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在中国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第二位病因。糖尿病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还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学学科,认为中医体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剌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内在病机,为我们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前期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以便减少糖尿病的肾病发生、延缓糖尿病等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综述【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17-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特征性表现为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和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致病因素[1],而且因其容易合并大血管事件,其总体死亡率是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3倍。糖尿病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还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2]。因其患病率不断增高,预后不良及治疗费用高昂,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工作。但至今为止,我们仍然缺乏足够有效、特异性的治疗糖尿病肾病,保护肾功能的治疗手段。
中医学虽没有关于本病的病名记载及相关专著,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学“肾消”、“水肿”、“虚劳”、“关格”等病的范畴。早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就有相关论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其后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并提出了“消肾”的概念,指出“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是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所致。王焘在《外台秘要》首先将消渴继发的水肿定义为“肾消”,“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皆是肾消病也”。明代戴原礼则在《证治要决》中记载“三消久而小便不臭,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将其归因于“精不禁而真元竭也”。可以说中医学在对其辨证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3],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和个性特征。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应性不一样,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均有差别。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黄帝内经》,后经由历代医家的不断的研究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关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古代记载较多。如依据个体阴阳量之多寡,《灵枢·通天》将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五种基本形态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分出25种体质类型等。
关于体质与发病相关的描述,如《灵枢·百病始生》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个体体质对疾病易感与否的重要性。又如《素问·风论篇》曰:“其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即言因肥瘦之别,而发为“热中”、“寒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证,说明了体质与疾病性质的相关性。体质与治疗亦相关,如《灵枢·通天》云:“视人之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即指要明辨五态人的类型,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适宜的治疗。
1 基于经典理论的糖尿病中医体质的研究《灵枢·五变篇》云:“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又以匠人伐木做比喻,“坚者不入,脆者皮驰……坚者则刚,脆者易伤”,认为脏腑强弱犹如木之坚脆,强调体质因素直接有关发病。篇中又言“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肤柔弱者也”,指出消渴病容易发生在先天体质较弱的人,并且与易怒等情志因素的作用有关。因此个体体质差异在消渴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基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相关认识和长期的临床观察,赵进喜[4]等医家则认为糖尿病患者阳明胃热、少阴阴虚体质较为多见,也可见厥阴肝旺体质、少阳气郁体质、太阴脾虚体质。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一系列诸如糖尿病胃肠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妇女月经病等并发症。主张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对于有可能发生糖尿病的人群,如果能根据具体体质类型,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刘艳骄[5]等对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370例患者当中,痰湿体质占6404%,其中肥胖人在痰湿体质中占9803%,发生年龄在45-65岁之间,其中以55岁占大多数,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2 基于九种体质理论的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目前对糖尿病的中医体质研究多采用九种体质理论作为基础。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其判定有较为明确的,科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由一定数量条目构成的,包含多个亚量表的,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进行体质性质的评定。
马锦荣[6]通过回顾性分析,调查了48例糖尿病患者和8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统计各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两者均以阴虚质、阳虚质和痰湿质为主,其中糖尿病以阴虚质为主,占229%,糖调节受损以痰湿质为主,占288%。作者指出:从中医体质入手,可以调节与血糖高度相关的偏颇体质,及早进行干预,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控。
袁婉丽[7]调查了24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照匡氏体质分类标准),发现以痰湿和阴虚两种体质类型为主,共占85%,痰湿内滞在2型糖尿病中较多见。
孙理军[8]等对咸阳地区47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发现痰湿质、阴虚质、血疲质、湿热质、气虚质是糖尿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中以痰湿质、阴虚质的比例最多,达80%。同时痰湿质与阴虚质有显著性差异,痰湿质发病人数明显高于阴虚质,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痰湿质、阴虚质的形成和先天禀赋、后天饮食、七局调摄、年龄、疾病、药物等都有关。
宫晴[9]对已经确诊的5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①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除平和质和特禀质外,其余7种体质因素出现的频率均较多。有兼夹体质者占多半。其中以气虚质、湿热质较多。②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体质因素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联性3)大约1/3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存在抑郁性心理因素。
吴小秋[10]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2449%),其他依次为血瘀质(1429%)、气虚质(1293%)、痰湿质(1224%)、平和质(884%)、阳虚质(680%)、湿热质(1020%)、气郁质(612%)、特禀质(408%),阴虚质与其他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闫镛[11]等研究显示,471例2型糖尿病患者前5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是气虚质166例,平和质125例,阳虚质82例,阴虚质54例,痰湿质44例。2型糖尿病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痰湿质则大多见于中年。
陈晓[12]等对1097名老年人的中医体质调查研究中发现,痰湿质和阴虚质老人最易患糖尿病。
孙文武[13]发现3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各型体质分布差异较大,糖尿病肾病患者Ⅳ期病例中气虚质、阳虚质多见;Ⅴ期病例瘀血质则多见。认为气虚质、阳虚质与蛋白尿密切相关;瘀血质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上述几种体质可能对糖尿病肾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某种内在相关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与中医体质的研究较多,得到了一定的结果。但这些研究多数以住院和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对指导社区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借鉴意义有限。因此,开展社区人群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对指导社区运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Marshal1SM.Recent,advancesindiabeticnephropathy.PostgraduateMedicalJournal.2004.80(949):624-633[2] AyodeleOE,A1ebiosuCO,SalakoBL.Diabeticnephropathy- areviewofthenaturalhistory,burden,riskfactorsandtreatment.JournaloftheNationalMedicalAssociation.2004,96(11):1445-1454[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 赵进喜,李靖,王世东,等.体质“从化”理论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论治思路[J].世界中医药,2006,1(1):11-13[5] 刘艳骄,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34-39[6] 马锦荣.中医偏颇体质与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相关性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4):56-57[7] 袁婉丽,胡节惠.2型糖尿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02-2603[8] 孙理军,崔刚,王震.咸阳地区糖尿病中医体质的临床调查研究[J].陕西中医学报,2010,33(4):35-36[9] 宫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初步研究.硕士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10] 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1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9[11] 闫镛,朱璞,张芳,等.1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J].中医学报,2010,(6):1154-1156[12] 陈晓,赂乐,詹眉.1097名老年人中医体质调查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9):718-719[13] 孙文武.中医体质类型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9):687-688
论文作者:黄敏 陆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体质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医论文; 糖尿病肾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类型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