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_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中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_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展论文,方向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4-0064-06

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其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文化学的理论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对教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文化学思考。二是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描述师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诠释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教学的文化研究既是教学论和文化学跨越边界进行研究取得的结果,也是教学论研究领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与方法以求拓展与突破的结果。教学的文化研究不仅在量上扩充了教学研究的内容和结构,而且在质上充实了教学研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有鉴于此,重新厘清教学文化的意涵,认识教学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梳理以往相关研究内容,思考今后的研究方向,便成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1.在理论层面,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和论证

在我国,把文化当作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来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许多研究者的视阈较多地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把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来看待。因此,研究者对教学与政治、教学与经济的关系谈得很多,认识也较深刻。相形之下,对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却很少涉及。加之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隐性的关系,文化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是潜在的,特别是文化的深层部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总是潜在地制约着教学,人们不大容易理解文化对教学的制约作用,以至忽视对两者关系的探究。目前,教学的文化研究还是教学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的文化研究,把文化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之中,揭示教学与文化、文化变迁与教学变革、教学变革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以及多元文化与教学等的关系,使教学的文化研究在“教学与文化”的并列关系之外,又开辟了一种文化研究领域。即教学不只是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教学中的一切现象、一切人、一切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都可以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来诠释;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审视,文化学为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学的文化研究,即教学论与文化学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研究的领域,在理论层面能为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和论证。以往关于教学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这些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学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缺少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任何一门单独学科所不能分析透彻的。因此,对于教学研究,我们应秉持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态度,跨越“专业边界”,在保证教育学科特殊性的前提下,吸纳其他多门学科,譬如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在量上能够丰富和完善教学基本理论,而且在质上可以使教学论研究走向成熟。

2.在实践层面,有助于诠释教学变革中呈现的新问题

教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教学会因文化变迁发生变革,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时期,在教学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文化学层面的问题。譬如,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即形成了文化冲击。”故此,在教学中“要考虑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社会政治文化、家庭伦理文化、教育文化以及人们习惯的教育行为方式之间的适应问题”。[1] 再如,新型师生关系构建问题。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入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反思、自主、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审美文化观,使学生自由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2] 教师在学校或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其所扮演的角色应该被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权威者变成知识的诠释者、组织者;从师生之间的对立者转变为对话者。[3] 因此,我们应构建一种在“对话教学”基础之上的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把教学活动作为他们整个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教学方法的变革问题。当下的教学改革,主张改变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分析上述问题,就是要摈弃旧有的控制的教学文化,倡导民主的教学文化。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从文化学的视阈来审视当下我国教学变革的背景、动因、目的和制约因素,对教学场域中呈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二、国内教学文化研究的进展

1.国内教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进程

在我国,教学的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教学的文化研究才相继出现。纵观20余年来国内对教学的文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现代化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领域迎来了思想解放,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原则,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探讨,纠正了过去“左倾”思想的干扰,使教育教学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指导思想后,我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潮。这次改革纠正了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使知识、智力、能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此时,我国的学术领域正涌动着探讨文化的热潮。于是,关于教学的文化问题渐渐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阈。在此阶段,关于教学论领域的探讨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教学现代化问题,具体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倾向性对教学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关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变迁与教学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极大挑战,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产生了张力和冲突,从而引发了社会文化危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教学面临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此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此阶段教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文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变迁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关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带来的文化分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教学影响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文化产生了特定的需求,因而社会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加入WTO,西方强势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冲击与威胁。此外,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人类开始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于是,教学观念迅速转变,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正在掀起。此阶段我国教学的文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多元文化视野下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教学的文化使命以及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变革等问题。

2.国内教学文化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1)教学文化的意涵。教学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是整个教学的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教学文化”一词的正式出现源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关注。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中专写“教学文化”一章之后,才出现大量的相关研究。国内研究者对教学文化意涵的认识,众说纷纭,仁智互见。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界说:有论者从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着眼,认为教学文化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4] 有论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理解、创造与实践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惯化思维与价值观。[5] 有论者认为,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要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6] 有论者用描述性的方法来给教学文化下定义,把教学文化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7]

(2)民族文化传统与教学。教学是选择、传递、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学离不开文化传统,所以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都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最深刻的、最久远的。有研究者认为,德国民族文化传统以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特征,对德国的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具有深刻的影响。[8] 德国式的教学基本目的就在于形成人、培育人、生存人、完成人、改变人、提升人。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始终关注普通教育或人文教育课程。虽然职业教育在现代德国非常重要,但是教育学者关注的仍然是“职业之外”的东西,关注职业课程的人文价值。在师生关系方面,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反对外在的灌输和训练。有研究者指出,美国的实用主义民族文化传统也对美国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 美国式的教学目的是立足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上的个人和社会,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继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新社会不断发展的机制,而不是把个人和社会引导到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学校课程设置种类繁多,更新迅速,重视学生的需要。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儿童中心”,以“准备使儿童适应未来生活”。[10]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反对灌输。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式的教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第一个特征是尊重传统。在古代,背诵儒家经典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国文化传统的第二个特征是崇拜权威。它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的权威,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中国文化传统的第三个特征是强调群体主义。这种教育强调群体的目标和利益,忽视个体的需求和价值,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11]

(3)文化变迁与教学。国内关于文化变迁与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有论者研究了文化变迁类型与教育教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两种。在自发变迁中,教育也在无意识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和结构。在有意识的变迁中,与教育发生三种关联形态形式:教育作为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是文化变迁的“先声”;教育作为文化变迁的结果,随文化变迁之后而进行相应的变革;文化变迁与教育上的变革错综交织在一起,两者互为条件,在互相作用、砥砺中发生变革。[12] 有论者认为,文化变迁主要是通过文化积累和文化突变两种方式来实现。在文化积累过程中,学校课程保持相对的稳定,课程建设主要是修补、完善工作。而在文化突变时期,学校课程则要做大的改革和变动,在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做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或大量增减内容,或重新组合课程结构,使课程与教学适应文化变迁的要求,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13] 还有论者提出社会文化变迁和知识转型时期教学的基本策略:就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而言,应该在凸显西方知识本土性的同时突出在相同主题上人类知识体系和认识模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知识类型和认识模式进行比较、鉴别和发展;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该在缩小传统班级授课规模的同时,通过小组学习、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个别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各种方式改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就教学方法而言,应该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和研究,并通过对话、展示和实践等途径使之认识到这些知识的独特发展价值;就教学评价而言,要侧重考察学生对待不同类型知识和认识方式的态度以及综合各种知识资源和认识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态度、能力和结果。[14]

(4)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文化冲突是不同的文化形式在相互依存、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或某一文化形式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时,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对抗的现象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冲突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来。有研究者从宏观上分析了教学中的三种文化冲突:一是文化内部的冲突,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二是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阶级(阶层)间文化的冲突;三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冲突。[15] 有研究者认为:“改革课堂教学,不是把原有的教育文化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教育知识的简单的接受和行为改变过程,更不是教和学形式上的变化。它包含着新的教育文化与原有教育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也包含着与教师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与适应问题。”[16]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有研究者认为,教育文化抉择中应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是:不局限于既有的中西文化之“型”而主动创新文化;把文化创造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培养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承受多元文化冲突和在多元文化冲突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7] 有研究者还提出,应当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文化:形成“探究文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提倡教师的创新精神、宽容精神和理解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师生间形成有效的交流,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18]

(5)多元文化与教学。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备受关注和重视,并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论者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的时代使命是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世界和平,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19] 有研究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教学发展的走向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从隔离走向理解,从封闭走向开放。[20] 有研究者强调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要注意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从而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特殊性。另外,一定的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21] 还有研究者强调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生态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同来自主流文化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同一种族的学生,其个体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22]

(6)网络文化与教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世界各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信息化,同时引起了一场新的教学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引发了包括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内的深刻变革。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化对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改变了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改变了评价方法,改变了师生关系。[23] 有论者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新型教材信息数字化、教材信息多媒体化、课程教材交互化、课程教材网络化、课程教材智能化、课程教材虚拟化、课程教材全球化的变革趋势,并提出了未来教学技术“按需教学”的发展趋势。[24] 但也有论者指出,网络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为传统教学所不及,但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不足,不可能替代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互补性。[25]

三、今后教学文化研究的方向

1.厘清教学文化的意涵

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文化”概念的理解还比较含糊、片面。研究者往往从一般的文化定义来推演出教学文化的定义,这样做只不过是在文化定义之前加了一个特殊的定语而已,没有从教学文化的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仅初步解决了教学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况且文化本身的定义众说纷纭,人言人殊。美国学者萨姆瓦曾说:“文化是一个复杂棘手的概念。文化一词的定义读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定义的内涵,文化的定义就显得十分广泛,从而也就难以把握了。”[26] 国内有研究者也认为,在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即不管你给“文化”以什么样的定义,“文化”的外延总是不断地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反过来,不管我们如何从恢弘的广义概念出发来考察文化现象,结果事实上总是用一个极其狭小的内涵“偷换”了那比较全面的文化概念。[27] 这样,就造成学术界存在一种明显的泛文化倾向,认为“文化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因此,造成对文化的下位概念——教学文化的界定,成为一件十分棘手、十分困难的事。何谓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有何特点?教学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廓清,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文化研究过程中,造成概念外延不清,内涵不明,从而导致相关研究范围宽泛,重点不凸显,影响到研究的深入与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今后的教学文化研究,首先要厘清教学文化的意涵,明确教学文化研究的范畴。

2.集中和深化研究主题

由于文化的概念非常复杂,难以把握,因而造成以往关于教学的文化研究并没有对某一主题作集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至于研究主题过于分散,各主题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关联。譬如,对教学文化构成要素的划分,以往研究者缺乏系统的分析,因而对文化与教学的关系、文化对教学的影响难以整体把握。教学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又是怎样影响教学的?这是教学文化研究的一大主题。再如,很多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教学理论或实践被原封不动地用来诠释中国的教学实践。因为没有经过消化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食洋不化的毛病。所以,面对外来文化引起的冲突,我国教学如何适应之,如何使之本土化,这是教学文化研究的又一大主题。又如,基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的事实,针对现代化理论过于强调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反传统性而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多种文化思潮,今后的教学文化研究应着重关注不同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以上主题,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无助于理论的深化,无助于我们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因此,今后相关研究不应只满足于提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而要积聚力量,对每一个研究主题或领域各个击破,使之系统化、深入化,从而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形成尽可能完备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3.进行多种方法的整合研究

教学的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研究范式的转变。它运用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重新审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对于教学的文化研究,国内学者或侧重于抽象思辨,但抽象的水平并不高,介于常识与理论之间,或只做经验总结,阐述教学中面临的文化困境及出路。“纯粹的哲学思辨和纯粹的经验归纳都不足以促进文化的研究”[28],因此,要对教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进行整合。教学文化研究的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文化研究的主题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具体而言,探讨文化传统对教学的影响,大多采用历史解释的方法,以揭示凝结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探讨外来异质文化对教学的冲击,大多采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影响的异同;探讨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文化对教学的影响大多采用文化批判的方法。此外,在宏观层面上多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总体把握,而要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则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生活史、口述史、课堂志、教师叙事、学生叙事等田野工作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深描”。从教学文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足以揭示文化现象和文化影响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克服过去简单化的倾向,进行多种方法的整合研究将是合理的选择。

标签:;  ;  ;  ;  ;  

教学中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