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核心旅游区在地居民角色分析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
栾海燕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91)
摘要: 随着乡村旅游纵深发展,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在乡村与“文旅”融合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凸显与挖掘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核心旅游区,在地居民是外迁或是原地留存成为一个有争议的矛盾,据此对这一矛盾进行梳理,以期在矛盾选择时有所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核心旅游区;在地居民;角色分析
1 选题背景
1.1 乡村旅游与扶贫逐步结合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扶贫是重要环节。“扶贫”不是简单的物质供给,在过去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发现“思想扶贫”远比“物质扶贫”更为重要,思想是一个意识逐渐传递、并逐渐被接纳的过程;旅游是人在地域间流动,人的流动、交融过程也是思想的渐变过程,根据高级影响低级的规律,来自发达地区游客的先进思想与生活方式必然带入落后旅游目的地区域。最终实现思想扶贫与物质扶贫双拉动。“乡村旅游”是扶贫工作最佳配合因素,在地居民将是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
1.2 “文旅”结合过程中,传统文化亟待保护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有吸引城市旅游者的乡景,同时更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异质旅游者。但是在旅游经济在乡村自身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刷,乡村传统文化受到侵蚀,呈亟待保护状态。“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在加强异质文化吸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加重,“乡村”是“乡土中国”的最后一块承载地,是人们寻找乡愁的最后一块净土,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乡村中的在地居民则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如何保护与传承的主体。
1.3 在地居民对文化保护尚未处于自觉过程
在地居民是文化的主人,必须参与管理,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认知,人在满足基本生理、生存需求之后,才有更进一步的精神需求。在“乡村振兴”与“扶贫”的双重要求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依托地往往地处经济落后区,并受此制约,其脱贫的欲望比文化保护的欲望更为强烈,当需要以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时,在地居民将毫无自觉意识地牺牲文化。
在地居民意识到乡村旅游是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而发展,文化是旅游的基础,但只限于一种发展经济的自发意识,而未处于文化保护的自觉阶段。
2 乡村核心旅游区界定
2.1 对都市异质文化群体最具吸引力
旅游是离开惯常环境,上异质文化中体验、消费的过程。在安全、适应性等保证的前提下,异质性越强,其吸引力强度则越大。
声明解释为,“EN+、俄铝和GAZ正在规划企业管理调整,调整规划可能给管控这些被制裁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随着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都市人口中新生第一代、第二代市民占据相当比例,这种矛盾引力体现尤为明显,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为都市群体,要在旅游过程中减缓同化,避免“脱嵌性”需界定乡村核心旅游区,即对异质文化群体最具吸引力之地。
现代社会是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资源配给的不均匀化流转,都市与乡村的差异越来越大,体现在生活方式与精神诉求上,但在日益扩大异质差距的同时,从乡村走出的都市群体在溯本求源的驱动力下向往重新走进乡村,再次体验陌生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此情境下,异质性所带来的陌生感越强,则内心深处“乡土情结”的亲切感越强。
2.2 传统文化载体保存最为完整
生态关注包括自然生态关注和人文生态关注,即自然环境良好、民风醇厚,可有粗野之气,但无粗俗之举。乡村核心旅游区需是自然环境良好,未遭到人工介入,无论是从身体舒适度还是精神愉悦度都能给人带来良好体验,原生植被覆盖未被破坏,原始生境保存完善;人文生态方面,保护原住居民生活场域,且居民具有场域主要存在者与主要劳动者双重身份,是直接面向旅游者的劳动群体,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在文化的不自觉侵入过程中,加强场域劳作方式的保护与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宣传,以期降低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同质性进程速度。
在地居民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角色作用是“旅游经济优先,还是传统文化优先?”这是一个重要而难以定夺的抉择。
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发展当地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文化的异质性在此作用下非常容易淡化、流失,因为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发展、游客进入乡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在地居民,促其努力吸收现代先进事物,如着装、发型、生活方式、民居建筑等,这些即为在地居民的“脱嵌性”表现。
2.3 生态环境优越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对旅游目的地尤为关键,是旅游目的地延续的永续动力。但文化是无形的,需要依托具体载体呈现,即建筑、服饰、饮食等,甚至于在地居民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如村落窄巷里,水沟上隔段距离放石的处理,是方便迎面与人让路,体现出当地村风醇厚的乡土文化,小细节里有温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保护传承乡土遗产,村落里的中国(4):小细节里有温度,4 月10 日)。
3 矛盾分析
3.1 在地居民的“脱嵌性”与“入嵌性”并存
1.4 假基因的作用机制 假基因的作用序列具有专一性,只影响与假基因本身相似的一些序列。由假基因介导的调控机制主要发生于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
经济与文化既相辅相成,又存在一定冲突。乡村传统文化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同时,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生活水平的提升又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所蕴含于其中的文化会受到现代经济的淡化、甚至消失。如:云南“泼水节”按照其真实的传统文化是发生于特定节日,而为发展旅游应生的节庆经济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泼水节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等,成为“为旅游而节庆”了,弱化传统文化内涵。
3.2 乡村旅游开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直存在2 种对立观点,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希望留住乡愁,我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城镇虽在现代经济中发展迅速,但终归是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乡村是现代都市安放灵魂的最后一块居所,所以“浪漫主义”希望尽可能保留住乡村的原始要素,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这一切皆为都市旅游者的游览对象,持此观点的多位专家学者和都市旅游者。
“现实主义者”希望通过旅游经济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并且在同外来旅游者的交往过程中,乡村在地居民思想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其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必然受到外来旅游者影响,趋同于现代生活;并且由于交通改善而降低建筑材料成本,乡村居民居所也会发生变化,传统民居向现代建筑转变,“现实主义”观点多被当地政府与在地居民所支持。
3.3 经济换档期间旅游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档期,即从快速发展到增速下降,全世界共有100 多个国家经历了经济换档期,只有12 个国家顺利渡过此阶段,转型为发达国家。在经济换档期,需依托旅游、文体娱乐等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经济换档期,旅游经济就尤为重要。
本文就旅游产品供应角度,提出关于西沙群岛海岛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将海岛旅游和定制服务思路结合研究。定制服务开发对彰显海岛自然环境的休闲性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西沙群岛旅游的服务质量,让游客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游客体验水平提升,将提高游客满意率,提升海南省旅游实力。同时,开发定制服务旅游方式可减少旅游企业设计产品的成本支出,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运作效率,从而避免市场恶性竞争情况的出现,促进旅游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当地文化,这是当地旅游管理者、开发者所共知的一条必备基础,是需大力向在地居民宣传的管理制度,即在大力发展地域经济的同时,最大化保存原始生态人文特质。
中国“以乳企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重塑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养殖端,大力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和生鲜乳收购环节内部化;二是在加工端,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乳品加工环节高集中度化;三是以乳企为核心,推进向上游的纵向一体化。
因此,乡村核心旅游区需界定于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存最为完整之地,此处,是传统文化得以保存的命脉所在,建立核心旅游区,避免现代文明的侵入。
4 核心旅游区在地居民角色分析
4.1 扶贫的主体对象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旅游开发是扶贫措施之一。核心旅游区往往是地域自然景观最为完好、传统文化载体保存最为完整之地,同时具备二者特征的又往往是经济发展滞后的扶贫地域。在地居民的首要角色即为扶贫的主体对象,“脱贫”是其首要意愿与努力方向,协作发展旅游只是其附加劳作方式之一。
作为扶贫的主体对象,在地居民会将村落与自身经济发展置于旅游资源保护上,加之经济制约和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可能会出现“涸泽而渔”的现象,因此,需额外关注核心旅游区的资源保护问题,并尽可能将“脱贫”与“资源保护”置于一个共生的话语机制中,让在地居民从实际受益中意识到:只有原生境环境得以保护,才是社区居民参与的基础。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黏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 h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黏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4.2 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传统文化是时间和地域的复合产物,是内涵性体现,其外化于建筑、民居、服饰、风俗仪式等,但活化则主要依托于人——在地居民。核心旅游区的在地居民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节庆礼仪、生活方式等将地域传统文化加以活化展现,对于在地居民而言,这不是一个自觉自知过程,而是一个自发无意识状态。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的活化会受经济发展同化,而文化的同化又会将传统文化优势降低。因此,面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地居民,尽可能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轨进行,并轨易产生同化与文化传承中断。同时,加强节庆礼仪的仪式感,感召在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意识。
本栏目主要刊载反映医学影像领域研究进展及学术动态的研究论文。按不同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分为论著、技术应用、临床观察、影像诊断、实验研究、病例报告、综述等子栏目。
4.3 生态环境的守卫者
乡村核心旅游区是生态环境未受人工侵入与干预之地,作为生态环境的滋养者与最大受益者——在地居民,将是该场域最为可靠且具永续力的守卫者,核心旅游区既是其生存之地,同时又是通过社区参与等分配机制获取经济利益的生活之地。该地的生态环境对其既有情感的维系力,又有经济基础的依赖感,因此,通过地域的分配方式与适合的引导方式,在地居民将成为乡村旅游核心区域生态环境的守卫者。
效验步骤:假设B要发送一条消息m给A,首先计算m的消息摘要y=h(m),并附在消息后面一起发出。A收到消息 m′后,检验 h(m′)=?y。如果相等,由于哈希函数具有强抗碰撞性,A可在很大程度上相信消息在传送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5 结论
乡村核心旅游区在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过程中,承担着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使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经历迷失的必然阶段,作为区域主体——在地居民,如何度过迷失阶段,如何正确定位,将是核心旅游区经济发展与生命力续存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核心旅游区在地居民的角色分析,旨在为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找到协调点,在“现代化”与“乡土化”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
参考文献:
[1]邓谋优.我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7(04).
[2]张晶,唐善茂,袁梅花.旅游生态创新区域聚类分析——“旅游生态创新问题研究”系列论文[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编号:XGY2018JG009;新疆工程学院科研项目(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和旅游开发互动研究),编号:2016xgy201812;新疆工程学院教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8gcxyjg14。
作者简介: 栾海燕(198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文化。
(收稿日期: 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