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债分析_外汇储备论文

中国外债分析_外汇储备论文

我国外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举借外债的变化情况

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借外债,到现在已经有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阶段,我国举借外债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下述四个方面:

(一)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 1984年以前,我国对外借款处于起步阶段,外债总体规模较小。第二,1985年至1988年是我国外债高速增长阶段,外债余额年平均增加80多亿美元,增幅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外债增长过猛,带来了一些问题,说明我国借用外债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第三,“八五”期间,我国对外借款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亿美元, 年增长速度为15.2%,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增幅大幅度回落,不仅如此,期间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还低于同期GDP和出口的增长速度, 说明我国对外举债已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但从绝对数目来看,1995年外债余额达到1165.90亿美元,1996年底达到1162.75亿美元,1997年则为1309.6亿美元。

(二)中长期、短期外债比例优化

从偿还期限的角度来看,外债可分为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两大类。国际公认的短期债务的警戒线为25%,若短期债务比重过大,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就有可能引起偿债困难。80年代中期,我国的短期外债一度曾占我国外债余额的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很快对债务结构进行了调整,有效地抑制了短期债务过快增长的势头。“八五”期间,中长期外债增长速度继续快于短期外债的增长速度。在90年代,我国长期外债的比重多数超过80%,短期外债则不足20%。到1997年,我国长、短期外债余额比为86.1∶13.9。中长期外债比重增大,有利于我们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

(三)商业贷款比重略有下降,官方优惠贷款比重有所提高

从来源上看,外债有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和其他形式借款四大类。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属于官方优惠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在使用方面也有许多附加条件。商业贷款的借款限度相对宽松,但其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商业贷款的还款期较短,偿还期集中,客观上加重了债务国的还本付息负担。“八五”期间,国家采取措施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1991年国际商业贷款占外债余额的比重为52.1%,到1997年末,商业贷款在我国外债余额中的比重降为49.4%,同期官方优惠贷款的比重则从1991年的27.4%相应上升为30.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的还本付息压力。

(四)外债币种构成趋于合理,汇率风险有所下降

我国对外借款初期,外债币种构成只有美元、日元、德国马克、港币等少数几个币种,其中,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外贷款和外国债券多数来自于日本,日元债务曾一度占据了我国外债总量的绝大部分。由于债务的币种构成过于集中,无法抗拒汇率变动造成的风险,8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外债币种,降低日元外债比重。“八五”期间,我国外债币种持续增加,日元外债比重进一步降低。目前,外债币种已增至20多种,日元外债比重已从1986年的38.6%降到1995年的27%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元汇率暴涨而引起的债务骤增,减少了外债汇率损失。

二、举借外债的影响因素

一国举借外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对外收支、技术引进、调节国内需求等,都是政府决定是否借用外债或如何借债所应该考虑到的。

就积极的意义而言,这些因素表现为:第一,一国借入外债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从而可以追加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投入,扩大经济建设的规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借债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当一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时,借入外债可以改善经济结构。比如,当借入外债用于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部门和产业时,可以缓解经济中的“瓶颈”问题;当借入外债用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时,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一国在参与对外交往时会有国际收支,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出现逆差,则要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弥补,外债在这方面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它是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之一。第四,通过举借外债,一国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从而可以提高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五,借用外债可以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投入,其结果会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这对于解决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举借外债的最终效果并不一定都会表现在上述积极方面,还要看借款政策的具体运用和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下面,我们再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从外债与资金缺口和外债与外汇储备的关系方面作些分析。

(一)外债与资金缺口

外债属于一国吸收外资的方法之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这一问题也表现为引进外资与资金缺口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 H.钱纳里和 A.斯特劳特在《外援和经济发展》中论述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两大约束:一是投资的约束,主要指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储蓄和组织管理能力、操作熟练能力等的制约;二是贸易的约束,指经济发展受到商品和劳务进口的制约。两种约束表现为两种资金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缺口的限制条件是:I≤S+F(投资≤储蓄+外资流入);外汇缺口的限制条件是:M≤X+F(进口≤出口+外资流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应付外贸逆差(外汇不足),又要处理储蓄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引进外资。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似乎不存在这两个限制条件。一方面我国多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目前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50000亿元;另一方面, 近年来外贸出现了持续顺差,1997年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

表1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情况。 考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缺口情况可以发现,1989年以前,国内有限的积累不足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需求,加上出口结构上的不合理及出口规模不大,使国内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在大多数年份并存,这一阶段所引进的外资较好地弥补了国内的资金缺口。自1990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个人倾斜,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升,加上中央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对国有银行的贷款实行严格的规模控制,使银行出现大量存差。在外贸方面,制成品出口比例的提高使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增强, 这样,除1993年以外, 我国的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都趋于消失甚而转为盈余。1990年储蓄超过投资510亿元,1991年超出618亿元,1996年这一差额更是高达1459亿元,这表明我们是在国内出现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大量引进外资。而在过剩的国内储蓄和在此条件下大规模引进的国外储蓄所表现的那些“迷失的资金”,有些学者解释为被用来支撑那些可能永远不能归还的不良贷款和日渐增加的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营费用,以及一部分资本外流。

(二)外债与外汇储备

外债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与减少,同时外汇储备也是清偿债务的一种手段,外汇储备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我国目前拥有约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同时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在国际上债信等级逐渐提高,这些有助于我国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优惠贷款,并降低商业贷款的成本。表2 反映了我国的外债负担情况。

表1 利用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及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项目1985 1990 1995 1996

利用外资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

6.3

11.5

13.1

基本建设投资 6.8 13.1

14.3

14.3

更新改造投资 1.2

4.19.79.7

外资投资企业自营出口总额及比重

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 3.0 78.1 468.7 615.1

占全部出口的比重(%)

1.1 12.6

31.5

40.7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

占全部出口增长的比重(%) 18.8 30.2

43.8

51.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表2 中国外债负担指标单位:%

年份 偿债率 负债率 债务率 外债余额/外汇储备

1990 8.5 14.887.04.74

1991 8.0 15.087.02.79

1992 7.3 14.190.73.57

1993 9.7 14.094.53.94

1994 9.1 17.077.81.80

1995 7.3 15.569.91.45

1996 6.7 14.375.61.11

1997 7.3 14.863.20.9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尽管我国近年来外债每年以增加1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1997 年底达到1309.6亿美元。但从上述指标来看,1997年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分别为7.3%、14.8%、63.2%,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5%、 20%、100%。以此观察分析, 我国外债还有较多的弹性系数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外债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有所增加。从横向来看,1996年发展中国家偿债率为6.1%,比我国略低, 但其中未包括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偿还;负债率为30.2%,远高于我国的14.3%。整个亚洲平均负债率为22.7%,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韩、台、港、新)为14.9%,与我们的差不多。虽然1997年下半年以来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外债规模过大,而是因为经济结构不合理,汇率制度不恰当以及外债结构不合理、外债使用不当等原因。负债率反映一个国家长期的偿债能力,而偿债率反映了近期的偿债能力。从纵向来看,一方面,虽然外债余额增加很快,但偿债率持续下降,说明我国出口发展很快,外汇储备增加速度超过了外债增长速度,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基本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出口推动的,而不是依靠借外债(资本流入)促成的,这又为我国吸引资本流入创造了条件。

三、外债规模的趋势预测

外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外债规模的预测关系到我国合理利用外债,避免债务危机。经过对外债余额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外债余额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自相关模型对近期外债余额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我们拟根据自相关模型预测1998年至2000年的外债余额。根据表3中外债余额的数据, 我们得出如下回归模型:

WZYE=50.830536+0.7232554WZYE(-1)+0.3990654WZYE(-2)

T-start(3.3843413)(2.8853568)(1.4517414)

R-squared=0.995505

Adjusted R-squared=0.994756

S.E.of regression=28.72978

Durbin-Watson stat=2.124764

F-statistic=1328.950

表3 外债余额及预测结果单位:亿美元

年份外债余额实际值外债余额拟合值

1981 57.9

1982 60.6

1983 96.1 116.98

1984120.9 133.01

1985158.3 168.58

1986214.8 201.44

1987302.0 251.04

1988400.0 326.70

1989413.0 428.88

1990525.5 504.95

1991605.6 559.24

1992693.2 672.58

1993835.7 765.47

1994928.1 885.69

1995

1065.9 1025.63

1996

1162.9 1147.45

1997

1309.6 1285.82

1998 1414.52

1999 1562.49

2000 1697.4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及《中国统计摘要1998》。

从各项检验指标来看,判定系数 R-squared 为0.995505,说明拟合度很高,回归方程系数的 T 检验均呈显著,整体方程 F 检验值亦呈显著,D-W通过残差无自相关性。可见方程总体拟合度较佳,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债余额实际值与方程拟合值相差无几。根据预测结果(见表3),1998年至2000年每年外债余额将增加约130亿美元, 比前几年每年多增加30亿美元左右,但从相对数来看,则呈下降趋势。比如,1995年外债余额比上年增加14.8%,2000年只比上年增加8.6%。也就是说,只要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增长率保持较高的水准,外债负担率将会保持在国际公认的标准之下。

现在我们再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来预测说明远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情况。取外债余额(以WZYE表示)为因变量,进口总额(IMPORT)、出口总额(EXPORT)和国家财政外债还本付息(WZHBFX)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表4中数据经过多元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WZYE=1.9364282WZHBFX+0.2169893IMPORT-0.1197063EXPORT

T-STAT(3.6226691)(-2.7847979)(4.7877830)

R-squared=0.940091

Adjusted R-squared=0.931533

S.E.of regression=107.4598

Durbin-Watson stat=0.904151

F-statistic=109.8447

从各项检验指标来看,判定系数 R-squared 为0.940091, 说明拟合度很高,回归方程系数的T检验均呈显著,整体方程F 检验值亦呈显著。

根据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结果与前面的自相关模型会不一样,因为预测结果将随今后年度的外债还本付息、进出口总额等自变量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假定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各年外债还本付息均为300亿美元,进口总额分别为15000亿元、20000亿元和15000亿元,出口总额分别为20000亿元、20000亿元和25000亿元, 则外债余额按照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将分别为1441.62亿美元、2526.59亿美元和843.11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一国的进出口政策和出口创汇能力会较大地影响一国的外债余额。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外债,调整好国内的经济结构,从长远来看,还有可能实现逐步由资本净输入国向资本净输出国的转变,这也正是我们利用外债的目的之一。

表4 外债多元回归模型数据单位:亿元,亿美元

年份 国家财政外债还本付息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实际外债余额

1981 57.9367.6 367.757.9

1982 49.6413.8 357.560.6

1983 36.6438.3 421.896.1

1984 22.7580.5 620.5

120.9

1985 32.6808.91257.8

158.3

1986 34.5

1082.11498.3

214.8

1987 52.0

1470.01614.2

302.0

1988 42.6

1766.72055.1

400.0

1989 45.8

1956.02199.9

413.0

1990 68.2

2985.82574.3

525.5

1991 80.2

3827.13398.7

605.6

1992 80.3

4676.34443.3

693.2

1993 89.2

5284.85986.2

835.7

1994 107.2 10421.89960.1

928.1

1995 71.7 12451.8

11048.1 1065.9

1996 60.8 12576.4

11557.4 1162.9

1997 316.8 15152.8

11805.8 1309.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及《中国统计摘要1998》。

标签:;  ;  ;  ;  ;  

中国外债分析_外汇储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