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常规冠心病治疗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治疗方式联合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9%,观察组明显更高,有统计学(P<0.05)。结论: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治疗方法;效果
临床上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治疗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为了对临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式有着更好地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2017年11月前来我院寻求治疗的12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3.7±2.4)岁;平均病程(5.3±1.7)年。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5±2.6)岁;平均病程(5.6±1.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关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在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和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具体包括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以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治疗等。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适当服用降血脂类药物。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降血压控制在130/85mmHg上下。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及磺脲类等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曲美他嗪抗心绞痛,每次20mg,每天3次。
1.3疗效判定
判定标准[2]:显效为心绞痛等症状消失,或者发作次数、时间等明显减少,全面心电图检查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位心绞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疼痛程度减低明显,心电图检测后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上述情况均不达标。总有效率显效率为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n,%)
3.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概率更大,容易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容易引起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另据相关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二者共同发病的核心因素,糖尿病高血糖、糖代谢产物增多、血脂代谢紊乱等都是造成冠心病的发病因素。
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再将其视为两种单一疾病,而是应当将该两种疾病看成一个整体,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从患者的饮食着手,控制好患者的饮食,这样对疾病的治疗非常有利。同时常规治疗冠心病和并糖尿病时,应当以预防为主,除了进行饮食干预之外,还应当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血脂水平,将患者的LDL控制在70mg/dL以下,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血压水平的控制,UKPDS研究证实,血压水平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比较安全,并且ACEI和ARB类药物应当优先用于血压控制[3]。坚持全面预防、全面治疗的原则,采取相应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是非常合理的治疗选择。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建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晓沛,田艳蒙,吴永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策略选择[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2):145-150.
[2]任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106-107.
[3]李英.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9):123-124.
论文作者:张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冠心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胰岛素论文; 统计学论文; 降血压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