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学术失范防范制度探讨_科学论文

学术期刊学术失范防范制度探讨_科学论文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制度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学术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44-05

国内外研究对学术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有着不同的界定,伪造、篡改和剽窃(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FFP)是三种公认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也是构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因素。英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学术不端行为普遍,有1/7的科学家坦言他们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大约46%的科学家报告说,自己某些同事在学术研究中的行为“值得质疑”,比如“有选择性地”报告研究数据、迫于研究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结论等①。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我国教育、科研、出版领域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危及我国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2010年8月,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及其官网连续跟踪报道中国学术不端事件;9月,《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国期刊存在31%剽窃》的文章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热议;10月,《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学术剽窃现象严重影响该领域与世界的合作②。可见,学术不端行为已由学术界内部问题演变成国际公共话题,引发各界的忧虑和探讨。作为学术生态系统重要环节之一的学术期刊,认识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1 学术不端侵蚀学术肌体,危害公共利益

1.1 导致公共信任的破灭

长期以来,公众视学者为塑造社会精神的重要力量,是诚实高尚的群体。《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一篇关于评估医生、教授、记者、政治家被公众信任程度的调查报告表明,78%的人对记者持不信任态度,80%的人对政治家不信任,而对医生和教授表示信任者却分别高达80%和70%③。由此可见,一般公众对学术和科学研究的信任程度是相当高的。学者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提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当下部分学者治学旨趣的转变,市场对学术的扭曲与误导,使得科学共同体内以道德自律为表征的运作秩序出现失调,不端行为和腐败现象频频发生,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涉入,其中不乏一些国内外顶级学者和顶级期刊。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公众情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声誉,带来了公共价值的颠覆,学者群体的公信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2 虚耗社会公共资源

学术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兼有私人产品和社会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学术不端行为浪费了审稿人的时间,导致不合格产品进入公共学术领域,严重污染学术环境,误导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同行,从而带来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科学研究活动发表的学术观点经常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取向,一旦其中混入通过不端行为获取的研究成果,如错误的信息、失实的数据等,有可能导致不完善的公共政策出台,进而影响某项社会事业的进程,给社会正常运行及发展所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可想而知。

1.3 阻碍学术健康发展

一些学者的弄虚作假行为产生了大量学术垃圾,积极的学术交流无法进行,学术发展无以为继。学术不端现象在学术地位、资源分配等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投机取巧的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脚踏实地的学者反倒权益受损。长此以往,将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科学共同体的规则逐步无序化。学术不端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未来科研工作预备者的当代大学生,教师的学术道德是学生效仿的重要方面,“剽教授”必然跟有一大批“窃学生”,教师的学术道德缺陷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是非观和学术价值观,动摇长期以来倡导的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侵蚀学术研究的根基。

2 有效应对:学术期刊的责任与担当

学术期刊是学者展现、交流与传播学术成果,支持学术创新的平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有集中表现。学术期刊防范和惩治学术不端,努力建构学术界畅通交流的优质平台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1 学术期刊是学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量化管理评价体系的全面推行,使期刊由学术领域的边缘向中心转移,在科研评奖、职称评聘、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学术期刊通过正确发挥交流、传播作用,给学术生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创新规范的研究,促进平等自由的交流,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学术成果,促进学术生态的良性运行。一旦期刊定位失误,将自己视为创收经营的角色,就可能充当着学术泡沫的制造者,人情稿、金钱稿相当程度上存在,大量剽窃、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屡屡刊发,具有创新的论文则少之甚少。学术期刊蜕变成评职称的工具、捞名利的道场,学术生态受到严重污染,学术界斯文扫地。因此,规范学术研究,建立良好学风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编辑出版工作是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的关键环节,学术期刊责无旁贷④。

2.2 学术期刊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其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弱商品性、弱市场性、准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使学术期刊组织实体具有明显的第三部门属性和独立性⑤,办刊者掌握着一定的公共资源,定期生产出学术产品,提供给社会。它具有“传播和交流学术之桥梁的基本功能”,更具有“规范和引领学术之公器的社会功能”⑥,不仅需要遴选学术精品,展现学术的发展现状,还要承担指引学术未来发展方向的责任。诚如李醒民主编所言,“出版社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企业,图书这种商品也不完全等同于食品和衣物之类的商品。出版部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文化积累责任和精神传承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强加给出版社的负担或累赘,而是一种光荣的社会担当和神圣的历史使命。”⑦性质和功能从本质上决定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不能将自己定位于单纯的企业,不能将追求利润作为第一要义,而是要坚持学术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学术伦理和研究规范,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2.3 有效应对学术不端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份失去公信力的学术期刊断然没有生存的空间。“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公众对学术期刊的社会期待与学术期刊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⑧,它是期刊树立自身形象,建立品牌价值的基础因素。学术期刊要想持续发展,不仅要在竞争当中不断变革、提升自己,更要考虑社会公众利益,担当起维护学术公平、净化学术环境的历史责任。近两年来,各类媒体曝光了多篇论文涉嫌剽窃、抄袭、挂名和期刊滥收版面费等不端行为,公众把矛头直指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质检”或“鉴定”。可见,学术期刊发表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将直接导致形象和信誉度的下滑,使期刊传播的学术信息失去原创性和权威性,最终会降低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乃至失去公信力,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

3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制度探究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仍普遍认为,学术不端是个人化的而非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术界自组织系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学术不端现象频频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学者个人问题,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历经从少数先觉者的率先倡导到学术界的集体响应,再到大学、研究机构、主管部门互动契合的过程。显然,解决具有公共政策问题性质的学术不端不能仅依赖于个人道德和良知,一套系统、严谨、目标明确的制度设计势在必行,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也必须遵循科学、严格、为业内公认的制度规范。

3.1 论文版权确认制度

期刊社与作者针对作品签订版权确认合同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版权确认就论文作品的原创性、汇编权、印刷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处理好署名权、修改权、抄袭行为与文责自负等问题,是避免作者与期刊编辑部版权纠纷的有效途径,是期刊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学术期刊向来要求文责自负,作者应当对其论文的政治性、科学性和社会效果负责,如钱穆先生言:“余意学术著作,不比政治行事,可遵会议决定。学术著作则须作者本人负责……亦复字字斟酌,语语谨审……。”⑨但是,学术期刊毕竟是出版者和作者共同合作的成果,一旦发表后发现学术不端及侵权等问题,即使期刊方没有主观过错,也难以免去连带责任,影响自身形象。因此,进行版权确认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合同在保证作者应有权益的同时,通常要求作者确认论文的原创性且不涉密,论文无一稿多投,论文署名权无争议等。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性和研究人员的群体性趋势日渐明显,国外学术期刊的作法是增设“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或“责任作者”(Responsible Author)。通讯作者既是享有该文知识产权的标志,也是论文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同时担负着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责任,要为诸如文图表不一致、结果无法再次展现、学术观点错误甚至学术不端等问题负责,有的期刊还要求作者在姓名的脚注中注明“文责自负”(“Responsible for all errors”或者“All errors are mine”)。这种明确的责任作者制度将会提升论文的社会责任感,严肃投稿行为,避免一稿多投、抄袭、剽窃、不正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值得我国学术期刊在进行版权确认时仿效借鉴。

3.2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传统的同行评议普遍存在着被默顿称之为“马太效应”的现象:对有名望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过高的评价,相对不知名的学者虽然做出了相近的学术贡献却只能得到较少的肯定。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又称双盲审稿制度DBPR(Double-Blind Peer Review),是国际期刊界通行的现代出版流程,即通过制度设计,使稿件在作者和评审专家姓名互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评审,编辑部对来稿作技术处理,隐去作者的姓名、职务、通讯方式等个人信息,将稿件交给处于相关学术领域前沿的专家审读。审稿人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甚至编辑在事先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整个过程完全在一种“双盲”的情况下进行。精巧的制度设计,使匿名审稿人无法受到来自作者学术声誉、职务以及相互间关系和利益的影响,真正将评价稿件质量的权力交给匿名评审专家。编辑面对人情稿时,就可以运用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直接向作者表述退稿意见⑩。与传统同行评议相比,它更能保证用稿的公正性,减轻编辑来自熟人和社会的刊发压力,减轻同行评审专家的评审压力,从而达到提升期刊论文质量的目的。这种用稿权力分散机制的顺利运行,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尤其是匿名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建立。

3.3 文稿撤销制度

国外的高水平期刊已经形成较为严格的文稿撤销制度,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行为,学术期刊为了挽回信誉损失,维护科研精神,会立即宣布撤销该文章。如2008年3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宣布,韩国科学和技术学院研究员金泰国等发表在《科学》和《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的两篇论文“不具备任何科学性”,论文可能会被撤销(11)。文稿撤销制度应该包含有期刊撤销文稿和作者撤销文稿两种情况,研究人员为数据真实性和科学性宣布撤销已发表文章的案例在国外多有发生,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琳达·巴克等人于2008年3月6日发表声明,撤销他们200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因为“论文中的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后续实验不能重复原始数据”(12)。《科学时报》2006年3月22日也报导了因为一位研究生所做的实验无法重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撤销了两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ACS)上的论文,同时撤销第三篇论文中的部分内容。在我国,期刊对于已经发表的论文罕见撤销,甚至发现了抄袭、数据造假等明显学术不端行为大多也未做出声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资源浪费:一是提高了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二是污染了学术环境。因不端行为应该被撤回而未撤回的文献称之为“被污染了的文献”,如果未被及时识别或标志出来,继续在科学界流通,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浪费公共资源。期刊一旦发现论文有不端行为,应立即发出撤销论文的通告,在年度索引中予以删除。同时,要形成鼓励作者就研究中的问题自行撤销文稿的社会氛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试错中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前行者的错误可让后来者少走弯路,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学术贡献。

3.4 论文检测识别制度

论文检测识别制度是科技手段在出版领域的成功应用,它与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相结合,成为把好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关、遏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双重防线。以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公司研制的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代表的论文检测识别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期刊认同和启用,该系统包括AMLC系统(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SMLC系统(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并支持各刊自建比对库(13)。系统将提交的文件与涵盖6000万条数据的中国知识总库,上百亿网页资源、数百万英文文献资源比对,在2-5秒内即能完成一篇5000汉字的文献比对并生成检测报告,详细列出文献与对比数据库重合文字的来源、发表时间与刊物及包括重合字数、文字重合度、引证关系、诊断类型等在内的检测结果。系统还可以帮助编辑部自建数据库,对已发表文献进行追踪查询、对不良行为作者进行统计分类(14)。国外出版界也在积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防止学术不端,Lexis Nexis数据收集服务推出的Copy Guard软件是较早的反剽窃软件,能够在数秒钟计算受怀疑材料不是原创的概率,标记出相关文本,找出可能的原创源;2008年,由多家国际出版商参与研发的用于甄别剽窃的Cross Check软件获得了全球最佳出版创新奖。尽管目前的各类期刊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技术上仍有一定局限性,对精细的抄袭识别有限,但与人工筛查相比,已经展现出巨大优势,可以及时发现、识别和纠正各类剽窃行为,为出版环节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技术保障。

3.5 信息通报交换制度

学术期刊间,特别是同一学科背景的学术期刊编辑部间应该加强信息交流,可以依托全国性专业学术委员会或学会,以一级学科门类为主,组成联合编委会,此举既可挖掘创新思想,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亦可加大力度阻挡失实内容进入出版环节,建立起有效的联防机制。2008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50家学术期刊发表共同声明:参加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将相互通报行为不端者的有关情况,并在各自刊物上对其曝光,揭露其欺骗行径,清除其不良影响;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签署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在十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以示惩戒(15)。期刊相互通报学术不端,无异于建立了一份论文诚信档案,把个人学术信用记录在档并在学术界进行共享,这种作法大大增加了学术不端的风险,造假者可能因为一篇剽窃论文使学术生涯停步不前,不得不慎重对待学术腐败的严重后果。这种学术诚信记录也可由学术期刊通知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对其著作出版、课题申请、奖项申报等过程进行重点审查,从而加大学术不端处罚力度,联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当然,期刊认定文章有抄袭、剽窃、造假等行为,必先核实和保存证据并告知作者,让作者有机会和权利申辩,切不可滥用期刊的学术权威和评价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任务不仅限于阻挡失实的论文,更应发掘创新思想,鼓励重大开拓。如果期刊为了追求规范,畏惧学术不端非议而求全责备,造成对创新思想的阻挡,对探索精神的压制,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毕竟,科学研究有假设,有试错,有猜想,反映到学术成果交流的平台上,有不足和争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收稿日期:2011-03-05)

注释:

①王建华.英国调查显示全球学术不端行为普遍[J].教育情报参考,2009(7-8)

②周宁.学术文艺剽窃事件频发,让2010很纠结[N].新华每日电讯,2010-12-15

③[日]山崎茂明著,杨舰等译.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④秦毅.学术期刊与学风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3)

⑤赵文义,杨琦.学术期刊及其组织实体的属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6)

⑥魏琳.当代学术期刊功能反思:基于学术生态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⑦李醒民.再谈“掏腰包”出书兼答孔国平编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

⑧赵文义.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分析[J].编辑学报,2009(2)

⑨王国华.钱穆也曾“出书难”[J].理论与当代,2009(6)

⑩徐雨衡.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构建与施行的意义[J].中国编辑,2010(6)

(11)(12)王丹红.爱思威尔科技部中国区副总裁安诺杰:学术欺诈案频发,学术期刊如何应对[N].科学时报,2008-04-02

(13)佚名.系统功能[EB/OL].[2011-02-15].http://check.cnki.net/amlc2/

(14)佚名.科技期刊界启用AMLC护航学术出版[EB/OL].[2011-02-15].http://tech.163.com/09/0121/03/505DT231000915BD.html

(15)程郁缀,刘曙光.防止学术不端和期刊的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

标签:;  ;  ;  ;  

学术期刊学术失范防范制度探讨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