以一勺烩。反之,其他不具有这种“价值”的选修模块就被束之高阁了。于是,发展学生“个性”也就抛到脑后了。这实际上是无视国家标准和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的行为。这虽然主要不是“模块”带来的问题,但的确有需要完善模块设计和内容。
上述做法是对课程改革追求的一种严重背离:第一,根据高中课程设置的总思路,这样做尽管方便了教学和考试,但是失去了“多样性”和“选择性”,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只有深度差异,这和过去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第二,必修和选修的有些内容是“同一”的,但内容是各有侧重的,方法更应该有所区别,如果连方法都“被同一化”,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是一句空话;第三,也影响了高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如果仅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就更严重,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把“课标”给扔了,只留下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成了空话,而没有“个性”的人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千人一面的社会也是枯燥乏味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生命力,就是给世界丰富的色彩。
发展学生“个性”或称历史教育的“个性”,它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意识问题。以选修模块为例,“多样性”和“选择性”都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什么要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白月桥老师有个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军事、文化、民族、社会、外交等内容,兴趣点很高,但是历史教科书的主干知识是政治和经济。在这里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只是强调政治和经济内容,忽略其他,事实上学生对政治和经济的理解是有限的,因为历史理解不可能只通过政治和经济史就可以达到;因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都没有或者很弱,他们就对历史失去兴趣,于是,你要求的政治和经济史也就被他们一同放弃。[2]
那么,在课程实践中老师们究竟该如何整体把握这部分内容呢?
就我们的理解,可从以下几点来把握:第一,全面领会“课标”。高中课程设置的主体是“模块”,三个必修,六个选修,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擅自将其合而为一。第二,抓牢选修模块的核心目的,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仅从教学上看,更不能仅从教学法上去看,而是要从历史教育的整体目标来审视,“课标”组和“标准解读”组撰写的相关文本中,都是这样说的。第三,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二、“改革史”的教学要求问题
1.“改革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数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改革史是研究社会改革的历史的,它以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历次改革为研究对象,以“众多的改革人物、频繁的改革运动、丰富的改革内涵”为研究内容。有学者认为“它有资格、有条件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二级学科”。[3]
雷颐先生也在《历史的拐点》的序言中指出:“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改革的传统。不论哪个时代,它的制度、文化、习惯、风俗,总是处于变化和改革之中。不是大变,就是小变;不是变好,就是变坏;不是自变,就是他变;不是因变好而兴,就是因变坏而亡。总之,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变化史和改革史。所以,研究历代改革的得失成败,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与措施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不论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无价之宝。”[4]
改革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热点,成果也很丰富,主要有漆侠、姜锡东主编的《中国改革通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共10卷;顾奎相、陈口合著的《中国古代改革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苗枫林主编的《世界改革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当前的“历史热”中,“改革史”也占一席之地,刘志琴在“世纪大讲堂”、郦波在央视“百家讲坛”都曾以“改革家张居正”为主题开讲;由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张居正改革》也正在拍摄之中。马立诚的《历史的拐点》一书则比较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前后,还有一大批关于改革史的研究文章发表。
高中历史课程将改革史单独列为一个选修模块,一方面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的接轨,另一方面也能体现课程设计者重视“改革史”的用意。尽管在课程实践中,在选修课的开设上存在“异化”和“弱化”的情况[5],但各省在“指定选修”或“必须选修”的规定中,都包括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从反面证明人们对改革史的重要性的认可和重视。
2.“改革史”的教学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次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上述九次改革,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次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次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这些内容共同构成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主要学习内容。
改革史的内容虽然与必修模块有不少交叉和融合,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但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即使是某一改革自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没有独立的过程意识就无法体会改革的全貌,没有对众多改革过程的研究,就无法从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那种把改革史作为必修内容的补充,进而去肢解和简化改革过程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课程意识”的表现,也就无法正确理解改革史的内容。
基于研究来进行有效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胜任力是个挑战。不同的选修模块,各自都具有专门史的特征,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学科、模块教学意识和足够的学科“专长”,不能突出选修课作为“学科”的特色和意义,那么“改革史”就势必沦为必修课的附庸和补充,其学科意义必然湮灭,选修学科本身也会遭人漠视和冷落。常言道,“知识浅,有危险”,的确浅学误事啊。
3.“改革史”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对“改革史”的学习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定位,概括起来如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演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活动及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巨大的历史影响;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正确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基于《课程标准》和《课标解读》,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能够清晰地区别必修和选修的不同功能。比如,看《课程标准》会发现必修与选修、乃至不同的选修模块都有些交叉内容,最明显的例子是“辛亥革命”,如何处理它们,如果教师不依据课程功能,即使生硬地区别了相关内容,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选修模块的教学深度应该适当。不能太深,也不能过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周延的思考。第三,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们今天涉及的内容是“改革”,“改革史”在历史研究中究竟是个什么地位,这一内容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如果教师都不甚了了,当然就认为它没有必要单独设置。
我国是一个有改革传统的国家,在制度、文化、习惯、风俗等不同方面,甚至每个朝代内部也存在改革。改革是非常复杂的事,或惊心动魄,或细雨和风,或一举成辉煌,或一招毁全局,无论走向成功,还是深陷困境,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关键看我们用怎样的价值观去挑选知识,用什么方法去认识这些知识,从而彰显改革的“教育意义”。
有人说,中国人屈从于暴力,即改朝换代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中国人拙于制度创新,即制度改革常常失败,非常艰辛。实际上在中国或许改革比革命更值得玩味。以洋务运动为例,它的意义,过去多被抹杀,现在才“被我们认识”了。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盲目地戴个帽子很容易,但它的意义就被遮盖了。它发生在一个毫无工业化根基的国度,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敢于抬脚迈步,开旷古未有之风气,无论说它成功,还是说它失败,都非常值得敬畏,绝不可以草率待之。在选修课教学中对此当然不能做简单化处理,而应特别讲究教学方法,洞察其复杂历史背景,多角度辨析其经验和教训,让学生看透彻、想明白、有所悟。因为在复杂背景中生发的经验和教训,才来由有自,弥足珍贵,更能启迪学生、教育学生。空洞的教条和结论不可能有说服力。
在这点上,现行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特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科书编写者对“改革史”的认识。从教科书体例上看,岳麓版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分作五个单元,按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分期,兼顾中外历史空间变化,将课标规定的模块基本内容加以整合,与必修教材文明史的编排体例互为补充、一脉相承,便于学生结合必修课程、把改革运动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进程中去认识,有助于学生以重大改革为点来多角度的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多样化途径,也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和特色。而人教版教科书的特点是更加侧重对每一个改革运动作整体、细致地呈现,每一个改革自成一个单元体系,对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这三个基本问题呈现得比较清晰,跟旧教材比较相似。
从内容选取上看,岳麓版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14个改革运动加2个综合探究课,其中课标中的专题2“商鞅变法”编排了两节课,共计编排17课。另外,岳麓版教材在课标之外增加了一些内容,它们是“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两节综合探究课,这些都是本模块学习内容有益的补充,也是岳麓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而人教版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9大改革运动,加上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课,共计编排32课,内容选取比较细致。岳麓版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似乎比人教版多了一些事件,其实都是应该在必修中详尽介绍而没有或很少介绍的内容,从专题归类角度看,归到这里是比较合理的。
标签: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