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翠
(济南市济钢医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目的:分析围产期护理对产妇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剖腹产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产期护理,并将两组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产妇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剖腹产产妇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产妇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可有效减少产妇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围产期护理;产妇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腹产产妇产后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该疾病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产妇下肢局部出现沉重,严重者可出现下肢肿胀,甚至会导致产妇的心脑肺出现栓塞,可严重危害到产妇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部分剖腹产产妇行围产期 护理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剖腹产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具体如下:
观察组——年龄范围上限值:35岁,下限值20岁,年龄平均值(24.66±3.33)岁;孕周最长的41周,最短的35周,平均孕周在(38.31±4.64)周。
对照组——年龄范围上限值:36岁,下限值21岁,年龄平均值(24.21±3.64)岁;孕周最长的41周,最短的36周,平均孕周在(38.11±4.43)周。
对比两组剖腹产产妇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方法:行围产期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入院护理:在产妇入院后对产妇进行体征检测,根据产妇的检测结果向产妇讲解剖腹产的相关知识以及剖腹产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重点向产妇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诱发的因素,并告知产妇围产期间护理的重要性,增加产妇对该症状的认知,使其能够加强对该症状以及护理的重视,从而增加其依从性和配合度[2]。
(2)术前护理:在产妇进行剖腹产前指协助产妇如何进行正确的床上翻身以及下肢伸屈运动,指导产妇进行膝关节及踝关节运动,使产妇能够自主运动,掌握如何促进下肢静脉血流的自我护理能力,定期对产妇的大小腿围进行测量,叮嘱产妇及其家属可穿上合适的弹力袜,可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术后护理:术后鼓励产妇尽早进行床上翻身活动,督导产妇进行膝关节及踝关节运动,叮嘱其家属帮助产妇按摩其下肢,从而增快静脉回流的速度,使得其下肢血液流通。同时给予产妇下肢气压治疗,提前预防下肢深静脉的发生。
(4)健康指导:在产妇可自行翻身活动时,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密切关注产妇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程度,叮嘱产妇若有异常感觉需立即告知医生及护理人员,可使其尽早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剖腹产产妇经分别护理后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产妇的疼痛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疼痛)、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产妇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为计量数据,并用t值检验,两组产妇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计数数据,卡方值检验,经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两组产妇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对比各项计量数据
观察组产妇经围产期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由于在产妇妊娠晚期其血小板功能发生改变,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抗凝血水平,导致产妇的下肢血液出现凝血状态,且剖腹手术会加快产妇血小板功能发生变化,减少蛋白质,致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围产期护理可有效减少产妇下肢肿胀情况,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4]。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经围产期护理后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产妇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佳,本文研究中,围产期护理通过在产妇入院后第一时间对产妇进行体征检测,根据产妇的检测结果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预防知识讲解及所需注意事项,增加产妇对该疾病的认知,加强产妇的依从性;针对术前术后对产妇进行运动指导,有效的避免的下肢肿胀的情况发生,且起到了提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指导产妇进行运动的同时,叮嘱产妇提前告知身体是否存在不适,使医护人员可提前做好救治的准备工作,有效的避免的该疾病的恶化,该护理方案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围产期护理可有效减少产妇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清.经皮血栓碎吸与介入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4);15-16.
[2]陆雁.预防妇科肿瘤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评估与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03-104.
[3]任蓉,赵欣,胡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诊断与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9);140-140.
[4]孙小兰.颅内出血并脑桥外髓鞘溶解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4);1905-1907.
论文作者:曹美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产妇论文; 下肢论文; 发生率论文; 产期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