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超验、经验、实践——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人学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论论文,人学论文,视野论文,哲学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2-0027-05
1.传统哲学视野下的人学
人学的架构是在哲学的视野中生成的,因而欲构建现时代的人学,就必须透过哲学自 身的演进来把握,人学不是抽象的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而是以一特定的基点对人加以全 面审视的话语结集。立足于现代语境的人学建构也就必然从人学的传统视野的基点的反 思入手。
1.1存有学视野下的先验人学
1.1.1古典哲学——尤其是希腊哲学——对人的关注,并不是从人的当下生活入手来把 握人的,而是力求从现实生活的杂多中跳出,以寻求为人安身立命的普遍性根基。这样 一种对人的探寻,就是从存有学入手来构建人学。这体现在希腊哲学那里,就是存有学 对人学具有逻辑的优先性。如果简单地以为只有我们今天才关注人的问题,则是缺乏哲 学史的基本常识。
1.1.2以存有学的方式来探讨人的问题,这是力求把握人之为人的先验根据。存有学从 思存的同一性入手,自觉地将普遍性看作是万有的绝对根据,存有学以探讨存有本身和 主要存有者的内在韵律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而人作为宇宙中最主要的存有者,自然也就 是存有学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存有学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理性的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 因此存有学视野下的人学也必然表现为理性自身的价值与限制。存有学视野下的人学构 建与人对理性的认知与反思水平是相应的。
1.1.3在古典因果论的基础上,理性欲以存有学的方式构建出对包括人在内的万有加以 完整诠释的解释体系。存有学的后物理学的视野,表明存有学对万有的追问是以后设的 方式进行的,如此所探寻的只是人的存在的先验根据。然而问题在于先验追问的现实基 点是经验,经验基点的差异致使先验超越的结论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于是古希腊哲学 虽以存有论的形式来寻求宇宙万有的存在理据,但这一理据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此的差 异性,必然导致人们对理性自身必然性的怀疑,于是怀疑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必然结局, 如此希腊哲学以寻求万有及人的存在的确定理据为始,而以无理据的虚无主义为终。
1.1.4希腊存有论的先验人学,力图超越希腊神话视野下的人的形象,为人寻求普遍先 验的根据。建立在普遍先验基础上的人的形象突出地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人的存 在样态。奠基于理性自我同一性的如此的先验人学,突破了希腊原始神话的感性杂多, 但希腊先验人学的构建只是哲学家思辨的人学,而不是普通人生活的人学。
1.2理性神学视野下的超验人学
1.2.1由于希腊先验人学自身的弱点,致使希腊哲学与基督宗教相遇时,在终极问题上 向基督宗教屈服。希腊哲学无法解决作为人的先验根据的理念的来源所在。而基督宗教 则以信仰的方式将上帝,作为信仰的上帝引入人学之中,如此一来,理性神学所要着力 解决的乃是人学对苦难生活的切入性。而这一点则是希腊的先验人学所无能为力的。先 验人学对人的先验规定性,无法确证自身,即先验根据的自身根据性只是来自哲学家的 理论思辨,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而理性神学视野下的超验人学,以其超验 纬度,为人的先验性提供了信仰的依据。
1.2.2基督神学的超验人学是以贬低人的方式来张扬人。它的创造学说、原罪说、三位 一体学说等对人的来源、苦难、救赎等问题给予了系统的回答。在基督宗教的理性神学 ,甚至启示神学的视野内,对人的存在及其苦难问题的解决,不是诉诸现实的历史经验 ,也不是简单地依靠先验的理性原则来说明。而是以其信仰的超越性为人的存在及其问 题提供了超越的解决。在基督神学的超越人学之中,做人的问题与做基督徒的问题是紧 密结合在一起的。苦难问题的神学处理,其实质在于指出人自身的问题的存在根据不在 人自身,其解决的方式也必须依靠信仰的投靠与委身。在基督宗教的超验视野下,人不 仅具有内在幅度,也具有超越的幅度。人的内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来自超越幅度的拯救 。
1.2.3超验人学以信仰的方式解决了先验哲学的内在困境,超验人学让超验存在以位格 的方式与人交往,在超验人学中,人的存在根据,不是存有学意义上的大共相或绝对普 遍性,而是与人处于对话中的位格存有。如此的位格存在,就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 哲学家的上帝,变为了与每一个体休戚相关的个人的上帝。在超验的维度下,人作为价 值性的存在才第一次超越了人存在的事实性。也正是在此基点之下,人作为属灵的存在 的价值平等性才真正地提出和解决。
1.3人本学视野的经验人学
1.3.1由于奥卡姆以其剃刀对超验实体的清理,导致中古士林哲学(经院哲学)的解体与 转向。经由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近代哲学的人学开始由超验维度向内在维度转向 。由哲学人学的神学追问,演化为神学的人学追问。这种转向在形式上看,仿佛是向古 希腊哲学的回归,以理性的后设性提问与思辨,来论证或质疑超验存在的学理根据。如 此,在中古哲学中,以信仰方式加以确证的超验存在,在近代哲学中,则要求以人的内 在的幅度加以确证。如此一来,哲学人学的存在形式开始由神本学向人本学转化。
1.3.2神本学向人本学的转向是在“知、情、意”三个向度上加以展开的。从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就被赋予了存有学意义上的优先性。于是万有的存 在,也就必须被纳入到“我思”的自我确证之中。从笛卡尔开始自我意识的自我确证性 就成为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到黑格尔则发展到自我意识就是万有存在的终极理据。叔本 华、尼采、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的反叛和对“意志与情欲”的强调,不是近代哲学的反 叛,而是近代哲学的延伸。他们延续了近代哲学以人本对神本的反叛,把人本的取向从 “我思”伸展到“我欲”、“我意”。于是对人的超验审视就转向了对人的内在经验审 视。立足于经验立场的科学认知、道德意志、审美体验,逐步取代超验信仰,成为把握 人的存在的知识学基点。于是科学主义、道德理想主义、审美救世主义开始成为人学构 建的新的立场。人的经验世界,开始被郑重其事纳入到人学反思的视域之中。
1.3.3在如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人本学视野下的人学就是一种经验人学。经 验作为人的存在样式,不仅是人学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学建构的方式和基点。由此才可 以理解近代哲学的所谓“人的发现”。“人的发现”不意味着此前的哲学不关注人,而 是指前此的哲学对人的关注,是以超越作为经验存在的人的先验与超验的基点来反思人 。虽然近代哲学还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先验与超验的痕迹,但其哲思的基点不再是先验与 超验,而是属人的经验理性。理性的超越运用被逐步禁止,而只能和经验联姻。近代哲 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都是强调理性与经验的联姻,其差 别仅仅在于理性和经验谁更具有优先性而已。
2.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实践人学
2.1传统哲学的限制
2.1.1实践哲学就其实质而言亦是一种人本哲学,但它是超越了近代人本哲学局限的一 种新的人本哲学。近代人本学视野下的经验人学,对人的经验把握是以一种非经验的形 而上学的态度来进行的。近代人本学在突显经验价值的时候,是将人的经验作为既定的 存在来诠释完整的人。当近代哲学颠覆了先验与超验的形上学之后,所构建的是一个经 验的形上学。
2.1.2经验形上学,不论是在突显人的知、情、意的哪一面,都力图证明自身的大全性 ,并将人的存在某一单一向度看做人的全幅存在。近代人本哲学在颠覆超越性的超验人 学之后,就必须首先肯定人的内在幅度,并在内在幅度之中确立人的超越性根源。于是 肯定人的现实性与内在性的唯物主义,很难说明和解释人的能动性与超越性;而唯心主 义欲以理性的方式替代上帝来说明人的超越性,却很难恰切地把握人的现实存在,并难 以避免再次滑向僧侣主义。这导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2.1.3近代哲学的不同流派,不论是唯理主义还是经验主义,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作为对中古士林哲学的反对,都是以人本学的进路来反对中古哲学的神本进路。 这并不是说近代哲学家都反对超越的基督信仰,而是意味超越的基督信仰是以人本学的 方式才得以确证的。自笛卡尔从“我思”来确证上帝的存在,到黑格尔以自我意识来消 融上帝,近代哲学人学一直是以经验自我来消解和取代上帝。但问题在于,当经验自我 (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情欲、意志)居于上帝之位的时候,它就要为人的苦难与不幸、罪 恶与救赎作出承担与说明。然而由于经验自我和理性自我的自身限制性,它对超验逻各 斯的造反,固然是历史地成功了(这是由于以往超验人学对人的经验存在的遗忘),它却 无法担起自我确证与救赎的职责。拒斥和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并不意味着人当下就脱离 了苦难,面临苦难与不幸,人的思辨理性、经验理性,乃至本能存在并不能提供任何有 力的说明和现实的解救办法。
2.2实践释义学的价值
2.2.1以马克思哲学为代表的实践哲学开启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路向。就哲学对世界的 解释功能而言,实践哲学超越了以往人本哲学以人的单一维度来诠释世界的局限,实践 哲学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大全来看待,它沟通了主客、物我的对立,整合了人的存在的 多个维度。于是人不是抽象的感性肉身或自我意识,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活动。人存在 的奥秘,不是向人的自我意识、道德意志、感性肉身的情欲生命中寻求,而是向人的实 践活动中寻找。实践既是人的存在及其苦难发生的原因,也是人的问题得以解决的途径 。
2.2.2实践哲学有进于前此的人本哲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不仅是颠覆了抽象的理性神 学,乃至启示神学的超验人学进路,更在于它开启了人本学的实践进路,将理论的人本 学落实为实践的人本学。
2.2.3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实践哲学超越了近代人本哲学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争, 将对立的心物统一整合到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去。如此一来,不仅人的存在理据要在人的 实践活动中寻找,而且对世界的存有论说明也要到人的实践中寻找。
2.3实践哲学的人学要义:从救赎到解放
2.3.1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人学乃是实践人学。实践人学的含义不仅在于对人的存在要在 人的实践中加以把握,更在于它是以实践的高度来关注人。于是人学在实践哲学的视野 中就不是单纯的“学”,而是批判的武器,并以此批判作为对人的自我活动定向的导引 。
2.3.2实践人学对人的理解不是诉诸先验的原则或超验的启示,而是力图以人的实践, 特别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生产方式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实践人学对人的存 在诠释是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在实践人学的理论架构中,人不是一个既成的存在, 而是一个生成性的存在。人的生成就在于实践的现实性与历史性。
2.3.3实践人学的要义在于从超验人学的救赎落实为实践人本学的解放。救赎的价值意 味人作为被创造物,它的苦难与不幸完全来自人对其生命源泉的傲慢与背离,面对苦难 人的自我拯救之路是不通的,而必须期待上帝的救赎,才可以使人摆脱罪恶。而实践人 学则以为人的苦难来自于人的自我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的自我限制与异化。人对苦难 的超越不是期待上帝的拯救,而是以自我实践的方式探寻人的现实解放之路。实践人学 的核心要旨在于指出人的救世主就是人自己。这个人自己,不是人本学意义上的抽象的 人本身,而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劳动者,在现时代,就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承载 者作为第四等级的无产阶级。在实践哲学的人学架构中,基督宗教的超验的三位一体, 被转化为实践人学的实践的三位一体。作为人的创造性源泉的上帝转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作为救世主的圣子转化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无产阶级,而三位一体的第三位圣 灵则转化为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运动。实践人学如果不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联系起来 ,则难以得到恰当的把握。如此一来实践人学对人的解放就不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入手, 而是从批判、改造那塑造、戕害人的本性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入手。
2.3.4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践人学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论,而是有关无 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我解放的理论。实践人学所要分析的是戕害人的自由本性的社会关 系是如何形成的,所要探寻和解决的是如何由异化的劳动实践走向自由的实践活动。这 也就是作为哲学的实践人学,为什么和政治经济学、科学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3.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人学整合
3.1后实践哲学释义
3.1.1必须承认,实践人学将人的感性生命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使对人的关注从抽象 的原则落实到人的现实生活。将对人的塑造与改造之路,落实为对社会体制和人的日常 文化生活的改造。在此意义上,实践人学就演变为人的实践学,进而作为知识学意义上 的人学也就被消解为实践的智慧学和策略学。但问题在于,当实践成为一切真理的批发 地和价值的批判准则之后,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人类实践自身的合法性根据依然没有得 到正当的确定。实践释义学对传统释义学的超越并无法避免这一尴尬:即实践无法成为 实践自身的标准。实践只是为人类各种知识话语、甚至权力性话语确立了发生学机制, 却无从判断各种话语的价值真实性。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确定,其结果必然是历史理性 主义的滥觞,并进而演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作为历史理性的化身去评判、规范,乃至强制 人类的实践。这样一来,以人类解放为目的实践人学,就将异化、堕落为以人的历史性 淘空人的终极旨归的政治实践学。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后实践哲学”理念架构,并力 图在此视野下构建出实践—超验人学。
3.1.2“后实践哲学”之“后”,不是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后”。此“后”不是 “after”、“post”、“de-”,而是“mata”,即超越的意义。“后实践哲学”并不 试图反对或消解、拆毁“实践哲学”,而是力图在现代汉语言哲学的实践背景和思想语 境下,超越现代汉语思想界对“实践哲学”的极端世俗化运用,为实践哲学确立坚实的 存有论根基和超验的价值根基。
3.1.3在笔者看来,现代汉语语境之下的“实践哲学”,固然有消解讲坛哲学之功,却 也暴露出自己的困境。就汉语语境的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实践哲学固然有反对天 命形上学、进行社会批判的正面价值,却无法避免基于所谓“实践哲学”的实践需求导 致的意识形态化的讲坛哲学。而晚近的实践哲学的主要阐释者们,在力图突显的“实践 ”思维方式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时,却极力回避实践的世界观意义,这不仅导致“实践” 缺乏了坚实的存有论根基,也将导致人作为实践的担当者的终极价值的匮乏。而“后实 践哲学”的提出正是有鉴于此的。
3.2后实践哲学人学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2.1正视近现代经验人学、实践人学等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后果。近现代人学作为对中 古士林(经院)哲学的反抗,是和整个社会的世俗化运动相适应的。他们对传统先验理性 、超验理性的拒斥,使他们视科学理性(自然理性)、历史理性为真理与价值的惟一标准 。这固然有助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却也导致价值的终极理据的丧 失。因为科学理性与社会历史理性仅仅有助于说明人作为感性肉身和社会肉身的事实性 存在,却无法解释人的存在的终极性价值。将价值建立在科学理性、历史理性的根基上 ,导致伪价值的滥觞。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价值诉求,都无 不与此相关。而近来汉语语境下的实践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同流,表明虚无主义对人的 价值的侵蚀。
3.2.1重建社会批判的超验理据。实践人本学意义上的实践人学,在其产生之初,就作 为社会批判理论而起作用。实践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发生机制的研究,确立自己的社会批 判功能。实践哲学人学对社会所作的病理学诊断,将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缺陷揭示出来。 但问题在于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并不能合法地确定社会运行的常态标准。社会批判 的经验标准的确来源于社会实践本身,但经验标准的制定又必须以先验原则或超验纬度 为依据才能加以确立。近现代的人本学基础上的经验人学即超验人学的极度发展,就使 原来作为人本学得以运行的隐态的超验景观丧失殆尽。当人本学的实践人学消解了一切 超验存在及先验原则,实践人本学的社会批判也就失去了确立价值依托。后实践哲学人 学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在于如何重建社会批判的超验理据。唯此超验理据的确立,人们 才可以对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提出价值性的判断。而社会批判的超验根据的确立,其实质 在于解释社会实践得以可能的先验根据及超验意向。
3.2.3统合前两项,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后实践哲学,必须切实解决现代性社会体制的 合法性根基,以及对个体价值及其超越性的确定与确证。前者所要解决的是政治哲学的 问题,后者所要解决的是宗教哲学的问题。
3.3后实践哲学的理念构架
3.3.1超验存有论对实践存有论的继承与扬弃:在实践哲学的视野下,存有论构建不是 依据存有论自身的先验原则而定,而是依据人的实践理路来确定的。在此,实践论对存 有论具有优先性。如此导致了存有论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也使实践论变成无根的实践 论。后实践哲学认为,欲构建其合理的人学理论,必须确立坚实的超验存有论根基,超 验维度的确立,将使存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论得以坚实地确立,也为人在宇宙的 位置得以恰当的定位。
3.3.2情怀——心性形上学对实践释义学的超越:实践释义学消解了传统的形上学。没 有形上学的实践释义学,只可以确证经验价值的历史有效性,却无法避免价值虚无主义 陷阱。对此,除了构建超验存有论之外,还必须整合本土的儒家心性之学和欧洲基督宗 教的超验情怀,构建情怀——心性的内在形上学,使内在形上学和超验存有论得以统一 起来。
3.3.3构建立足于超验存有论与内在心性学基础上的“形而中学”——文化哲学:面向 现代性的哲学建构,必须直面现实社会生活,这不仅是实践哲学,也是“后实践哲学” 的题中之意。与旧有的文化哲学的差异在于,“后实践哲学”的文化哲学是立足于坚实 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文化哲学是“后实践哲学”人学的具体落实。
收稿日期:2002-03-28
标签:哲学论文; 实践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实践论文; 社会经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希腊历史论文; 基督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