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心理学论文,趋势论文,未来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的产生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其侧重点主要还是研究身心有一定问题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学生。本文将结合西方心理学家的一些看法和我国的发展状况对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
一、学校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和功能将更明确
从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将主要扮演四种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职业选择的指导者。
第一是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论是测量性评价、学校心理咨询,还是进行行为矫正和开展各种辅导,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都是当好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还是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都是存在着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问题,如师生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同伴关系的问题和对异性看法的问题等等。二是学习问题,如学习压力问题、厌学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等等。三是自我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的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学生心理行为的并发症。上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校心理学家。
第二是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在西方国家里,学校心理学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学校心理学家常用的办法。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在西方学校心理学中也很受重视,并形成了各种理论,诸如人性—生物理论、挫折—攻击理论等。学校心理学家根据自己所依据的理论,详尽分析行为困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暴力的关系,社区环境、教育与青少年暴力的关系,暴力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有关因素等,按照暴力青少年情绪的稳定性、社会适应性、性格内外向性和自我反省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给予行为矫正。
第三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校心理学家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种辅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通常是由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做。二是主要针对学习障碍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通常,家长和教师会认为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或者认为这类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问题,而对他们采取说教、强制,甚至奚落的措施,其结果是雪上加霜,使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这是学校心理学家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专长的一个辅导领域。
第四是职业选择的指导者。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一些学生要进入社会,参加职前技术训练或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认识和社会阅历的欠缺,一些学生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选择自己的职业。作为学校心理学家,如何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应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一般来说,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领域在学校,其服务对象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最初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指导教师帮助学习困难、品行不良的问题学生以及存在身心缺陷的特殊学生。近年来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不少国家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目标指向学校情境中的所有心理学问题,如帮助学业不良的问题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评估,解决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时遇到的心理学问题,为学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研究学校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协助教育管理者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等。进入21世纪,学校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为整个学校的学生服务,为更大年龄范围的人群服务,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确定学校心理学的服务范围时,有几点必须引起注意:首先,要谨防赶潮流。学校心理学家应该避免“赶时髦”,以免频繁更换服务功能。学校心理学家应该参与到符合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潮流或运动中,同时也应坚持职业本身的宗旨。在评估领域,我们仍要注意避免赶潮流,既理解人,也理解相互作用,同时重视各种评估技术的互补性。
其次,重视学校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定向。我们预计,学校心理学家将增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服务,把学校环境看作一个提高心理健康的适当场所。这样的话,学校可作为学业和个体社会化的中心。大部分学校心理学家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培训和经验将难以处理这两个领域的问题。更有可能的是学校心理学家依培训、专业和兴趣的不同而区别职位。还有可能会有更多的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学校顾问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
再次,谨慎变革。未来学校心理学家将需要与行为改变和教育相联系的评估技术。虽然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角色是评估者,但这一角色内涵已经扩大了,并将继续扩大。大部分变革将指向干预和咨询的方向(Stoner,Shinn & Walker,1991)。这些角色很容易与传统角色兼容,在很多地方有很悠久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几乎被所有的学校心理学家实践着,并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内得到扩充。此外,很多学校心理学家很熟悉一些由新方法带来的技术,它们也许会为那些有可能参加其执行的教师和支持人员的咨询进一步提供机会。
二、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学的思考
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的研究。
(一)我国建设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
我国系统引进学校心理学并开展对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还是近十余年的事情。在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既是心理科学自身建设的需要,又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我国心理学建设的任务之一是要健全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既然是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又是当前国际心理学界与临床、咨询、工业三个心理学分支并列的具有开业资格的四大职业心理学之一,当然应为我国心理学界所重视。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时,经中国科协批准把学校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改为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可见我国心理学界重视学校心理学的建立和建设。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性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只有在基础教育中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他们将来才能顺利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正如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心理学家参与去共同解决问题。
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学校心理学,即使在学校心理学方面做些研究的,或为中小学实践做些服务的,也不是专业的学校心理学家,而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特殊教育等方面专家所进行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这不仅说明我国建设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而且也反映其迫切性。
(二)对我国学校心理学建设的设想
尽管我国古代就有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来自外国。现在,为了建立和建设符合我们国情的学校心理学,也必须批判地吸收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建设经验,这是形成和发展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前提。
一是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学家从哪里来?发达国家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心理学家深入学校和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事学校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靠大学心理系、教育系(学院)来培养。大学如何培养学校心理学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合格证书;(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目前,多数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从中小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中来培养学校心理学家。例如,澳大利亚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州的教育部提出申请,获准后花一年时间自费学习心理学的有关课程,取得有关证书,即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家的实践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按此比例,我国至少需要2.5万~3万名学校心理学家。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4000余人,即使全体改行成学校心理学家,也不到六分之一。目前大学心理系每年的毕业生只有300人上下。如果全部培养为学校心理学家,且人人健康,长生不老,需要100年才能培养成功。因此,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家主要只能来自中小学教师。
二是课程与学位。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课程由心理系或教育系(学院)设置,一般包括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心理教育评价、行为治疗、会诊、咨询和职业指导,许多课程要求有特殊教育的内容。此外,要有学校实习。在多数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博士占少数,多数是硕士学位,或者是学士学位另加一年专门学习。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我国心理学老前辈陈立教授谈学校心理学专业培养时,对本科生的建议是:学科的内容针对性强,基础课要求面广而内容精,要根据学校心理学家的要求而突出重点;专业课要务实,力求用得着。他提出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各科教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将学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验心理学等作为专业课;方法论(包括观察与职业指导等)则应以实习为重点。学校心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他认为暂时无法实行,但强调研究,认为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这种见解不仅与国外的经验具有一致性,而且对学校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一直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班,招收中学教师或小学中有大学学历的教师来所学习,学习课程与上述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班结业者中获硕士学位的是极个别的。
三是学校心理学的目标与任务。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目标与任务尽管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美国学校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澳大利亚学校心理学家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提供服务、职业认可以及与学校协调一致。前苏联学校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消除和预防心理发展中所出现的偏向,解决各种个人问题。在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中,要强调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抓好三项基本任务:(1)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向教师提供心理科学知识,便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帮助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建议,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的良好环境;(3)开展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儿童青少年解决问题,以便增强他们的适应性。为此,普及和宣传学校心理学是极为重要的。
四是学校心理学家的专业作用和专业培训。国外强调学校心理学家在诸多方面发挥其专业作用,他们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分支的专家;心理诊断、辅导和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学科教学法专家;因材施教、灵活处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进行心理干预矫治的专家,等等。这些专业知识来自系统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学家因工作性质需要似乎有点像“万金油”,然而他们确实从事着为学校实践服务的繁重工作,尽管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力度不一定理想。我国目前尚未有一支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就谈不上能发挥什么专业作用,即使上面提到的依靠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来源,但专业知识和有关技能的培训怎么办,这是一个难题。不解决,发挥其专业作用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主要依靠四方面力量及相互配合:(1)占我国心理学家队伍70%以上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2)探讨变态心理、临床心理的医学心理学家;(3)研究残疾、弱智者心理与教育的特殊教育专家;(4)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且日趋成熟的心理测量专业专家。这些队伍在我国当今心理学与教育研究中实力雄厚,相当活跃。他们既可深入学校为学校实践服务,进行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又是培训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专业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一支我国学校心理学专业队伍且积极发挥其专业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科学性与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心理学建设的两大支柱
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这十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确实非常快,主要成果概括起来有:第一,中小学校特别是城市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开始重视;第二,高校与科研工作者走向实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第三,各地都纷纷编写教材,“百花齐放”,积极探索和实验;第四,有相当一批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以预防为主,进行了心理素质的测试、心理辅导、心理矫正及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并逐步走向正规化。这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到学校心理学的建设,其关键在哪里?我们认为一是科学性,二是实效性,这可视为两大支柱。
不科学和无实效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心理学的很多知识,也涉及到特殊的职业道德等问题。但目前在中小学校中,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有人把心理不健康的现象看成是中小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认为比例在50%以上,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也有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这两方面必然导致要么把问题扩大化,要么就不重视,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二,误认为谁都能搞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都需要本体知识,好像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一些人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至使有的人把应该为学生保密的东西到处做例子。第三,一些地方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大事对待,而是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又缺乏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那么我们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一旦有认识误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不少学校不能按科学方法来处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门学科,必须按照科学原则实施。其次是无效性,流于形式,搞得轰轰烈烈,但不能深入到学生实际,或者对学生讲得很好,但没有针对性。再次就是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道德。
现在出现了很多提法,如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提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各自角度不一样。在探索阶段应提倡“百花齐放”,做各种形式的尝试。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是“一纲多本”的问题,现在本(即教材)有了,但纲(教学大纲)没有;二是怎么教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最重要的还在于扎扎实实抓出实效。
提高学校心理学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对策。要提高科学性,学校应首先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实际工作者认真学习学校心理学。在选择教材上,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学校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测查工具、统计技术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按科学程序进行;建立心理咨询室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应是典雅、温馨、安全、舒适的统一。对专业心理学家来说,应该和广大学校实际工作者一道,积极、深入、系统地开展学校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以丰富我国学校心理学的成果。要提高实效性,首先,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自己的科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其次,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只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是不能收到实效的。至于职业道德,几乎现在心理学方面的书后都附有职业道德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以此为鉴。
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从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发展的两大支柱出发,一步一步地来,同时这也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和心理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