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关于高中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杨玉琴[1]2003年在《关于高中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取大样本团体测试的量化研究与典型个案分析的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探明了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以及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能力的现状,并以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初步探讨了影响中学生开放性化学问题解决的因素,中学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策略的选取情况,初步探究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2)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常规问题(封闭型问题)比较熟练,而解答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能力比较弱,这是由于在习题教学中长期以来常规性问题(封闭型问题)一统天下导致不少学生思维僵化单一,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如开放性化学问题)不能灵活改变思维策略,从多个角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3)在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表征,从而影响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解决,而创造性思维的活跃程度则影响开放性化学问题解决时思维策略的选取及灵活运用。论文指出:在化学教学中,从挖掘书本知识看,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常规性问题的训练以巩固所学知识,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看,则更需要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以及迁移到更广泛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

王芳[2]2006年在《高中生化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问题解决”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开展“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是化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化学课程改革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化学开放性问题是一类探究性很强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以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探讨学生对于化学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是化学教育的迫切要求。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作者设计了高中生化学开放性问题调查测试问卷和开放性化学问题测试材料,采用团体测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问卷测量、口语报告等方法对高中学生对化学开放性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学生在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完备的知识结构是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重要基础、优良的思维品质是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关键要素、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迁移能力是有效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重要保障。2.高中学生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策略较为单一。模式识别策略是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常用策略,但使用时往往容易引起负迁移;分析递归策略是他们解决陌生问题的有效策略,但使用时常常盲目搜索问题空间,耗时较多。3.在化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可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1)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2)培养学生优良的化学思维品质;(3)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敬小娟[3]2006年在《高中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在问题解决理论的指导下,作者设计了适合团体测试的化学学习自我监控材料及适合个案研究的化学实验问题任务;编制了针对化学实验问题的“自我提问单”,化学实验问题解决评价表及实验问题解决过程考察表。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口语报告以及活动操作等方法对高中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团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平均化学学习自我监控水平并不是很高,高叁年级学生的平均自我监控水平并不高于高二学生甚至高一学生;自我监控水平与学生的化学成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化学学习成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监控水平存在着性别差异,高中阶段男生的自我监控平均成绩比女生的平均成绩要低,但差异并不显着。重点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自我监控成绩存在极显着差异,重点班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要远远高于普通班学生。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掌握程度较差,缺乏基本的化学实验常识和实验经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结构化程度不够深,缺乏新旧知识融合的能力;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被试的自我监控水平不是很高,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不能很好的处理,不能及时调整思路,改变策略,优化操作;不同被试之间的自我监控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显着的差异;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时的表征形式多样,但表征水平不高、程度不深;学生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策略的选择不是很灵活;自我提问单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随时监控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本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明确问题、问题解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评价反思与总结五个阶段,同时问题表征贯穿于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自我监控渗透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大体有六种:综合分析策略、双向推理策略、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策略、扩散思维策略、批判思维策略、总结反思策略。②认知结构、自我监控、问题表征、思维策略是影响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化学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化学认知结构的结构化程度、自我监控水平高低、对问题表征的程度、化学实验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选择共同影响着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③选择有效的思维策略,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反之则会降低问题解决效率甚至阻碍问题解决。实验问题解决中往往存在“解决某问题有一个最佳的解决

吴鑫德[4]2006年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和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新的视野,为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及质量突破提供基础,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科问题解决及思维补充化学学科的研究案例。 本研究在对问题与问题解决、思维及思维策略、网络课程与网络学习、能力培养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拟将解决下列四个主要问题: (1) 了解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状况及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2) 提取化学问题解决有效思维策略; (3) 在课堂环境下,探索化学思维策略短期实验训练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4) 在网络环境下,探索长久保持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实验效应的方法和途径; 为此,在预备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六个循序渐进的研究(包括2个调查、3个口语报告实验、5个教学实验),以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研究一、首先,对949名高中生开展了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与学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对7所中学的22名化学教师和50名高中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对13所中学的3054名高中生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了解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重要程度。 研究二、采用4×2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个高中化学试题为材料,以湖南师大附中等6所中学的21名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实验,以探索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不同阶段反应时的差异性,以及根据优生与中等生提取化学解题有效思维策略的可能性。 研究叁、采用2×2被试内实验设计,以湖南省长沙县一中和株洲市601中学高二年级56名学生为被试,以6个高中化学试题为材料,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实验,探索高中优生和中等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差异,并通过优生和中等生解题思维过程的个案分

李玲[5]2014年在《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化学思维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本论文尝试回答中学生化学思维的概念界定与中学生如何进行化学思维的心理学模型建构这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此领域系统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与核心问题。如何界定中学生化学思维?我们考察叁重表征;修正宏观表征的内涵,丰富微观表征的尺度,发展性提出化学语言,以此构成新叁重表征;这是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内容。基于对化学科学、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学习本质的文献考察,立足心理学视角,我们提出化学实验、化学语言、可视化模型是中学生形成并发展化学思维的叁种外部工具。化学思维的核心形式是化学概念,基于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等形式的化学思维活动。整合对化学思维的以上考察,立足间接反映论思维观,我们提出中学生化学思维的概念界定。此为第3章内容。中学生化学思维如何进行?基于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化学思维以感知过滤、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叁部分完成信息的加工、表征。化学思维的结果是形成认识结构存储于长时记忆。考察心理学中关于知识表征的各方理论,述评国内外关于化学知识表征的当前研究,我们提出中学生长时记忆中物理空间、情感空间和认知空间构成的叁足鼎立式化学认识结构。化学思维活动是以长时记忆来影响感知过滤的信息筛选和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据此我们建构中学生化学思维模型。中学生化学学习是叁足鼎立式化学认识结构的推进、发展与深度交融,体现为叁个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彼此交织、互补协调、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如此,化学学习中的个体实现表象建构、知识增长、认知发展、情操熏陶、价值观初步形成等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初步形成。此为第4章内容。论文第5章检验了中学生化学思维模型中的几个问题。以教学、问卷、访谈、概念图绘制、中学生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等多种形式收集来自个体、小组、群体被试的文本、音频、视频信息。数据管理与部分资料分析借助于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理论建构中所提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化学学习自身的复杂性。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是从化学知识建构到化学基本观念生成到化学素养达成的重要桥梁与必经途径。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化学思维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学科知识的丰富,必然带来中学生知情意的全息变化。我们融个体的经验、情感和知识学习为一体,建构叁足鼎立式的多元统一心理表征体系,以此审视化学学习对中学生当前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

吴定涛[6]2015年在《高中生原始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学科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生活生产,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前对高中生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是往往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用原始化学问题作为新型的教学材料。原始化学问题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实践,保持最初的状态未被人为加工改造,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的一些科学现象和事实。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动机,锻炼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原始化学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善学生的化学作业,更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分析原始化学问题的特征和教育功能,分析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探查学生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障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原始化学问题进行教学的建议。在对学生提交上来的测试卷分析后发现,高中生在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高中生具有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问题表征障碍,高中生具有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知识应用障碍,高中生具有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意志品质障碍,高中生具有解决原始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障碍。并通过访谈,对影响原始化学问题解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原始化学问题相较于化学习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受到表征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法的影响。根据实证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原始化学问题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原始化学问题,在原始化学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梯度设问,降低原始化学问题的难度,除此之外,在化学作业中逐步渗透原始化学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原始化学问题。

于春梅[7]2003年在《化学概念学习及化学解题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运用调查、实践等方法,对学习策略在高一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追述了学习策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学习策略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对学习策略的涵义、结构、特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等进行了综述;对高一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现状、学习习惯及解题思维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在高一化学中实施化学概念学习策略和化学解题策略的教学与训练进行了理论及实践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高一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记忆策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大多数高一学生未掌握有效的组织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不善于运用社会性策略。 (3)高一学生在学习策略掌握方面性别差异不显着。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5)结合化学学科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与指导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短时期的策略训练只有助于学科中特定领域内问题解决能力的适度提高,结合学科的学习策略训练,只有在长期的坚持和多学科的协同配合下,才有可能促进“一般”迁移的产生。

王菲[8]2014年在《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认知通常被认为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个体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与调控。作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元认知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就是问题解决过程。研究认为,问题的成功解决依赖于个体的技能(认知层面)、元技能以及动机叁个方面。元认知——元技能的形式,因为可以起到控制和协调其他成分的作用,所以处于问题解决的中心。构建化学学科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成分并分析当前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水平,对于丰富心理学领域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中学化学教师了解学生元认知水平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干预手段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构建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成分的理论框架,编制了一份适用于测查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水平的问卷,探索并验证了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为工具对济南市587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发展的特点。论文共由七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对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有关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内化学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研究的现状。第叁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思路。第四部分,构建了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理论框架,详细展示了问卷编制的过程,证明了自编问卷是符合心理测量学质量指标的可靠工具,探索并证实了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叁个主成分构成,又具体包括元认知知识、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监控、评价、总结六个因素。第五部分,开展实证研究。对山东省济南市的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发展的整体现状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校间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差异性。第六部分,概括总结本研究所获得的结论。第七部分,在本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化学学科教学领域的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成分进行了探索和验证,研究方法先进、科学;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解决中元认知发展的整体特点及差异性,实证研究合理、规范。

常珊珊[9]2016年在《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能动的建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活动获得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获得。在理论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则更加关心“学生如何学”以及“如何施加影响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学习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既包含规模化的学校教育过程,又囊括自发性的个体学习过程;既是某个要素发挥作用最大化的过程,又是多个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价值的过程。本文聚焦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借助“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尝试建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系列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策略,以期通过对地理教学实践的指导来改善和优化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全文共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研究的缘起、背景和意义,并围绕研究主题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定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进行高中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构想。首先,从地理学习过程的本质内涵、学科特色和教育价值进行概述:地理学习过程具备社会属性、人文属性、文化属性和发展属性,且由心理发展、行为发展和教育取向下的发展叁个维度构成:地理学习过程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且具备一定的学科特色,包括空间表征、区域特征、综合思维、尺度思想、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其次,本章建构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分析模型:地理学习的本质过程是促进高中生地理素质的获得,获得的方式是通过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再次,从地理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过程的本质两个层面解析了地理学习过程的机制,并将地理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地理事物表象、搜索内部地理信息、实践地理学习行为、开展主客我反思和形成个体地理素质。第叁章通过特尔菲法对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框架的建构。首先,在分析和探讨框架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框架。其次,将框架编制成专家问卷,通过特尔菲法,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并依据专家意见对优化框架进行修订。最后,得出相对科学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该框架由五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具体描述构成。第四章对高中生学习过程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章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找到研究的实践起点,更在于为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共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北省武汉市叁个不同层次学校465名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程度总体不容乐观,且在不同学校层次上有明显的差异,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地理素质参与程度不全面,深度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高中地理课堂中活动互动与促进学生地理素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第五章从方法论角度进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阐明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包括地理教育的实践形态、地理教学目标的意蕴、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和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境。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包括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最优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得方式、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实现素质与活动的有效对接。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包括:通过问题聚焦、目标导向和主动发展激发主体活性;通过面向认知、关注学科和有序展开优化活动结构;通过整合加工、开放空间和迁移应用促进深度学习;通过意识先行、实践引领和评价突破拓宽互动领域;通过契合时机、对话交流和积极反馈加强教师调控。第六章是“结论与讨论”。本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相关讨论。

周坤[10]2008年在《高中生自立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立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本土化的人格概念,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人格教育中备受重视的一项内容。但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受到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在综述已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生自立结构模型,并通过134人的开放式问卷和访谈调查、316人的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770人的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反复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了较为合理的高中生自立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中生自立问卷》。此外,还借助问卷调查,探讨了高中生自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自立可分为行为自立、心理自立、社会自立和经济自立倾向四个维度。其中,行为自立可分为独立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危机应对四个因子;心理自立维度中包括七个一阶因子和两个二阶因子:认知自立(包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与完善、自我决策与控制、自我坚信)和情绪自立(包括情绪稳定、情绪独承与调节);社会自立包括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责任感和理想四个因子。经济自立倾向则包括金钱获取、金钱支配、就业准备和发展预测四个因子。(2)根据高中生自立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的《高中生自立问卷》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效度等信效度指标均较佳,该问卷可以作为测量高中生自立的一个较为可靠的工具。(3)高中生的社会自立、心理自立、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行为自立、经济自立倾向、自我效能感的城乡差异显着;文理科学生的经济自立倾向、应对方式差异显着;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自立、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上差异显着;高中生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倾向、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显着。(4)不同自立水平的高中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其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着差异。高自立者比低自立者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低自立者则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立对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均有一定的预测力。其中,均以心理自立的预测力最高。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中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杨玉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生化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研究[D]. 王芳. 扬州大学. 2006

[3]. 高中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D]. 敬小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D]. 吴鑫德. 西南大学. 2006

[5]. 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D]. 李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 高中生原始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D]. 吴定涛. 扬州大学. 2015

[7]. 化学概念学习及化学解题策略研究[D]. 于春梅. 苏州大学. 2003

[8]. 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研究[D]. 王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9].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D]. 常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0]. 高中生自立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 周坤.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高中生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心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