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常规检验可以发现哪几种病
血常规检验是通过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这几项指数的变化来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患有疾病的,而一般可以发现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1 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
在血常规检验中,若发现血液内白细胞相对数量不断增多甚至超出正常的范围,则代表人体极有可能患有炎症例如肺炎等;若发现淋巴细胞出现异常时,则说明有可能患有肾上腺素和慢性感染类疾病。
1.2免疫性疾病等:
中粒细胞也是血常规检验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通过对中粒细胞的分析,可以判断人体免疫系统是否出现异常,若中粒细胞指数不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有可能患有了免疫性疾病,如风寒、病毒性感冒、食物中毒等。
1.3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检验检查出来,通过血常规检验,若检查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则会很容易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和频繁打喷嚏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
1.4 贫血:
在血常规检验中,利用血红蛋白可以判断在人体内的红细胞指数是否异常,若发现检查结果低于正常数值,则就极有可能是由于贫血所导致的。
2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
2.1 红细胞系统中的误差
血红蛋白测量是基于540nm吸收光的基础上来检验的。若样本混浊,将产生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如高脂血症的样本,肠外营养液,高伽玛球蛋白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样本,而吸烟者血液内存在的高碳氧血红蛋白也可导致血红蛋白的假性升高。并且在检验样本中若存在较大的血小板及过多的红细胞碎片,也会被判定为完整的红细胞,造成检验误差产生。对于存在高渗透压的病人,例如糖尿病、高钠血病和脱水症,其红细胞的胞浆同时也具有高渗性,因此当在血球分析仪中的血液加入了稀释液后,水将渗入红细胞中,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大造成误差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白细胞系统中的误差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在检验中也会将一些异常的中粒细胞计数为淋巴细胞,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分析仪会将单核细胞误计为淋巴细胞,这个显然是导致淋巴细胞假高的原因之一。例如血铁黄素颗粒,由于其可能被计数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嗜酸性粒细胞是低颗粒的,则导致血铁黄素颗粒可能被计数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被误计为单核细胞也是误差的原因之一,对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关键的区别则在于其大小,单核明显比较大一些,而活化的淋巴细胞相对于非活化的一般含有更多的胞浆,大小更趋近于单核细胞,因此这些淋巴细胞就会可能被计数为单核细胞。有报道称白血病异常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和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均可被误计为单核细胞,从而造成白细胞的检验中产生误差。。
2.3 血小板系统中的误差
在血常规检验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由于处理过程产生的碎片极有可能混于血小板中,导致血小板数量存在数据上的增多。其中红细胞碎片可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状态出现,而白细胞碎片则存在于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的血液中。对于白血病病人来说,特别是急性白血病,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如血液成分输注。但如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在血常规检验中出现假高的血小板计数,则可能导致延迟血小板输注,从而发生不良预期的临床状态。而在血液中出现冷球蛋白和微生物颗粒时也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假高
3 血常规检验应该注意什么
3.1 将准备抽血的部位进行消毒冲洗,在抽血的部位晾干后再进行抽血,若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情况下,可以对抽血部位进行加热后再抽取血液样本,例如热敷等方法。
3.2 在血常规检验之前不可以饮食,但指的并不是抽血前的一次饮食,而是指在检验前一天的晚上,就要禁止食用油脂过多的食物,并且在晚上八点前就应已经停止用饭,决不能吃宵夜,否则到抽血时并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日上午最好只补充水分即可。
3.3 体检当日尽量不要穿着过于紧身的衣物,以免带来抽血时的不便,衣物应清洗干净,防止抽血后造成抽血处细菌感染。
3.4 抽血后手臂不可以弯曲,要用医用棉球紧按抽血处大约五分钟左右,在此期间不应做其他大幅度活动,避免造成抽血处发生淤血。若在止血后发现抽血处周围呈现青紫色,可以进行热敷,但绝不可以与水接触,以防感染。
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使得血常规检验在日常的医疗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也因为各种各样不可人为控制的原因,检验结果也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差。所以在日常医疗检验中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例如对抽取的血液样本及时进行保存,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通过对血液样本的采集,保存及检验严格把关来降低误差,从而保证血常现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误差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血常规论文; 红细胞论文; 粒细胞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液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论文;