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集群——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新视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集群论文,新视界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学城”在我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有必要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大学城能否成为产生额外效益的独立因素;二是大学城能否成为产生吸聚和溢出的动力源。而这两个问题的基础命题是:大学城能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政策工具。由此,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学城的基本形态:大学集群,那就是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基本布局新构架,其主要特征为地理分布的相邻性、行为主体的独立性、资源的可得性、功能的关联性、效益的增值性,以及这种集群带来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与竞争乃至对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那就是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形成的大学与周边环境的整合一体化,大学城已不仅是几所大学之和,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大学城除了内部应当经过自然的整合、形成互通的系统外,又将和社区自然地、持续地进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硅谷”等由于产业集群而飞速发展的现象是否可能通过我国大学城这一载体再现,又将如何再现?如果我们希望勾画出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城的轮廓和基本走势,那么就有必要研究大学集群及其效应。
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
集群原在生态学上指生活在同一栖所中不同的种群,这些种群是以“共生关系”的形式存在。计算机学科中也有集群的概念,计算机集群系统是相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的,即为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共享性以及管理的简便性,将若干既合作又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联在一起,全部计算资源可一体化的并行或分布式的系统。
另外,集群还用来定义在某一特殊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
集群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是集中针对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而进行的。集群(cluster)理论研究主要流派有: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创新产业集群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外部经济理论由马歇尔(A.Marshall,1890)开创,他指出产生集群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即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909)首先提出的,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分散因素和集聚因素,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或使某一点产生优势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并将之归结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创新产业集群理论的代表人物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集群现象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创新,创新又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群才得以实现。新竞争优势理论代表人物波特(M.E.Porter,1998)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创立了钻石模型,并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此外,克鲁格曼(Krugman P.,1992)的新经济地理学,综合考虑了报酬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等多种影响因素对集群的影响。当前,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大学集群研究的学术价值
可以看出,集群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之所以成为热点,而高等教育领域的集群现象尚未引起重视,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现象可以充分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进行解释。二是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研究方兴未艾,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开发,而且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三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集群机构数量少,而且很多是追求个体规模,并非重视集群规模;许多大学集群的形成主观因素多,产业规律性少;大学集群所反映的教育特性多,经济特性少,使得许多人未予重视。四是许多学者在实际研究中,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属性,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发展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教育学理论作为支撑,未重视运用经济学理论加以解释。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非经济领域集群存在的不争事实,且这种现象是可以运用集群理论予以解释的。
第一,大学集群研究有利于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分析框架——群分析框架,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考察和分析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问题,将为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第二,大学集群研究有利于将目前研究中有关大学城、大学园区、高教园区等各类称谓予以本质上的凸现,在学术上加以归一化、体现标准化,并有利于在教育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最新成果中多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和本质,特别是在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基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方面,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第三,大学集群研究有利于用动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来探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式、机制、布局、组织、管理、环境、竞争与合作等问题,为探究大学之间的某些现实理论难题,为大学在实践中制定发展策略、扬长避短、充分获得创新优势、提高创新效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第四,大学集群研究有利于集群内外关系的分析,为校区、园区、社区、城区的互动发展,为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培养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竞争优势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大学集群研究的触角
诚然,大学城建设若上升到集群理论,能较系统地进行研究。例如,从外部性来看,在单个大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能否产生集体效率,大学集群是否产生专业化分工;从网络结构看,大学之间有没有交易成本,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否有非正式交流的作用,集群在校区、园区、社区、城区互动中的影响如何;从创新系统来看,大学集群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如何通过集群建立技术平台,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可能性如何。
从联结模式及结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大学集群的研究起始于其联结的模式,不同模式可能形成不同的结构。就联结模式而言,基于内部关联的联结模式、基于政策依托的联结模式、基于成本路径的联结模式、以价值链为主导联结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联结模式、以公共性投入为主导联结模式、以资源互享或互补为导向联结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联结模式,均是研究的范围。在各种联结模式的比较基础上,可以勾勒出大学集群的基本结构及关联机理,而其重点就是大学集群成为了一个多重网络,即教学网络、技术网络、交易网络、社会网络。
从效应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大学集群有其正负效应,运用集群理论,我们可以从大学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性、低成本优势、竞争效应、追赶效应、拨拉效应、区位品牌效应、涓滴效应、吸聚作用、融资优势等方面进行正效应的分析;也可以从根植性与锁定、资源共享与创新惰性、教育开放性与集群封闭、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关系网络稳定性不足、投资的准不可逆与潜在的风险、圈地与规模扩张等方面来分析负效应。
从机理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集群理论的基础研究即交易费用分析,来研究中间组织属性对交易费用的影响、相互信任对交易费用的影响、信息充分对交易费用的影响。也可以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分析教育创新一般过程与共享价值链的关系。还可以重点运用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大学集群效应的产生。此外,资产互补性分析(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分析)、知识外部性分析(知识、隐含性和溢出效应)均可以有效说明大学集群的机理。
从创新系统构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集群创新是研究的关键,大学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集群创新系统要素研究,大学集群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研究,集群创新系统结构研究都是大学集群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研究。大学集群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则是关键和难点,而围绕大学集群创新发展的制度文化基础、交易成本、产权制度、要素流动、非正式制度的形成、竞合博弈行为等分析则是攻克难点的切入点。
从创新学习机制和范式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大学集群是各类不同大学的组合,其目标函数、学校性质,尤其是高位势大学和低位势大学的共存,有可能影响集群创新优势的发挥,这就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就需要解析学习含义、特征、本质、空间等大学集群创新学习范式,需要研究大学集群创新学习动力机制、学习途径、学习模式。
从大学集群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大学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模式和特性,由于内部非线性因素的作用和存在复杂的反馈因果关系,表现出了反直观的动力学特征,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和系统分析,这又为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工具进行大学集群发展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综上所述,大学集群在传统意义上进行的大学城研究基础上,借鉴集群理论进一步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既是实践发展的要求,又是理论进步的需要,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